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芯片制造中的阻挡层沉积技术介绍

中科院半导体所 ? 来源:半导体与物理 ? 2025-05-03 12:56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文章来源:半导体与物理

原文作者:jjfly686

本文介绍了在芯片铜互连工艺中需要阻挡层的原因以及关键工艺流程。

为什么需要阻挡层?

在芯片的铜互连工艺中,铜原子极易向周围的绝缘介质(如SiO?或Low-K材料)扩散,导致电路短路或漏电失效。为了阻止这种扩散,必须在铜与介质之间沉积一层纳米级阻挡层。氮化钽(TaN)因其高致密性、抗扩散能力和导电性,成为主流选择。然而,随着制程进入28 nm以下节点,阻挡层的均匀性和覆盖性面临巨大挑战。

wKgZO2gPCm-APS_KAAKR2KQn5cw244.png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在22 nm和14 nm节点,PVD仍是阻挡层沉积的核心技术,其优势与创新如下:

离子化金属等离子体PVD

通过高能离子轰击钽靶材,溅射出钽原子并与氮气反应生成TaN薄膜。再溅射(Re-sputter)工艺。在沉积TaN后,用氩离子轰击薄膜表面,将底部的TaN重新分布到侧壁,显著提升深宽比>5:1的通孔覆盖率(如32 nm节点侧壁覆盖提升40%)。

工艺优势

TaN薄膜(2-5 nm)的沉积速率可达10 nm/min,适合量产;无需碳基前驱体,避免ALD工艺中的碳残留问题;设备成熟,单次工艺成本比ALD低30%以上。

局限性

深孔底部覆盖率不足,需结合溅射清洗(Sputter Clean)去除残留污染物;10 nm以下线宽中,PVD的台阶覆盖率(<50%)难以满足需求。

原子层沉积(ALD)

ALD虽在理论上具备原子级精度,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重挑战:

ALD TaN的工艺瓶颈

前驱体污染:使用有机钽源(如Ta(NMe?)?)和氨气(NH?)反应时,碳残留会导致薄膜电阻率升高(比PVD TaN高3倍);空间位阻效应:在深宽比>10:1的结构中,前驱体分子无法有效扩散至底部,导致薄膜不连续;沉积速率低:ALD单循环仅生长0.1 nm,沉积5 nm薄膜需50次循环,耗时是PVD的10倍。

潜在优势与未来应用

ALD可在3D FinFET侧壁实现±0.2 nm的厚度控制;

随着线宽缩至5 nm,ALD可能成为唯一满足覆盖性要求的技术。

wKgZPGgPCm-AP1C1AADcUg7CXZ8153.png

关键工艺流程解析(以28 nm双大马士革结构为例)

目的:去除通孔内的铜氧化物和刻蚀残留。

方法:硝酸/氢氟酸(HNO?/HF)混合溶液腐蚀,随后200℃烘烤去除水分。

参数:软性氩离子轰击(能量<50 eV),清除底部残留污染物,提升TaN附着力。

PVD沉积:沉积2 nm TaN层,随后氩离子再溅射,将底部TaN重新分布至侧壁(覆盖率从60%提升至85%)。

作用:作为铜种子层的黏附层,厚度1-2 nm,防止铜剥离。

工艺:PVD沉积300 nm铜层,为后续电镀铜填充提供导电基底。

化学清洗(Chemical Clean)

溅射清洗(Sputter Clean)

TaN沉积与再溅射

钽(Ta)层沉积

铜种子层(Cu Seed)沉积

wKgZPGgPCm-AQqwRAAGqM-xea0c230.png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
    +关注

    关注

    460

    文章

    52737

    浏览量

    444170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5

    文章

    29147

    浏览量

    242191
  • 工艺
    +关注

    关注

    4

    文章

    692

    浏览量

    29598

原文标题:芯片制造中的阻挡层沉积

文章出处:【微信号:bdtdsj,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半导体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详解原子沉积薄膜制备技术

    CVD 技术是一种在真空环境通过衬底表面化学反应来进行薄膜生长的过程,较短的工艺时间以及所制备薄膜的高致密性,使 CVD 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薄膜封装工艺无机
    的头像 发表于 05-14 10:18 ?606次阅读
    详解原子<b class='flag-5'>层</b><b class='flag-5'>沉积</b>薄膜制备<b class='flag-5'>技术</b>

    氧化制备在芯片制造的重要作用

    本文简单介绍了氧化制备在芯片制造的重要作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5-27 09:58 ?666次阅读
    氧化<b class='flag-5'>层</b>制备在<b class='flag-5'>芯片</b><b class='flag-5'>制造</b><b class='flag-5'>中</b>的重要作用

    【「大话芯片制造」阅读体验】+ 芯片制造过程和生产工艺

    盖楼一样,层层堆叠。 总结一下,芯片制造的主要过程包括晶圆加工、氧化、光刻、刻蚀、薄膜沉积、互连、测试和封装。 晶圆,作为单晶柱体切割而成的圆薄片,其制作原料是硅或砷化镓。高纯度的硅材料提取自硅砂
    发表于 12-30 18:15

    应用材料公司推出15年来铜互联工艺最大变革[转]

    ,该新系统能够完成连续薄阻挡层和种子的TSV沉积,帮助客户以更低廉的成本制造出体积更小、功耗更低的高性能集成3D芯片。此外,还与众不同地采
    发表于 07-12 17:17

    具有带有阻挡层的半导体衬底的集成电路

    本内容介绍了具有带有阻挡层的半导体衬底的集成电路
    发表于 11-22 17:46 ?21次下载
    具有带有<b class='flag-5'>阻挡层</b>的半导体衬底的集成电路

    晶片清洗、阻挡层形成和光刻胶应用

    什么是光刻?光刻是将掩模上的几何形状转移到硅片表面的过程。光刻工艺涉及的步骤是晶圆清洗;阻挡层的形成;光刻胶应用;软烤;掩模对准;曝光和显影;和硬烤。
    发表于 03-15 11:38 ?1366次阅读
    晶片清洗、<b class='flag-5'>阻挡层</b>形成和光刻胶应用

    晶圆制造的三大核心之薄膜沉积的原子沉积(ALD)技术

    ALD技术是一种将物质以单原子膜的形式逐镀在基底表面的方法,能够实现纳米量级超薄膜的沉积
    发表于 04-25 16:01 ?6364次阅读
    晶圆<b class='flag-5'>制造</b>的三大核心之薄膜<b class='flag-5'>沉积</b>的原子<b class='flag-5'>层</b><b class='flag-5'>沉积</b>(ALD)<b class='flag-5'>技术</b>

    基于PVD 薄膜沉积工艺

    。 PVD 沉积工艺在半导体制造中用于为各种逻辑器件和存储器件制作超薄、超纯金属和过渡金属氮化物薄膜。最常见的 PVD 应用是铝板和焊盘金属化、钛和氮化钛衬垫层、阻挡层沉积和用于互连金
    的头像 发表于 05-26 16:36 ?4843次阅读

    原子ALD沉积介绍

    原子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是一种可以沉积单分子薄膜的特殊的化学气相沉积
    的头像 发表于 06-15 16:19 ?4718次阅读
    原子<b class='flag-5'>层</b>ALD<b class='flag-5'>沉积</b><b class='flag-5'>介绍</b>

    接触刻蚀阻挡层应变技术介绍

    SMT仅仅是用来提高NMOS 的速度,当工艺技术发展到45nm 以下时,半导体业界迫切需要另一种表面薄膜应力技术来提升PMOS 的速度。在SMT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的接触刻蚀
    的头像 发表于 07-30 09:42 ?3592次阅读
    接触刻蚀<b class='flag-5'>阻挡层</b>应变<b class='flag-5'>技术</b><b class='flag-5'>介绍</b>

    芯片制造的钝化工艺简述

    集成电路的可靠性与内部半导体器件表面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大部分的集成电路采用塑料封装而非陶瓷封装,而塑料并不能很好地阻挡湿气和可移动离子。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杂质扩散进入集成电路内部对器件产生影响,必须在芯片制造的过程
    的头像 发表于 10-30 14:30 ?6030次阅读
    <b class='flag-5'>芯片</b><b class='flag-5'>制造</b><b class='flag-5'>中</b>的钝化<b class='flag-5'>层</b>工艺简述

    一文了解金属互连中阻挡层

    尺寸很小时,RC 延迟的大小深刻影响着芯片的性能(R?代表了互连线电阻,C?代表了介质分隔的金属连线之间的寄生电容)。该延迟即时间,它应该足够的小且能够准确地传递信号。 Liner:衬垫层,有助于金属粘合;Barrier:阻挡层
    的头像 发表于 12-05 11:45 ?2956次阅读
    一文了解金属互连中<b class='flag-5'>阻挡层</b>

    选择性沉积技术介绍

    选择性沉积技术可以分为按需沉积与按需材料工艺两种形式。 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
    的头像 发表于 12-07 09:45 ?985次阅读
    选择性<b class='flag-5'>沉积</b><b class='flag-5'>技术</b><b class='flag-5'>介绍</b>

    芯片制造的应变硅技术介绍

    本文介绍了在芯片制造的应变硅技术的原理、材料选择和核心方法。
    的头像 发表于 04-15 15:21 ?1177次阅读
    <b class='flag-5'>芯片</b><b class='flag-5'>制造</b><b class='flag-5'>中</b>的应变硅<b class='flag-5'>技术</b><b class='flag-5'>介绍</b>

    为什么LED芯片正电极要插入二氧化硅电流阻挡层,而负极没有?

    为什么LED正电极需要二氧化硅阻挡层?回答:LED芯片正极如果没有二氧化硅阻挡层芯片会出现电流分布不均,电流拥挤效应,电极烧毁等现象。由于蓝宝石的绝缘性,传统LED的N和P电极都做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7-14 17:37 ?291次阅读
    为什么LED<b class='flag-5'>芯片</b>正电极要插入二氧化硅电流<b class='flag-5'>阻挡层</b>,而负极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