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62mm SiC MOSFET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IGBT模块的深度分析报告

杨茜 ? 来源:jf_33411244 ? 2025-08-30 10:04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62mm SiC MOSFET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IGBT模块的深度分析报告

wKgZPGipBvGAJTBTABuiVzI8n6I373.pngwKgZO2ipBvKARf0eAC9EApZJ54U027.pngwKgZPGipBvWAMeKLACGckOjr5Fg879.png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1. 摘要:核心发现与结论概述

本报告基于对基本半导体(BASiC)62mm SiC MOSFET半桥模块BMF540R12KA3及其驱动方案的详尽分析,并与传统IGBT模块进行对比,系统地阐述了碳化硅(SiC)技术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实现对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模块全面取代的内在逻辑。分析结果表明,SiC MOSFET技术凭借其卓越的电气性能、显著提升的系统级效率与功率密度,以及由先进封装材料保障的长期可靠性,共同构成了无可辩驳的技术优势。这些优势最终转化为更低的总拥有成本(TCO)和战略上的压倒性优势,使得在新建的高性能电力电子设计中,SiC模块对IGBT模块的“全面取代”不仅是一种可能,更是一种技术和经济上的必然趋势。

核心结论

wKgZO2ipBveAQbp4AAaReZAizgw170.pngwKgZPGipBveALRYdAAZSuXDycUc013.pngwKgZO2ipBviAY2M1AAdLJ5MR2AU750.pngwKgZPGipBvmAW7F5AAQqPa1znCY516.png

效率革命: SiC模块大幅降低了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在仿真电机驱动应用中,SiC模块实现了99.39%的整机效率,远高于IGBT模块的97.25%,总损耗降低超过78% 。

功率密度突破: SiC模块的低损耗特性使其能够以更高的开关频率运行(例如,从IGBT的6kHz提升至12kHz),从而显著减小无源元件(如电感器电容器)的尺寸和重量,实现系统小型化和轻量化 。

可靠性跃升: 采用氮化硅(Si3?N4?)陶瓷覆铜板作为基板,SiC模块展现出优异的热循环能力,相比传统氧化铝(Al2?O3?)和氮化铝(AIN)基板,能承受超过1000次温度冲击,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模块的主要失效模式,延长了系统寿命 。

wKgZO2ipBvqAe4opAAheE738V6E639.png

生态系统成熟: 具备米勒钳位等关键功能的专用驱动解决方案的出现,标志着SiC技术生态系统的日趋成熟,极大地简化了设计过程,加速了市场采纳 。

2. 引言:62mm模块平台与SiC vs. IGBT的范式转变

wKgZPGipBvuAeN5QAAdU4JchiRs357.png

62mm封装作为高功率工业应用中的一个长期标准,其历史渊源深植于IGBT技术。这一通用且坚固的封装平台,长期以来一直是工业变流器、UPS、电机驱动和辅助牵引等领域的核心组件。然而,随着对更高效率、更小尺寸和更高性能需求的日益增长,这一久经考验的封装平台也成为了新兴的SiC技术与传统IGBT技术角逐的关键战场。

从材料科学角度看,SiC与IGBT所基于的硅(Si)存在根本性差异。SiC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禁带宽度(Eg?≈3.2 eV)远大于硅(Eg?≈1.12 eV)。这一特性赋予了SiC更高的临界击穿电场强度(约是硅的10倍)和更高的热导率(约是硅的3倍),使得SiC器件能够在更高的电压、温度和频率下运行,同时拥有更小的体积和更低的损耗。IGBT则通过在结构中引入P-N-P-N晶闸管效应来降低导通损耗,但这一设计也带来了显著的拖尾电流和反向恢复损耗,严重限制了其开关频率的提升。这种内在的物理差异是SiC优越性的根源,也是本报告后续所有分析的基石。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基本半导体BMF540R12KA3等具体商业SiC模块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提供的双脉冲测试及系统仿真数据,系统论证SiC模块为何能够在62mm功率平台上全面取代IGBT模块。

3. 器件层面:SiC的电气与热性能优势

3.1. 导通性能:低导通电阻的优势

在功率半导体器件中,导通损耗是总损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小由导通电阻(对于MOSFET)或饱和压降(对于IGBT)决定。基本半导体BMF540R12KA3模块的典型导通电阻(RDS(on)?)为2.5 mΩ(Tvj?=25°C)和4.3 mΩ(Tvj?=175°C) 。另一款BMF360R12KA3模块的典型$R_{DS(on)}

$则为3.7 mΩ($T_{vj}=25^{circ}C$)和6.4 mΩ($T_{vj}=175^{circ}C$) 。更低的$R_{DS(on)}$直接导致更小的导通损耗(Pcond?=I2×RDS(on)?)。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SiC MOSFET的导通电阻具有正温度系数,即$R_{DS(on)}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与IGBT的饱和压降V_{CE(sat)}在特定电流下通常表现出的负温度系数形成鲜明对比。IGBT的负温度系数特性意味着,当并联器件中的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如散热不均)温度升高时,其V_{CE(sat)}$反而会下降,从而吸引更多的电流,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可能引发热失控。相反,SiC MOSFET的正温度系数提供了一种天然的被动均流机制。当某颗SiC芯片温度升高时,$R_{DS(on)}$增大,其分担的电流会自动减少,从而避免了电流集中的风险,极大地简化了并联设计,提升了高电流应用中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对于储能系统、新能源汽车牵引逆变器等大规模并联应用至关重要。

3.2. 动态开关特性:高频革命的驱动力

wKgZO2ipBv2ADkn-AAlOAaEVbdk526.pngwKgZPGipBv2AYQhBAAoX5XgmRVE475.pngwKgZO2ipBv-AEbgFAArL83FVTrE320.pngwKgZPGipBv-AMZnfAAk6v1h3s_0500.pngwKgZO2ipBwCAOcd8AAoRoSWDAJ0776.pngwKgZPGipBwGAZJWJAArSYJAvAlE756.png

SiC MOSFET在动态开关性能方面的优势是其能够取代IGBT的核心原因。双脉冲测试平台的数据清楚地揭示了这一代际差异 。

开关损耗是衡量功率器件性能的关键指标。SiC MOSFET的开通损耗(Eon?)和关断损耗(Eoff?)远低于同等规格的IGBT。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SiC MOSFET的体二极管(body diode)在反向恢复(reverse recovery)时几乎不产生损耗。传统的硅基IGBT模块中,其内部续流二极管是P-N结,在导通期间会注入大量少子,当器件关断时,这些少子需要被“清除”,这个过程被称为反向恢复。它会导致一个尖峰电流(Irrm?)和一个反向恢复电荷量(Qrr?),进而产生巨大的反向恢复损耗(Err?)。这些损耗直接与开关频率成正比。

相比之下,SiC MOSFET的体二极管更接近于肖特基二极管的特性,不依赖少子导电,因此其$Q_{rr}$极小,反向恢复损耗几乎为零。这从根本上打破了IGBT所面临的频率瓶颈。根据双脉冲测试数据,BMF540R12KA3模块在$175^{circ}C$下,$Q_{rr}值在5.77至10.53?C的范围内[1],而同类IGBT的Q_{rr}$值通常要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这种几乎可忽略不计的反向恢复损耗,使得SiC器件能够将开关频率提升到数十甚至数百千赫兹。

高开关频率的直接效应是,系统设计者可以显著减小无源元件(如滤波电感、变压器和电容器)的尺寸和重量。因为无源元件的尺寸与其存储的能量成反比,而能量存储需求又与开关频率成反比。例如,将开关频率从几kHz提升到20kHz,电感器的体积可以减少80%以上。这直接将SiC器件的低损耗优势转化为系统层面的小型化、轻量化和低成本,这是IGBT技术无法企及的。

3.3. 可靠性:先进封装材料的保障

功率模块的长期可靠性是其在严苛工业环境中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热循环(thermal cycling)是导致传统功率模块失效的主要原因,即在反复的温度变化下,由于芯片、基板和散热器等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产生机械应力,最终导致芯片焊料疲劳、导线键合失效或基板分层。

为应对这一挑战,SiC模块采用了先进的封装技术。基本半导体BMF540R12KA3模块使用了氮化硅(Si3?N4?)陶瓷覆铜板(AMB)作为基板 。如表1所示,与传统的$Al_{2}O_{3}

$和AIN基板相比,$Si_{3}N_{4}$基板的弯曲强度高达700 $N/mm^2$,远高于$Al_{2}O_{3}$(450 $N/mm^2$)和AIN(350 $N/mm^2$)。更重要的是,在温度冲击测试中,传统$Al_{2}O_{3}和AIN基板在10次循环后就会出现铜箔与陶瓷分层现象,而Si_{3}N_{4}$基板在经历1000次循环后仍保持了良好的结合强度 。

$Si_{3}N_{4}$基板的低热膨胀系数和高机械强度,使其能够有效缓解热循环产生的应力,从根本上提升了功率模块的服役寿命。对于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需要承受长期、高强度热循环的应用来说,这一可靠性优势直接转化为更长的产品质保期、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更高的用户满意度。

4. 系统层面:仿真数据验证的优势

wKgZO2ipBwGARShQAAPbyKjoIHI760.pngwKgZPGipBwKARiQQAAR7GmEB4fI912.pngwKgZO2ipBwOAU2S1AAtgbYRWbC4319.pngchaijie_default.png

4.1. 仿真方法与核心假设

为了量化SiC MOSFET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基本半导体利用PLECS软件对一个典型的电机驱动应用进行了仿真对比 。仿真模型将英飞凌62mm IGBT模块(FF800R12KE7)与基本半导体62mm SiC MOSFET模块(BMF540R12KA3)进行比较。核心参数包括母线电压800V,相电流300 Arms,散热器温度80℃。至关重要的是,由于IGBT的损耗特性,其开关频率设定为6kHz,而SiC模块则可以轻松地在12kHz下工作,这一频率差异正是SiC器件级优势的直接体现 。

4.2. 效率与热性能对比

wKgZPGipBvmAW7F5AAQqPa1znCY516.png

仿真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数据,直接量化了SiC带来的系统级性能提升。

如表2所示,尽管SiC模块的工作频率是IGBT模块的两倍,但其单开关总损耗(242.66W)仅为IGBT模块(1119.22W)的约21.7%。这种巨大的损耗减少直接转化为系统效率的显著提升:SiC模块的效率高达99.39%,而IGBT模块仅为97.25%。

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SiC模块在更高频率下运行,其最高结温(109.49°C)仍然远低于IGBT模块的最高结温(129.14°C)。这直接证明了SiC模块产生的热量极少,对散热系统的要求大幅降低。对于系统设计者而言,这意味着可以采用更小、更轻、更简单的散热方案(如风冷取代液冷),或者在不增加散热系统复杂性的前提下,将系统功率密度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这种从器件级损耗降低到系统级成本和性能优化的传导效应,正是SiC取代IGBT的关键经济逻辑。

4.3. 功率密度方程的重塑

功率密度是现代电力电子设备的核心设计指标。仿真数据进一步阐明了SiC模块如何从根本上重塑功率密度方程。

在相同的结温限制(Tj?≤175°C)和80℃散热器温度下,IGBT模块在6kHz频率下可输出446A相电流,而SiC模块在12kHz频率下可输出520.5A相电流 。

这一数据揭示了SiC模块在功率密度方面提供的两种战略选择:

选择A(小型化): 在保持相同输出功率的前提下,SiC模块可以以高得多的开关频率工作,从而允许设计者使用体积更小的无源元件和散热器,最终实现整个系统尺寸和重量的大幅缩减。这对于电动汽车(EV)、航空航天和便携式电源等对空间和重量敏感的应用至关重要。

选择B(性能提升): 在维持相同系统尺寸和散热能力的前提下,SiC模块能够通过提升输出电流来增加系统输出功率。这对于工业电机驱动、快速充电桩等需要更高功率输出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无论是哪种选择,SiC都提供了IGBT无法比拟的灵活性和性能上限,使得其成为新一代高功率密度、高能效系统的唯一选择。

5. 生态系统:栅极驱动技术的赋能

wKgZPGipBwSAO2SWABJhLEozm4U285.pngwKgZO2ipBwWAZaKEAAhdQuyu-HA645.pngwKgZPGipBwWAflWsAAWFb-bzaNM168.pngwKgZO2ipBwaAFMp3AAb5KNj-he0701.pngwKgZPGipBweAInfmAAglydJZ3Y8631.pngwKgZO2ipBweALW5YAAa533t0_6o826.pngwKgZPGipBwiAKTW4AAW2m308Qmw801.png

5.1. 米勒效应:SiC带来的新挑战

尽管SiC MOSFET具有诸多优点,但其极快的开关速度(高dv/dt)也带来了一个独特的挑战:米勒效应。在半桥电路中,当上管开通时,桥臂中点的电压会快速上升。这个电压变化会通过下管的栅漏寄生电容(Cgd?)产生一个米勒电流(Igd?=Cgd?×dv/dt),流经下管的栅极关断电阻(Rg,off?),从而在栅极上产生一个正向电压尖峰。

由于SiC MOSFET的开启阈值电压(VGS(th)?)相对较低(典型值2.7V,而IGBT通常高于5V)且dv/dt非常高,这一寄生电压尖峰很容易导致处于关断状态的下管发生误开通,造成上下桥臂直通,引发灾难性失效 。

5.2. 米勒钳位:SiC驱动的必要功能

wKgZO2ipBwmAbyqnAAb-7I9UqMI972.pngwKgZPGipBwmAFAb3AASWzB63pWQ450.pngwKgZO2ipBwqAKm2rAAhjZX-vizQ687.pngwKgZPGipBwuAUCleAA_yKdkyBBY459.pngwKgZO2ipBwyAVXO2AA9TjH5ipHA389.pngwKgZO2ipBw2ADCqiAA-20ZovLXQ357.png

为了解决米勒效应带来的风险,专为SiC设计的栅极驱动芯片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米勒钳位(Miller Clamp)功能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解决方案。其原理是在功率器件关断期间,当栅极电压被拉低到特定阈值(例如2V)以下时,驱动器内部的米勒钳位开关(T5)会导通,将栅极与负电源轨短接,为米勒电流提供一个低阻抗的泄放路径 。这使得栅极电压被迅速且有效地钳制在负偏压,完全抑制了寄生电压尖峰,从而防止误开通。

基本半导体的双脉冲测试结果有力地证明了米勒钳位功能的有效性 。在有米勒钳位功能的情况下,下管栅极电压尖峰从无钳位时的7.3V或2.8V被完全抑制至2V或0V 。这一关键技术在基本半导体BMF540R12KA3驱动板参考设计(BSRD-2503)中得到了体现 。这种专用驱动解决方案的成熟和普及,标志着SiC技术生态系统已从单纯的器件供应,发展到提供完整的、经过验证的系统级解决方案,极大地降低了工程师的设计难度和风险,从而加速了SiC技术的全面推广。

6. 结论与战略展望

综上所述,SiC MOSFET对IGBT模块的全面取代,并非源于某一项单一的性能优势,而是由其从根本材料特性、到器件级性能、再到系统级效益以及配套生态系统成熟度的一系列级联优势所驱动。

器件级: SiC的低导通电阻和正温度系数简化了高电流并联设计;其极低的开关损耗和近零反向恢复电荷解除了IGBT的频率枷锁;先进的$Si_{3}N_{4}$封装技术则从根本上提升了模块的长期热循环可靠性。

系统级: 这些器件级优势转化为显著的系统效益: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散热需求、更小的无源元件,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功率密度和更低的总拥有成本。

生态系统: 随着具备米勒钳位等功能的专用驱动芯片的出现,SiC模块的应用不再仅仅是硬件更换,而是得到了完整的、高可靠性的解决方案支持。

因此,在所有新建的高功率、高频和高可靠性应用领域,如电动汽车牵引逆变器、快速充电桩、太阳能光伏和工业自动化等,选择SiC而非IGBT已成为技术和经济上的最佳选择。尽管IGBT可能在某些对成本极其敏感的低性能或遗留系统中继续存在,但其在主流高增长市场中的份额将不可避免地被SiC技术蚕食和取代。随着SiC晶圆尺寸的持续增加、生产良率的提升和成本的不断下降,这一取代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并最终巩固SiC作为未来电力电子核心基础技术的领导地位。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OSFET
    +关注

    关注

    150

    文章

    8909

    浏览量

    223459
  • IGBT
    +关注

    关注

    1282

    文章

    4139

    浏览量

    256673
  • 功率模块
    +关注

    关注

    11

    文章

    561

    浏览量

    46293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碳化硅(SiC模块加速全面取代IGBT模块深度剖析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电力电子技术演进的必然:碳化硅(SiC模块加速取代绝缘栅双极晶体管(
    的头像 发表于 09-09 10:46 ?84次阅读
    倾佳<b class='flag-5'>电子</b>行业洞察:碳化硅(<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块</b>加速<b class='flag-5'>全面</b><b class='flag-5'>取代</b><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的<b class='flag-5'>深度</b>剖析

    倾佳电子推动SiC模块全面替代IGBT模块的技术动因

    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的头像 发表于 09-07 14:57 ?721次阅读
    倾佳<b class='flag-5'>电子</b>推动<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块</b><b class='flag-5'>全面</b>替代<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的技术动因

    倾佳电子34mm62mm封装SiC MOSFET模块及其DESAT隔离驱动方案在固态断路器(SSCB)应用的系统化分析

    倾佳电子34mm62mm封装SiC MOSFET模块及其DESAT隔离驱动方案在固态断路器(S
    的头像 发表于 09-07 10:57 ?321次阅读
    倾佳<b class='flag-5'>电子</b>34<b class='flag-5'>mm</b>与<b class='flag-5'>62mm</b>封装<b class='flag-5'>SiC</b> <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模块</b>及其DESAT隔离驱动方案在固态断路器(SSCB)应用<b class='flag-5'>中</b>的系统化<b class='flag-5'>分析</b>

    62mm封装SiC MOSFET模块在多领域应用场景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价值分析

    倾佳电子62mm封装SiC MOSFET模块在多领域应用场景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价值
    的头像 发表于 09-07 10:18 ?289次阅读
    <b class='flag-5'>62mm</b>封装<b class='flag-5'>SiC</b> <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模块</b>在多领域应用场景<b class='flag-5'>中</b>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价值<b class='flag-5'>分析</b>

    倾佳电子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块电力电子应用IGBT模块全面替代

    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08:36 ?806次阅读
    倾佳<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块</b>在<b class='flag-5'>电力</b><b class='flag-5'>电子</b>应用<b class='flag-5'>中</b>对<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的<b class='flag-5'>全面</b>替代

    深度分析SiC MOSFET在下一代电力电子系统的应用价值

    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
    的头像 发表于 08-26 07:34 ?307次阅读
    <b class='flag-5'>深度</b><b class='flag-5'>分析</b><b class='flag-5'>SiC</b> <b class='flag-5'>MOSFET</b>在下一代<b class='flag-5'>电力</b><b class='flag-5'>电子</b>系统<b class='flag-5'>中</b>的应用价值

    基于62mm碳化硅(SiC模块的大功率双向DC-DC隔离电源

    倾佳电子代理的基本半导体62mm碳化硅(SiC模块,可以设计一个大功率双向DC-DC隔离电源。这两种
    的头像 发表于 08-25 18:09 ?267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62mm</b>碳化硅(<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模块</b>的大<b class='flag-5'>功率</b>双向DC-DC隔离电源

    倾佳电子力荐:BASiC 62mm封装BMF540R12KA3 SiC MOSFET模块 —— 重新定义高功率密度与效率的边

    倾佳电子力荐:BASiC 62mm封装半桥BMF540R12KA3 SiC MOSFET模块 —— 重新定义高
    的头像 发表于 06-24 07:58 ?221次阅读
    倾佳<b class='flag-5'>电子</b>力荐:BASiC <b class='flag-5'>62mm</b>封装BMF540R12KA3 <b class='flag-5'>SiC</b> <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模块</b> —— 重新定义高<b class='flag-5'>功率</b>密度与效率的边

    硅基时代的黄昏:为何SiC MOSFET全面淘汰IGBT

    革命性替代:为何SiC MOSFET全面淘汰IGBT? —— 当效率差距跨越临界点,IGBT被淘汰便是唯一结局 倾佳
    的头像 发表于 05-30 16:24 ?528次阅读
    硅基时代的黄昏:为何<b class='flag-5'>SiC</b> <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全面</b>淘汰<b class='flag-5'>IGBT</b>?

    国产SiC碳化硅功率模块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的必然性

    碳化硅MOSFET模块,碳化硅SiC-MOSFET驱动芯片,SiC功率模块驱动板,驱动IC)分销
    的头像 发表于 05-18 14:52 ?630次阅读
    国产<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块</b><b class='flag-5'>全面</b><b class='flag-5'>取代</b>进口<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的必然性

    34mm碳化硅(SiC功率模块应用在电力电子系统的推荐方案

    SiC-MOSFET驱动芯片,SiC功率模块驱动板,驱动IC)分销商,聚焦新能源、交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致力于服务中国工业电源,电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5-04 13:23 ?491次阅读
    34<b class='flag-5'>mm</b>碳化硅(<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b class='flag-5'>模块</b>应用在<b class='flag-5'>电力</b><b class='flag-5'>电子</b>系统的推荐方案

    中国电力电子厂商创新之路:采用国产SiC模块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

    、经济、政策及挑战与应对五大维度展开深度分析: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电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3-21 08:19 ?509次阅读

    高频感应电源国产SiC碳化硅模块替代英飞凌IGBT模块损耗计算对比

    倾佳电子杨茜以50KW高频感应电源应用为例,分析BASiC基本股份国产SiC模块替代英飞凌IGBT模块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09:41 ?576次阅读
    高频感应电源国产<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b class='flag-5'>模块</b>替代英飞凌<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损耗计算对比

    高频电镀电源国产SiC碳化硅模块替代富士IGBT模块损耗对比

    倾佳电子杨茜以50KW高频电镀电源应用为例,分析BASiC基本股份国产SiC碳化硅模块替代富士IGBT
    的头像 发表于 02-09 20:17 ?702次阅读
    高频电镀电源国产<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b class='flag-5'>模块</b>替代富士<b class='flag-5'>IGBT</b><b class='flag-5'>模块</b>损耗对比

    储能变流器PCS碳化硅功率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

    在储能变流器(PCS),碳化硅(SiC功率模块全面取代传统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14:37 ?826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