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试行)》(CNCA-C09-02:2025)正式生效。
该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我国移动电源及锂电池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历史性跨越,从传统“粗放式管理”全面升级为“精细化治理”模式。作为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简称“协会”)现就该里程碑式政策进行系统解读,助力社会各界精准把握新规内涵,共同筑牢产品安全防线、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一、政策出台背景:安全形势倒逼监管体系迭代升级
近年来,我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至150亿元以上,锂电池已成为消费电子、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基础部件。但伴随行业快速发展,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2025年6月知名品牌因电芯质量问题紧急召回移动电源超120万台;2020—2023年网售充电宝抽检不合格率从19.8%飙升至44.4%,其中单价30元以下产品不合格率突破40%,引发多起起火爆炸事故;民航系统无3C标识充电宝禁运政策下,机场“问题充电宝”弃置现象频发。
面对行业乱象,原有“一刀切”认证模式已难以适应监管需求。新规的出台旨在通过制度创新筑牢安全底线、遏制低价恶性竞争,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新旧规则对比:四大维度构建全链条安全防控体系
三、实施过渡安排:保障企业生产经营连续性
生效时间:2025年8月15日起正式施行,替代2023版规则相关内容。
证书衔接:企业已持有的有效3C认证证书继续有效,将通过到期换证、产品变更等自然过渡方式完成规则转换,确保生产经营不受影响。
四、行业发展影响:加速质量革命与产业升级
(一)消费者权益保障显著升级
★低价劣质产品加速退出市场,单价30元以下高风险产品逐步淘汰,50元以上合规产品成为市场主流。
★溯源防伪能力全面提升,3C标志+永久钢印成为安全标识,扫码可查生产信息(无编码产品热失控风险高出6倍)。
★民航出行安全得到强化,无认证产品禁运政策全面落地,有效消除登机安全隐患。
(二)行业发展格局深度调整
★合规成本结构性上升,单型号认证费用约2万元,生产线改造平均投入超5亿元,预计30%中小厂商将退出市场。
★技术领先企业优势扩大,宁德时代(陶瓷隔膜技术)、比亚迪(蜂窝铝防护技术)等头部企业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市场生态持续优化,移动电源均价理性上涨18%,消费者投诉率下降29%,行业集中度提升至79%。
新规要点,重塑行业格局
此次新规旨在强化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的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核心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认证模式,将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纳入独立认证单元,采用“型式试验 + 初始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 的全流程认证模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二是推行企业分级管理,依据工厂检查、质量抽检、信用记录等多维度信息将生产企业分为A、B、C、D 四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其中 B 类企业每年至少接受 1 次不预先通知的飞行检查,C、D 类企业的所有监督检查均采用突击方式,以此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安全性能要求,强制规定使用符合GB31241 标准的电芯,并新增挤压、热滥用等极端场景试验,进一步提升产品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系数,从源头保障消费者权益;四是固化认证标识管理,要求认证标志永久固定在产品本体显著位置,禁止使用易脱落贴纸,同时标注唯一认证编号,以便消费者快速识别与追溯产品信息。
-
锂离子电池
+关注
关注
85文章
3498浏览量
79275 -
移动电源
+关注
关注
48文章
1432浏览量
76765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1135浏览量
13789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与材料全解析

一文看懂锂离子电池组装过程的分离与堆垛

锂离子电池组装:绕线与极耳焊接工艺揭秘

新能源汽车 | 锂离子电池组的电气配置与热管理参数交互影响

国网电科院获全国首批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指定实验室资质
朗凯威锂电池组定制新能源汽车 “动力源”—— 锂离子电池详解

bq28z610EVM 1至2串联锂离子电池组管理器评估模块

bq78z100EVM 1s-2s锂离子电池组管理器评估模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