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科学家发现在硅片上创造单个分子电气触点的新方法

半导体动态 ? 来源:wv ? 作者:全球半导体观察 ? 2019-10-05 16:58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近日,据外媒消息,位于Rüschlikon的苏黎世IBM研究所、巴塞尔大学联手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种在硅片上创造单个分子电气触点的新方法。这一项进展将为开发传感器以及操纵单个分子的电子或光子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图片来源:IBM Research-Zurich

回溯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具有有趣电子特性的单分子,如二极管,人们当时对其寄予厚望,认为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可能会与硅基电子产品竞争。

然而,为这种单分子建立电气触点只能在实验室里展开。虽然可以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的技巧与这些分子进行接触,但这实验必须在真空与低温条件下进行。另外,由于它们在其所承认的分子电流中差别很大,因此单一的电路难以复制。这些限制因素就是迄今为止分子电子设备仍未诞生的主要原因。

来自IBM研究所的《自然》杂志论文合著者Lortscher表示,“我们需要制造常温稳定的设备,,并且能够放置在强大平台上的,比如数十亿数量的硅片能够与CMOS技术竞争一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研究人员首先尝试了一种用硅做成“三明治”的方法,可惜并不奏效。他们在一颗硅晶片上制造了铂电极,并用一层薄薄的非导电材料覆盖在上面。接着再使用传统的蚀刻技术在这一层打造了纳米孔。然后再使用烷基二硫醇分子溶液填充纳米孔的孔隙,使溶液中的分子在孔隙中形成一个自组装单层膜,单层密集的平行分子。

研究人员试图用另一薄铂层覆盖这些纳米孔以形成上层接触。但是,在这种方法下,分子和接触层之间的距离变化所引起的接触电阻差异很大。由此产生的设备无法投入使用。之后他们也尝试使用石墨烯,但结果不如所愿。

庆幸的是,研究人员最终找到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在毛孔中填充自组装单层膜(SAM)材料后,用金纳米粒子覆盖毛孔中的自组装单层膜。因为这些纳米粒子足够大,不会落在自组装分子之间,与分子接触时不会破坏分子或改变其性质。“纳米粒子会自动调整到分子的大小,“巴塞尔大学的马塞尔校长如是说道,”现在看起来很简单,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做了很多工作。”

据《自然》杂志的报告介绍,研究人员在晶圆上创造了大约3000个纳米孔,每一个都有自组装的分子。他们在测试分子对应用电压的反应时发现,对于同样大小的毛孔,其反应的扩散是非常小的。尽管由于缺陷,孔隙中个体分子的接触电阻可能不同,但是通过这种自组装单层膜(SAM)方法,他们能获取一个有效的平均样本。

参与这项研究的巴塞尔大学马塞尔校长表示,不确定SAM分子设备是否能够与硅设备竞争数据存储或交换。他说道,由于自组装分子的电性能受到其他分子的影响,所以它们可以用于感知应用,例如,SAM分子具有pH敏感性,当它们暴露在某些蒸汽或溶剂中时,它们会重新排列结构或引起膨胀。“这就是产业界对这些设备感兴趣之处,他们对更精确的分析设备的应用翘首以盼。”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材料科学家Zhenan Bao对此表示赞同,“单个分子间的稳定接触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们得到了可重复的结果,电传导随分子的长度而伸缩。这种方法对将来制造分子记忆和电路或许非常有效。”

然而,这项研究方法也受到了专业人士的质疑,韩国庆北大学研究员金永京(Youngkyoo Kim)对于将SAM装置作为传感器持保留态度,他表示,“我觉得目前的纳米粒子和自组装方法在大规模制造分子装置的电气触点方面听起来不错,但是性能重现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需要克服的大难题。就目前的装置结构而言,金属电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和SAM层都需要很好地封装,才能保证稳定的运行。”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5

    文章

    29147

    浏览量

    242172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瞬态吸收光谱助力科学家揭示金属颗粒诱导分子自旋三线态产生的新机制

    郑州大学陈宗威和郭丰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凯丰研究员合作,在揭示分子“暗态”超快光物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金属纳米颗粒与有机分子构建无机-有机杂化材料,通过金属-分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8-13 10:13 ?103次阅读
    瞬态吸收光谱助力<b class='flag-5'>科学家</b>揭示金属颗粒诱导<b class='flag-5'>分子</b>自旋三线态产生的新机制

    芯片制造中高精度膜厚测量与校准:基于红外干涉技术的新方法

    、环境光干扰及薄膜倾斜等因素限制,测量精度难以满足高精度工业需求。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融合红外干涉与激光校准的薄膜厚度测量新方法,旨在突破传统技术瓶颈,实现更精准、
    的头像 发表于 07-21 18:17 ?178次阅读
    芯片制造中高精度膜厚测量与校准:基于红外干涉技术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无刷直流电机反电势过零检测新方法

    新方法。在三相采样等效电路上分别并联一组三极管控制的电阻分压开关电路,参考电机转速线性调节控制信号占空比,以此控制三极管通断,从而调节电阻分乐开关电路阻值,可以避免高速时反电势幅值高于检测电路供电电压
    发表于 06-26 13:50

    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出揭示亚原子信号的新型量子传感技术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利用无线电波来揭示未知材料的分子 “指纹”,帮助完成各种任务,如用核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人体和在机场检测爆炸物。 然而,这些方法依赖的是数万亿原子发出的平均
    的头像 发表于 03-05 18:31 ?370次阅读
    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出揭示亚原子信号的新型量子传感技术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可控手性石墨烯卷

    日前,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名为“石蜡辅助浸入法”的新技术,成功让二维材料“卷起来”,制备出具有可控手性的石墨烯卷,为未来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雷圣宾、李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1:17 ?568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为在青少年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1月14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共同主办的“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21:17 ?654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b class='flag-5'>科学家</b>”品牌发布暨<b class='flag-5'>科学</b>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大华股份荣获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

    近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大赛由中国科协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吸引了众多创新企业和团队参与,共同展示创新成果,角逐荣誉奖项。 在这场创新盛宴中
    的头像 发表于 12-27 14:50 ?628次阅读

    一种降低VIO/VSLAM系统漂移的新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方法,通过使用点到平面匹配将VIO/VSLAM系统生成的稀疏3D点云与数字孪生体进行对齐,从而实现精确且全球一致的定位,无需视觉数据关联。所提方法为VIO/VSLAM系统提供了紧密
    的头像 发表于 12-13 11:18 ?791次阅读
    一种降低VIO/VSLAM系统漂移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

    西湖大学:科学家+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研究,创新科研新范式。这一点在西湖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已得到体现。 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是由施一公院士领衔创办的、聚焦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该校鼓励科学家们探索AI与各学科交叉融合,为科研创新提速。为此,西湖大学在浪潮信息等企业助力下打造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5:59 ?672次阅读
    西湖大学:<b class='flag-5'>科学家</b>+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大华股份荣获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

    近日,由中国科协、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在重庆落下帷幕。大华股份灵活运用创新方法、突破行业性技术难题,凭借“不惧强光,分毫必现,基于TRIZ的强逆光锐捕技术”项目,斩获全国一等奖。
    的头像 发表于 12-04 17:19 ?848次阅读

    利用全息技术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全息技术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在硅晶圆内部制造纳米结构的新方法。传统,晶圆的微结构加工,仅限于通过光刻技术在晶圆表面加工纳米结构。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1:45 ?808次阅读

    科学家将拉曼光谱的测量速率提高100倍

    生物医学诊断和材料分析)取得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超快科学》(Ultrafast Science)杂志。 识别各
    的头像 发表于 11-15 06:24 ?392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工作模式相融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些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科学家们提供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如何激发科学家的创新思维。AI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鼓励我们跳出传统框架,以数据为驱动,探索未知。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促进了科学方法的革新,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
    发表于 10-14 09:12

    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新方法

    电子发烧友网站提供《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新方法.pdf》资料免费下载
    发表于 09-24 09:27 ?0次下载
    保护4-20 mA,±20-mA模拟输入的<b class='flag-5'>新方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