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造成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主要因素

锂电联盟会长 ? 来源:锂电联盟会长 ? 作者:锂电联盟会长 ? 2020-11-16 17:08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目前,研究者们对造成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的主要因素尚有争论,但究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1. 低温下电解液的粘度增大,电导率降低; 2. 电解液/电极界面膜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增大; 3. 锂离子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迁移速率降低. 由此造成低温下电极极化加剧,充放电容量减小。

另外,低温充电过程中尤其是低温大倍率充电时,负极将出现锂金属析出与沉积,沉积的金属锂易与电解液发生不可逆反应消耗大量的电解液,同时使SEI膜厚度进一步增加,导致电池负极表面膜的阻抗进一步增大,电池极化再次增强,最将会极大破坏电池的低温性能、循环寿命及安全性能。

本文从正极、电解液、负极三个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研究者们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改性方法。

一、正极材料 正极材料是制造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各项指标,而材料的结构对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改善正极材料在低温下离子扩散性能的主流方式有:

1、采用导电性优异的材料对活性物质本体进行表面包覆的方法提升正极材料界面的电导率,降低界面阻抗,同时减少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副反应,稳定材料结构。 Rui等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法对碳包覆的LiFePO4的低温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降低其放电容量逐渐降低,-20°C时容量仅为常温容量的33%。作者认为随着温度降低,电池中电荷转移阻抗和韦伯阻抗逐渐变大,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值增大,这表明在低温下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减慢, 电池的法拉第反应动力学速率减弱造成极化明显增大(图1)。

图1 LFP/C在不同温度下的CV(A)和EIS(B)曲线图

2、通过Mn、Al、Cr、Mg、F等元素对材料本体进行体相掺杂,增加材料的层间距来提高Li+在本体中的扩散速率,降低Li+的扩散阻抗,进而提升电池的低温性能。

Zeng等采用Mn掺杂制备碳包覆的LiFePO4正极材料,相比原始LiFePO4,其在不同温度下的极化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显著提升材料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Li等对LiNi0.5Co0.2Mn0.3O2材料进行Al掺杂,发现Al增大了材料的层间距,降低了锂离子在材料中的扩散阻抗,使其在低温下的克容量大大提高。

3、降低材料粒径,缩短Li+迁移路径。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会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多。

Zhao等研究了粒径对碳包覆LiFePO4材料低温性能的影响,发现在-20°C下材料的放电容量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这是因为锂离子的扩散距离缩短, 使脱嵌锂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Sun等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LiFePO4的放电性能显著降低,粒径小的材料具有较高的容量和放电平台。

二、电解液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Li+在液相中的迁移速率,同时还参与SEI膜形成,对SEI膜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低温下电解液的黏度增大,电导率降低,SEI膜阻抗增大,与正负极材料间的相容性变差,极大恶化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等。

目前,通过电解液改善低温性能有以下两种途径: 1. 通过优化溶剂组成,使用新型电解质盐等途径来提高电解液的低温电导率; 2. 使用新型添加剂改善SEI膜的性质,使其有利于Li+在低温下传导。

1、优化溶剂组成电解液的低温性能主要是由其低温共熔点决定,若熔点过高,电解液易在低温下结晶析出,严重影响电解液的电导率。碳酸乙烯酯(EC)是电解液主要溶剂组分,但其熔点为36°C,低温下在电解液中溶解度降低甚至析出,对电池的低温性能影响较大。通过加入低熔点和低黏度的组分,降低溶剂EC含量,可以有效降低低温下电解液的黏度和共熔点,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

Kasprzyk等通过EC和聚(乙二醇)二甲醚两种溶剂混和获得非晶态电解液,仅在-90°C附近出现了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点,这种非晶态的电解液极大地提高了电解液在低温下的性能;在-60°C下,其电导率仍然能够达到0.014mS·cm-1,为锂离子电池在极低温度下使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2 新型电解质盐电解质盐是电解液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获得优良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商用电解质盐是六氟磷酸锂,形成的SEI膜阻抗较大,导致其低温性能较差,新型锂盐的开发迫在眉睫。四氟硼酸锂阴离子半径小,易缔合,电导率较LiPF6低,但是低温下电荷转移阻抗小,作为电解质盐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

Zhang等以LiNiO2/石墨为电极材料,研究发现低温下LiBF4的电导率低于LiPF6,但其低温-30°C的容量为常温容量的86%,而LiPF6基电解液仅为常温容量的72%,这是由于LiBF4基电解液的电荷转移阻抗较小,低温下的极化小,因此电池的低温性能较好。然而LiBF4基电解液无法在电极界面形成稳定的SEI膜,造成容量衰减严重。

3 添加剂SEI膜对电池的低温性能有很重要的影响,它是离子导体和电子绝缘体,是Li+从液相到达电极表面的通道。低温时,SEI膜阻抗变大,Li+在SEI膜中的扩散速率急剧降低, 使得电极表面电荷累积程度加深,导致石墨嵌锂能力下降,极化增强。通过优化SEI膜的组成及成膜条件,提高SEI膜在低温下的离子导电性有利于电池低温性能的提高, 因此开发低温性能优异的成膜添加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Liu等研究了以FEC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墨/Li半电池在-20°C低温下,添加2%FEC的电解液比基础电解液在-20°C首次放电时容量增加了50%, 且充电平台降低了0.2V左右。XPS 测试表明,添加FEC电解液所形成的SEI膜中比未添加FEC的电解液所形成的SEI膜中的LiF的含量高,其有利于低温下SEI膜的阻抗的降低,进而提高了电池的低温性能。

三、负极材料 锂离子在碳负极材料中的扩散动力学条件变差是限制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充电的过程中负极的电化学极化明显加剧,很容易导致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锂。

Zinth等利用中子衍射等手段对NMC111/石墨18650型锂离子电池在低温-20°C下的析锂行为进行详细的研究,电池如图2所示过程进行充放电,图3为分别在C/30和C/5倍率下进行充电时,石墨负极物相变化的对比。

图2中子衍射实验低温-20°C下充放电过程ΔQ与时间的关系

图3 不同倍率充电(A)及搁置20h后(B)负极物相变化对比

选择合适的负极材料是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关键因素,目前主要通过负极表面处理、 表面包覆、掺杂增大层间距、控制颗粒大小等途径进行低温性能的优化。

1 表面处理表面处理包括表面氧化和氟化。表面处理可以减少石墨表面的活性位点,降低不可逆容量损失,同时可以生成更多的微纳结构孔道,有利于Li+传输,降低阻抗。

张丽津等经过氧化微扩层处理,石墨的平均晶粒尺寸减小,锂离子在碳层表面及边缘嵌入量增加,在石墨表面引入的纳米级孔隙结构进一步增大了锂离子存储空间。Wu等利用5at%氟气在550°C下氟化处理天然石墨,处理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性能都大大提高。

2 表面包覆表面包覆如碳包覆、金属包覆不但能够避免负极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改善电解液与负极的相容性,同时可以增加石墨的导电性,提供更多的嵌入锂位点,使不可逆容量降低。另外,软碳或硬碳材料的层间距比石墨大,在负极上包覆一层软碳或硬碳材料有利于锂离子的扩散,降低SEI膜阻抗,从而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通过少量Ag的表面包覆提高了负极材料的导电性,使其在低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Li等开发的Fe/Fe3C-CN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在-5°C循环55周后仍保持250mAh·g-1的容量。Ohta等研究了不同负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碳包覆人造石墨还是天然石墨, 其不可逆容量相比未包覆的都大大降低。同时碳包覆石墨负极能够有效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5%包覆量的石墨在-5°C时的放电容量保持率为常温时的90%。 3 增大石墨层间距石墨负极的层间距小,低温下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扩散速率降低,导致极化增大,在石墨制备过程中引入B、N、S、K等元素可以对石墨进行结构改性,增加石墨的层间距,提高其脱/嵌锂能力,P(0.106pm)的原子半径比C(0.077pm)的大,掺P可增加石墨的层间距,增强锂离子的扩散能力,同时有可能提高碳材料中石墨微晶的含量。K引入到碳材料中会形成插入化合物KC8,当钾脱出后碳材料的层间距增大,有利于锂的快速插入,进而提高电池的低温性能。

4 控制负极颗粒大小Huang等研究了负极颗粒大小对低温性能的影响,发现平均粒径分别为6μm和25μm的焦炭负极在室温下具有相同的可逆充放电容量,而在-30°C时,粒径为25μm的焦炭电极仅能放出室温容量的10%,粒径为6μm的焦炭电极则可放出室温容量的61%。

从这一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负极粒径越大,锂离子扩散路径越长,扩散阻抗越大,导致浓差极化增大,低温性能变差。因此适当减小负极材料颗粒尺寸,可以有效缩短锂离子在石墨层间的迁移距离,降低扩散阻抗,增加电解液浸润面积,进而改善电池的低温性能。另外,通过小粒径单颗粒造粒的石墨负极, 具有较高的各项同性,能够提供更多的嵌锂位点,减小极化,也能使电池低温性能明显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是制约锂电池应用的关键性因素,如何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电池体系反应过程主要包括Li+在电解液中传输、穿越电解液/电极界面膜、电荷转移以及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扩散等4个步骤。低温下,各个步骤的速率下降,由此造成各个步骤阻抗增大,带来电极极化的加剧,引发低温放电容量减小、负极析锂等问题。

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应综合考虑电池中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电解液溶剂、添加剂和锂盐组成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同时降低成膜阻抗;对正负极材料进行掺杂、包覆、小颗粒化等改性处理,优化材料结构,降低界面阻抗和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扩散阻抗。通过对电池体系整体的优化,减小锂电池低温下的极化,使电池的低温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lq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

    文章

    3498

    浏览量

    79287
  • 阻抗
    +关注

    关注

    17

    文章

    975

    浏览量

    47672
  • 电解液
    +关注

    关注

    10

    文章

    863

    浏览量

    23563

原文标题: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改善研究

文章出处:【微信号:Recycle-Li-Battery,微信公众号:锂电联盟会长】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材料全解析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储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其高效稳定的能量转换能力支撑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美能锂电作为行业创新企业,长期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与工艺优化,其技术突破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革新提供了重要
    的头像 发表于 08-14 18:02 ?328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的原理与材料全解析

    锂离子电池隔膜质量检测与缺陷分析

    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关键能源存储技术,其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隔膜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其质量影响电池性能。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55 ?80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隔膜质量检测与缺陷分析

    锂离子电池涂布工艺:技术要求与方法选择

    锂离子电池制造领域,涂布工艺是决定电池性能和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涂布工艺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容量、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随着锂离子电池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55 ?102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涂布工艺:技术要求与方法选择

    锂离子电池创:性能、分类与GPE的应用前景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锂离子电池技术已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这些电池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快速充电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而闻名,广泛应用于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汽车的各个领域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54 ?114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创:<b class='flag-5'>性能</b>、分类与GPE的应用前景

    锂离子电池隔膜耐热性能的优化进展与挑战

    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和封装材料五个部分组成,其中隔膜作为电池的关键部件,主要起到防止电极接触、保证离子的输送和储存电解质的作用。隔膜对于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53 ?118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隔膜耐热<b class='flag-5'>性能</b>的优化进展与挑战

    电极压实密度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探究

    锂离子电池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驱动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还是为各类便携设备提供能量的小型电池,其性能的提升始终是研究的重点。电极压实密度作为影响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50 ?197次阅读
    电极压实密度对<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b class='flag-5'>性能</b>的影响探究

    锂离子电池焊接工艺的分析解构

    作为现代社会的“能源心脏”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涉及相当广泛。锂离子电池的的制作工艺之中,焊接技术是连接其内部组件、确保电池高效运作的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了电池安全性、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49 ?181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焊接工艺的分析解构

    锂离子电池多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与功率特性的迭代升级中,多孔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已成为核心制约因素。多孔电极的三维孔隙结构通过调控离子传输路径、反应界面面积等参数,直接决定
    的头像 发表于 08-05 17:47 ?247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多孔电极的电化学<b class='flag-5'>性能</b>研究

    超级电容器与锂离子电池的区别在哪里?

    本文主要讨论了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在储能方面的差异。超级电容器的体积小、容量大,但能量密度低;而锂离子电池体积大、容量小,但能量密度高。超级电容器的功率密度高,反应速度快,寿命长,但需要适应性更强的环境;而
    的头像 发表于 07-15 09:32 ?344次阅读
    超级电容器与<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的区别在哪里?

    车用锂离子电池机理建模与并联模组不一致性研究

    车用锂离子电池机理建模与并联模组不一致性研究
    发表于 05-16 21:02

    FIB-SEM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构成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能源存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提升依赖于对电池材料的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通常由正极、负极、电解质
    的头像 发表于 02-08 12:15 ?741次阅读
    FIB-SEM技术在<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的应用

    智能化进程中的锂离子电池

    。1992年,锂离子电池实现商品化。 ? 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10:45 ?1026次阅读

    石墨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与储锂机制

    近日,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总结并展望了石墨负极界面的调控方法及其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制,重点介绍了石墨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发展与储锂机制、炭负极的表界面表征方法与界面调控方法,结合目前国内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11:28 ?3237次阅读
    石墨负极在<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中的发展与储锂机制

    使用碳基复合材料提升锂离子电池传输效率

    过程慢是快速充电和低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开发具有高导电性和优异离子扩散能力的新型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三维通道结构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电子传导网络和
    的头像 发表于 10-24 16:26 ?1229次阅读
    使用碳基复合材料提升<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传输效率

    锂离子电池的种类有哪些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其实相当精妙。它主要由四大主材构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其中,正极和负极材料统称为电极材料,是电池性能与价格的关键
    的头像 发表于 10-16 14:22 ?1383次阅读
    <b class='flag-5'>锂离子电池</b>的种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