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明确零碳园区建设要求,形成“顶层设计—专项通知—配套措施”的政策体系
专项指导性文件《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指出:
明确建设标准:将“单位能耗碳排放”列为核心指标,同步设置5项引导性指标(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每项指标均有严格量化要求。
强调建设原则:要求地方、园区、企业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路径,避免盲目决策、贪大求全,确保技术方案可操作、资金有保障。
提出支持举措:在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统筹现有资金渠道并鼓励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
明确零碳园区定义: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碳排放降至接近零,并具备进一步达零排放条件。
强调非“政策洼地”属性:零碳园区建设目标是打造“绿色转型高地”,而非单纯依赖政策优惠,需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五大建设意义:包括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引导产业深度脱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适应绿色贸易规则、打造零碳示范样板
零碳园区管理平台将企业用电分为源、网、荷、储、充,能够监测企业整体供配用电状况,并在一个系统中集中展示,便于管理人员集中管理以及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维护。
平台实现了从35kV配电到0.4kV用电侧的整体监控,满足光伏系统、风力发电、储能系统、充电桩以及空调系统的接入,全天候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是一个集监控系统、能量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该平台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经济优化运行为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补偿负荷波动;有效实现用户侧的需求管理、消除昼夜峰谷差、平滑负荷,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供电成本。为企业微电网能量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平台架构
现场通过以太网或4G与本地系统和平台通讯,本地系统搭建在客户自己配置的工控机上,平台搭建在云服务器或客户自己配置的服务器上。搭建完成之后,客户可以在任意能与服务器联通的地方,通过有权限的账号登陆网页以及手机APP访问和操作平台。
平台兼容单个站点和多个站点接入,采用B/S+C/S架构,在物理上分为三层:设备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设备层:主要是连接于网络中用于计量、保护、控制、治理的各类传感器,包括充电桩、多功能电表、防逆流装置、电能质量监测、无功补偿装置、微机保护测控装置、电气火灾探测器、限流保护器以及第三方的逆变器、储能柜等。
平台层:包含现场智能网关、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站控层系统及平台。
智能网关支持Modbus RTU、Modbus TCP、CDT、101、103、104、MQTT等通信规约,主动采集现场设备层设备的数据,并可进行规约转换,数据存储,并通过网络把数据同时上传至站控层系统和平台。
智能网关可在网络故障时将数据存储在本地,待网络恢复时从中断的位置继续上传数据,保证服务器端数据不丢失;站控层系统通信网络采用标准以太网及TCP/IP通信协议,物理媒介可以为光纤、网线、屏蔽双绞线等。可以制定并自动执行计划曲线、削峰填谷、需量控制、新能源消纳、有序充电、动态扩容、备用电源等控制策略,对内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协同;
平台可以本地、私有云和公有云部署,包含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一般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可以合一配置。
应用层:包含综合能效管理、微电网智慧管理、碳管理可视化等核心模块,对内实现企业微电网集中监管、能效分析、碳排放及收益等数据统计、源网荷储充协调控制等,对外辅助用户参与需求响应和电力市场交易。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模块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1.2.1. 集成能力
系统为客户提供技术标准匹配、技术接口完整、技术装备合理的解决方案,系统先进和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1) 系统集成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采用软件遵守公认的开放性标准,方便系统维护、扩充和升级,实现与其他系统无缝集成。设备侧支持ModbusRtu、ModbusTCP、DL/T645-1997、DL/T645-2007、等;系统侧支持ModbusTCP(主、从)、104(主、从)等。
2) 实现数据的全面采集,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源。
3) 自主研发系统高效采集各种生产装置、现场设备和第三方系统数据,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实时用能数据。
4) 系统提供驱动开发包,支持自行开发采集设备的驱动程序。
1.2.2. 数据采集方式
系统统一采集管理各种源数据,支持海量数据的历史归档,提供统一、完善、高效的数据读写接口。根据项目需求,数据采集方式采用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原则上全部采用自动采集。
1) 自动采集:系统根据预设规则和算法过滤数据,排除不符合要求的信息,提供更加精确和可靠的数据,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RS-485接口,使用Modbus-RTU协议经数据融合终端完成终端设备数据的采集;针对非标准规约的仪表或第三方系统支持通讯接口程序开发,确保数据完整采集。数据融合终端采用多级数据存储冗余结构设计,具备本地存储能力,当通讯中断恢复时,数据融合终端存储的数据自动进行断点续传,进一步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防止主站软件故障恢复过程中数据的丢失。
2) 人工采集方式作为自动实时采集的补充。通过人工输入和记录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3. 采集数据类型
数据采集的类型涵盖基础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等。针对不同设备类型开发相应的数据采集驱动,系统特有的开放式架构设计支持全面接入各种厂家、型号的带通讯接口和通信协议的终端设备。主要数据采集类型:
l 电:三相电流、三相电压、线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视在功率、最大需量及发生时间、电压/电流总谐波以及分次谐波、电压与电流不平衡度、相位角、正/反向有功电能、感/容性无功电能、四象限无功电能、视在电能、并支持8个时区、12个日时段、8种费率的复费率电能统计。
l 水/天然气/压缩空气:瞬时流量、累积流量。
l 蒸汽:压力、温度、瞬时流量、累积流量。
l 中央空调:冷热水供/回水温度、地源水供/回水温度、冷热水供/回水压力、地源水供/回水压力、冷热水瞬时流量、冷热水累计流量、冷热水瞬时制冷/热量、冷热水累计制冷/热量、地源水瞬时流量、地源水累计流量、地源水瞬时制冷/热量、地源水累计制冷/热量、电动阀状态、主机设定温度。
1.2.4. 采集数据存储
大数据存储面向海量、大规模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储以及访问能力。系统平台提供各类数据的存储与管理功能,按照存储的形式分为关系数据库、非关系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与管理。
自主研发的能效管理平台软件具有低成本、更高效、更安全、永久性、更高隐私性的优势,协助用户将数据按照程序规定的格式存储,通过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的快速访问。
1.2.5. 数据可靠性
通过数据清洗、数据集成和数据标准化等技术,评估和改进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优质数据为用户实现更准确的决策和更高效的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缓存冗余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可靠性。
数据融合终端接收各终端数据,本地进行数据存储,如遇与数据服务器的网络中断,待通信恢复后上传本地存储数据,支持数据压缩上传。
支持配置主备数据库的数据冗余存储,避免出现因服务器异常导致的数据丢失。
支持对上传数据硬件加密(国密算法SM1,SM4)、软件加密(AES)。
1.2.6. 数据有效性
数据有效性是数据分析和决策过程的关键要素,通过验证约束确保数据值有效且合理,根据定义要求进行标准化和格式化,确保数据准确性。
根据计量装置量程验证最大值和最小值,小于最小值或者大于最大值的采集读数属于无效数据;采集值和历史数据之差绝对值大于偏差限值属于无效数据;采集值小于或者大于历史数据属于无效数据;支持无效数据系统自动剔除。
1.2.7. 异常数据处理
系统支持原始数据的有效性验证以及预处理;支持原始数据满刻度翻转处理;支持自动识别并剔除突增或突降的异常原始数据。授权情况下,人工通过Web页面在线完成缺失能耗数据录入和错误数据修正。
1)针对电度累计数据,表计具备满刻度自动翻转。系统自动识别采集存储的表码值数据是否发生翻转,当出现满刻度跳转时,系统支持人工通过Web页面在线完成缺失能耗数据录入,保证计算处理结果的连续性和正确性。
2)针对个别表计缺失的情况,系统支持在物理表的数据基础上增加虚拟表的配置实现数据的计量统计,通过总表-分表模式实现虚拟表数据的二次统计;通过编辑计算模块设置虚拟仪表计算实体仪表数据,得出虚拟仪表数据。
储能能量管理系统是安科瑞专门针对工商业储能电站研制的本地化能量管理系统,可实现了储能电站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与分析、可视化监控、报警管理、统计报表、策略管理、历史曲线等功能。其中策略管理,支持多种控制策略选择,包含计划曲线、削峰填谷、需量控制、防逆流等。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下级各储能单元的统一监控和管理,还可以实现与上级调度系统和云平台的数据通讯与交互,既能接受上级调度指令,又可以满足远程监控与运维,确保储能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同时,系统对电池组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及历史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智能化的分配策略对电池组进行充放电控制,优化了电池性能,提高电池寿命。
审核编辑 黄宇
-
智能微电网
+关注
关注
1文章
16浏览量
940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破解零碳难题!安科瑞能碳管理平台为零碳园区建设和绿色转型注入硬核动能

响应各地零碳政策!安科瑞 AcrelEMS 3.0 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加速园区零碳转型

响应零碳政策!安科瑞AcrelEMS 3.0微电网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助力零碳园区快速转型

零碳园区政策赋能,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管理方案解析零碳园区政策赋能,光储充一体化能源管理方案解析

零碳园区建设有哪些政策红利?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如何精准匹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