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催化剂利用率提高237倍!首次电化学生长超低负载铂纳米片超薄电极

清新电源 ? 来源:nanomicroletters ? 2023-10-11 16:11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研究背景

为实现低成本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ECs)绿氢生产,迫切需要具有极低催化剂负载量、高催化剂利用率和易于制造的纳米结构催化剂集成电极。美国田纳西大学的Feng-Yuan Zhang课题组利用薄的晶种层,在室温下利用快速、无模板和无表面活性剂的电化学生长工艺,首次在薄Ti基底上沉积了自下而上生长的超薄Pt纳米片(Pt-NSs),用于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ECs),生长的纳米片具且有超低负载量和垂直排列的特性。这种Pt-NS电极结合仅阳极涂膜的Nafion 117催化剂涂层膜(CCM),在0.015 mgPt cm??的超低负载量下,表现出优于商用CCM(3.0 mgPt cm??)的电解池性能,实现了99.5%的催化剂节省和超过237倍的催化剂利用率。这主要是由于垂直排列良好的超薄纳米片具有良好的表面覆盖率,为电化学反应暴露了丰富的活性位点。总之,这项研究不仅为优化超低负载下的催化剂均匀性和表面覆盖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高效低成本PEMEC和其他储能/转换器件的纳米结构电极设计和简易制造提供了新见解。

1ff470d4-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本文亮点

1.在Ti基底上电化学生长了4nm厚的Pt纳米片(Pt-NSs),用于析氢反应。 2.实现了高度均匀的Pt-NS表面覆盖,且负载量仅为0.015 mgPt cm??

3. 实现了99.5%的催化剂节省和超过237倍的催化剂利用率。

内容简介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ECs)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绿氢生产技术,然而,阴极侧的析氢反应需要稀有且昂贵的铂基催化剂,且为获得稳定性电解槽性能,铂负载量一直居高不下(1-3 mgPt cm??)。美国田纳西大学的Feng-Yuan Zhang课题组采用无表面活性剂和无模板的快速室温电化学生长工艺,首次在薄的钛液/气扩散层(厚度:25微米,孔径:100微米,孔隙率:40%)上沉积了自下而上生长的超低负载和表面覆盖良好的Pt纳米片(Pt-NSs),纳米片厚度仅为4 nm且均匀地垂直排布于基底表面。与传统的基于Pt纳米粒子催化剂和CCM设计相比,催化剂和电极制备过程大大简化。当与仅阳极Nafion 117 CCM相结合时,Pt-NS超薄电极在0.015 mgPt cm??的超低负载量下,能够实现优于商用CCM的电解池性能,节省了99.5%的Pt催化剂,并提高了237倍以上的催化剂利用率。此外,与传统的厚GDEs(几百微米)相比,超薄电极仅约25μm,省了材料/重量/体积/成本,有利于未来紧凑型堆栈设计。

图文导读

I Pt-NS电极的形貌与组分

如图1所示,Pt-NSs可以在室温下通过高效,经济,无模板和无表面活性剂的电化学生长过程在薄Ti基底(~25μm)上轻松生长。Pt晶种层的有无会显著影响在基底上生长纳米片的结构、尺寸以及覆盖率。具体来说,在没有晶种层的情况下,在基体表面观察到具有纳米颗粒结构和大尺寸纳米片结构的非均匀Pt-NS涂层,而对于薄的Pt晶种层,形成具有小尺寸纳米片结构的高度均匀Pt-NS涂层。

200bf114-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1.通过高效简便的室温电化学生长工艺,在薄Ti基底上制备Pt-NS的示意图(分别有晶种和无晶种)。 如图2A所示,在没有Pt晶种层的情况下,0.025 mgPt cm??负载量的Pt-NS现出大尺寸纳米片和小尺寸颗粒的不均匀结构。然而,受益于平均尺寸约为5nm的Pt纳米颗粒的薄晶种层,0.025 mgPt cm??负载量的Pt-NS展现出表面均匀覆盖的垂直排列结构,(图2B)。此外,与没有薄晶种层的Pt-NSs相比,所得的精细Pt-NSs显示出更小的尺寸(28~55 nm)和更薄的厚度(~4nm)。通过缩短电化学反应时间,还制备了负载量仅为0.015 mgPt cm??的Pt-NS。如图2C所示,在负载量为0.015 mgPt cm??时,基底表面仍形成细小且垂直排列的纳米片涂层,显示出约3 nm的厚度和与0.025 mgPt cm??负载量相似的尺寸。

因此,薄晶种层是在 Ti 基底上以超低负载获得高度均匀的 Pt-NS 涂层的先决条件。Pt-NS催化剂层(0.025 mgPt cm??)俯视图(图2D)和倾斜视图(图2E)的SEM图像进一步揭示了精细结构。图2E表明Pt-NS催化剂层的厚度约为43 nm;图2F表明Pt-NS催化剂层的底面呈现出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片阵列,展示了自下而上的Pt纳米片生长过程。这是由于薄晶种层提供了均匀的成核位点,有助于Pt纳米片从底部生长。图2G和图2H分别是顶视图和横截面视图,确认了Pt-NS 催化剂层 在TTLGDL 基底上的全表面覆盖,且整个电极厚度仅为25 μm左右。EDS结果(图2I)显示对于0.025 mgPt cm??负载量的Pt-NS,约4.37%的铂催化剂沉积在Ti基底上。同时,从XRD图谱(图2J)可以看出,除了Ti基底的峰外,在约39.8°、46.4°、67.9°、81.5°和86.2°处观察到5个Pt的2θ峰,分别归因于Pt(111)、Pt(200)、Pt(220)、Pt(311)和Pt(222),与晶体Pt的面心立方(fcc)结构吻合良好。

2022a3dc-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2. A-C 不同负载量的Pt-NSs的低倍率SEM图像:A 0.025 mgPt cm??(无晶种层),B 0.025 mgPt cm??(有晶种层),C 0.015 mgPt cm??(有晶种层);D–F Pt-NSs(0.025 mgPt cm??)的高倍率SEM图像;Pt-NS电极(0.025 mgPt cm??)的顶视图G和横截面视图H以及相应的SEM–EDS图像和相关的EDS光谱I;J Pt-NSs的XRD图谱。

IIPT-NSs的生长机理

图3所示,Pt纳米片形成的机制与有无Pt晶种层有关。它们的形成是由于高过电位导致的快速成核和边缘生长。电沉积过程包括Pt离子从溶液扩散到电极和在电极表面还原两个步骤。在高过电位下,Pt离子还原为Pt晶核。由于还原速率大于扩散速率,导致扩散控制过程。这时,Pt晶核的边缘比其他部分生长得更快,形成纳米片形貌。如果没有Pt晶种层,Ti基底上的成核位点分布不均匀,导致表面覆盖不均匀的大尺寸Pt-NSs和一些小颗粒。如果有Pt晶种层,成核位点更均匀和密集,可以实现自下而上的生长。因此,使用晶种层,可以在基底上获得厚度薄、尺寸小、垂直排列的纳米片形态。

203cefc6-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3. 有无晶种层的PS-NS生长机理。

如图4A所示,Pt-NS电极在?10 mA cm??处显示出? 30 mV的低过电位,接近商用铂黑(?26 mV)的过电位,低于PtNP(?44 mV)。且在大于~16 mA cm??后,Pt-NS显示出优于商用铂黑的HER性能。Nyquist图(图4B)中可以看到高频(HF)和低频(LF)区间的两个弧,表明这是一个两时间常数过程。使用图4C的等效电路模型拟合Nyquist图,结果显示Pt-NS和PtNP的欧姆电阻相似,但Pt-NS的Rhf和Rlf的电阻总值低于PtNP,表明具有更快HER法拉第过程。且在图4D中,Pt-NS表现出更高的Cdl,hf值(23.5 mF cm??), 比PtNP(3.26 mF cm??)高约7.2倍, 表明Pt-NS电极暴露了丰富的电化学反应活性位点。同时,与PtNP相比,Pt-NS获得了更低的Cdl,lf值。

总之,具有超薄,垂直排列良好的Pt-NS纳米片结构为HERs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从而具有更出色的性能。图E、F是电极表面气泡的原位高速摄影图,与PtNP电极相比,在Pt-NS电极上观察到更多的气泡分离位点,意味着电极表面总的反应位点更多。此外,在Pt-NS电极表面观察到的气泡更小,表明气泡在电极上的粘附力较弱,可以实现有利的气泡分离。主要原因在于与具有平坦表面的催化剂层相比,纳米结构催化剂层可以减小电极表面上的气泡接触面积,从而成功地实现更弱的气泡粘附力和更快的气泡去除,且尺寸更小。

2048a0e6-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4. Pt-NS/Ti 电极在室温下0.5 M H?SO?中的三电极体系中的非原位电化学表征。A IR校正的HER极化曲线,扫描速率为5.0 mV s??;B ? 40 mV下的EIS图;C等效拟合电路模型;D 双电层电容对比;200 mA cm?? 下Pt-NS 电极(E) 和 PtNP 电极(F)上的氢气泡高速摄影图。

IIIPt-NS在PEMECs中的表征

如图5A所示,在相同催化剂负载量下,有晶种辅助的电极在2 A cm??下展现出1.86 V的电解槽电压,比无晶种辅助的电极(1.95 V)低了90 mV(图5B)。且在电流密度高于1.25 A cm??后,无晶种电极的极化曲线出现陡升,表面高电流密度下活性位点不足。图5C显示,在0-2 A cm??的测试电流密度范围内,无晶种电极的高频电阻(HFR)曲线也明显增加,有晶种电极则展现出更平稳的曲线。且在1.65 V的槽压下,无晶种电极的无HFR电压比有晶种电极搞了40 mV左右。无晶种电极性能较差和高频电阻增加主要是由于Pt表面覆盖率不足,无法为电化学反应提供足够的活性位点,特别是在高电流密度区域。

2071cf8e-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5.有无晶种层的Pt-NS在80℃下,PEMECs电解槽中性能比较。A 有无晶种层的Pt-NS电解槽极化曲线;B 在 1.25-2 A cm?? 的电流密度范围内放大后的极化曲线;C 相关的高频电阻(HFR)图;D 无HFR的电解槽极化曲线。

如图6A所示,Pt-NS电极在2 A cm??下分别显示出1.86 V(0.025 mgPt cm??)和1.91 V(0.015 mgPt cm??)的电解槽电压,优于商用CCM(1.93 V)。图6B表明无离聚物的Pt-NS电极的平均HFR值更低,低HFR值表明Pt-NS电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提高催化剂利用率,而具有厚离聚物催化剂层的商用CCM表现出高HFR值和有限的电导率,表明其中大多数催化剂未得到充分利用。图6C显示在所有电池上观察到相似的Tafel斜率,表明电解槽测试中所有电极的本征催化活性相似,且无离聚物的Pt-NS电极不存在离子电导率问题。图6D比较了电解槽效率和催化剂节省量,在1 A cm??电流密度下,0.025基Pt-NS(87.16%)和0.15基Pt-NS(87.78%)电极展现出比商业CCM(85.55%)更高的电解槽效率,并实现了超过99%的催化剂节省。图6E显示了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0.025基Pt-NS(80 A m g??)和0.15基Pt-NS(80 A m g??)电极可以达到的质量比电流远高于商业CCM(0.666 A m g??)。巨大的差异表明,与商用CCM相比,具有超薄,超细且垂直排列的Pt纳米片的无离聚物Pt-NS电极为电化学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反应位点,并实现了较高的催化剂利用率。

20898e30-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6. 不同载量Pt-NS电极(有晶种层)与商业CCM在80℃,PEMEC电解槽中的原位性能对比。A Pt-NS电极和商业CCM的电解槽极化曲线;B 相关的HFR曲线;C 相应的Tafel曲线;D Pt-NS与商业CCM对比的催化剂节省量(基线:CCM)以及在1 A cm??下的效率对比;E Pt质量归一化后的电解槽极化曲线。

如图7A所示,经过48h稳定性测试后,电解槽电压保持在1.85 V左右。此外,稳定性测试前后的极化曲线在0 ~ 2 A cm??的电流密度范围内相互重叠,进一步证明了Pt-NS电极在实际PEMEC中的优异稳定性(图7B)。图7C显示,即使使用较厚的Nafion 117膜(175μm),这种超低Pt负载的Pt-NS电极也表现出卓越的电池性能,在2 A cm??下实现了1.86 V(0.025基Pt-NS)和1.91 V(0.015基Pt-NS)的低电解槽电压。此外,图7D还证明催化剂利用率与最近报道的大多数PEMEC正极催化剂相比显著提高,在1.7 V时,0.025基催化剂的质量比电流为43.13 A m g??,0.015基催化剂为67.60 A m g??。

20aa127c-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7. A 电解槽在1.8 A cm??下的稳定性测试;B 电解槽在稳定性测试前后的性能对比;C 与之前报道过的阴极催化剂在2 A cm??下的电解槽电压对比;D 1.7 V时对应的质量比电流对比;插图:1.7 V时质量比电流对比的放大区域(右下角)。

IV Pt-NS在电解槽测试后的分析

根据图8A-D图,在1.8 A cm??的高电流密度下进行48 h稳定性测试后,Pt-NS纳米片形貌保持良好。此外,SEM-EDS面扫结果表明,在Ti基底表面仍观察到均匀的Pt覆盖(图8E),且Pt含量与新鲜电极相似(4.31%),表明电解槽测试后基底没有明显的催化剂损失。综上所述,上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NS电极在实际PEMEC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0bebf24-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8.电解槽稳定性测试前后的形貌比较。A,B为刚制备的Pt-NS电极;C,D为反应后的电极;E为测试后的Pt-NS电极的SEM-EDS面扫图像。

图9A证实了原始Pt-NS纳米片的明确结构,单个Pt纳米片的厚度约为4 nm。图9B显示的晶格间距为0.23和0.20 nm,分别对应于Pt(111)和Pt(200)的晶面。图9C和D是样品稳定性测试后的HAADF-STEM图像,在1.8 A cm??的高电流密度下经过稳定性试验后,纳米片结构和晶体结构仍得以保留。这 些发现与图8的结果非常吻合,进一步证明Pt纳米片具有良好结构稳定性。

20d64f68-680d-11ee-939d-92fbcf53809c.png

图9. 新鲜电极(A,B)和测试后Pt-NS电极(C,D)的高角环形暗场相(HAADF)STEM图像。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TTL
    TTL
    +关注

    关注

    7

    文章

    542

    浏览量

    72252
  • SEM
    SEM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64

    浏览量

    15063
  • CCM
    CCM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66

    浏览量

    24907
  • EDS
    EDS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02

    浏览量

    11976

原文标题:美国田纳西大学F-Y Zhang等:催化剂利用率提高237倍!首次电化学生长超低负载铂纳米片超薄电极

文章出处:【微信号:清新电源,微信公众号:清新电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求助,怎么提高电化学式CO传感器的精度?

    请问各位大佬们,我在研究一个电化学式CO传感器电路遇到了一点问题, 我用串口输出PA5输出端的ADC,波动大概有25个ADC(12位4096,3V),但是相同环境条件软件条件,我在传感器输出端接
    发表于 08-11 08:54

    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

    在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特性的迭代升级中,多孔电极电化学性能已成为核心制约因素。多孔电极的三维孔隙结构通过调控离子传输路径、反应界面面积等参数,直接决定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循环寿命。光子湾科技依托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47 ?221次阅读
    锂离子电池多孔<b class='flag-5'>电极</b>的<b class='flag-5'>电化学</b>性能研究

    【科普】电化学传感器使用寿命影响因素

    电化学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是一个复杂且高度可变的因素,没有统一的答案。它可以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甚至更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核心影响因素传感器本身的设计和材料:电极材料:贵金属电极(如金、
    的头像 发表于 06-13 12:01 ?315次阅读
    【科普】<b class='flag-5'>电化学</b>传感器使用寿命影响因素

    霍尼韦尔将收购庄信万丰的催化剂技术业务 拓展先进催化剂和工艺技术产品组合

    前利润的11,包括税收优惠和持续的成本协同效应。庄信万丰的催化剂技术业务将并入霍尼韦尔的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集团(ESS),预计将为该集团产品组合注入强劲的增长动力,并通过成本协同效应带来显著的优势。
    的头像 发表于 06-07 15:43 ?382次阅读

    拼版怎么拼好,板厂经常说利用率太低,多收费用?

    做板的时候,板厂经常说我拼版利用率太低,要多收取费用,哪位大神知道怎么算利用率
    发表于 05-14 13:42

    广州医科大学:研发基于金和MXene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POCT传感器

    的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ip-ECS),它将金纳米颗粒(AuNP)和MXene修饰的丝网印刷电极(SPE)与自主设计的低功耗电化学检测电路相结合,用于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即时监测。 传统检测
    的头像 发表于 05-11 17:17 ?545次阅读
    广州医科大学:研发基于金和MXene<b class='flag-5'>纳米</b>复合材料的<b class='flag-5'>电化学</b>POCT传感器

    基于LMP91000在电化学传感器电极故障检测中的应用详解

    文章首先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的构成,对传统的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经典电路在设计实现时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以及在传感器电极故障状态检测中遇到的困难。随后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模拟前端
    发表于 02-11 08:02

    什么是电化学微通道反应器

    电化学微通道反应器概述 电化学微通道反应器是一种结合了电化学技术和微通道反应器优点的先进化学反应设备。虽然搜索结果中没有直接提到“电化学微通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4:34 ?513次阅读

    安森美电化学传感与无线传输解决方案助力远程医疗

    电化学传感技术与远程 医疗 监控提供更好的 患者护理质量 在当今先进的技术时代,电化学传感器的普及和重要性正在迅速增长,量化化学物质可提高医学和环境科学、工业材料和食品加工等不同领域的
    发表于 12-10 19:21 ?871次阅读
    安森美<b class='flag-5'>电化学</b>传感与无线传输解决方案助力远程医疗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信号放大调试经验

    非偏压款:即是传感器的两级参考电压是一样 ,VRE1=VRE2=200mV; 常见的电化学不带偏压传感器有:硫化氢H2S、氨气NH3、硫化氨(CH3)3N等等。 偏压ETO款:即是传感器的两级
    发表于 11-16 11:26

    华纳云:什么是负载均衡?优化资源利用率的策略

    负载均衡是现代计算机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智能分配请求和任务,确保系统资源的高效利用。本文将探讨负载均衡的概念、工作原理、优化资源利用率的策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16:07 ?663次阅读

    热烈祝贺三郡科技电化学生物传感电极芯片扩产能三亿支

    长沙三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大投资与研发力度,在电化学生物传感电极芯片的研发生产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自主创新生产线,年产能成功扩增至三亿支!这一里程碑式的成绩,不仅彰显了三郡科技在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方面的强大实力,也标志着公司在推动
    的头像 发表于 10-24 09:23 ?970次阅读

    扫描速率对各体系的电化学行为有什么影响

    扫描速率(Scan Rate)是电化学测试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影响着电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电极过程的控制步骤。在电化学实验中,扫描速率决定了电位变化的速度,进而影响
    的头像 发表于 10-14 14:51 ?3787次阅读

    电化学感知技术的新时代

    和食品加工,量化化学物质的能力可以对事物拥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提高安全性、效率和认知。 在这个先进的互联技术时代,低功耗、高精度电化学传感器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我们的家中,通过互联设备,我们能为植物监测空气、水和土壤的质
    发表于 09-05 11:43 ?1345次阅读
    <b class='flag-5'>电化学</b>感知技术的新时代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电化学-电致发光耦合双极纳米电极阵列传感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电化学-电致发光耦合双极纳米电极阵列传感器】 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电化学传感器阵列可以极大地促进各种并行传感应用。在此,哈尔滨工业
    的头像 发表于 08-27 16:14 ?998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b class='flag-5'>电化学</b>-电致发光耦合双极<b class='flag-5'>纳米</b><b class='flag-5'>电极</b>阵列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