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人工智能推动混合键合技术

半导体芯科技SiSC ? 来源:Silicon Semiconductor ? 作者:Silicon Semiconductor ? 2024-02-01 14:42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来源:Silicon Semiconductor

最近,由于人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 (GenAI) 的兴趣日益增长,新型人工智能 (AI) 应用的迅速崛起正在对半导体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半导体知识产权领域的领导企业Adeia战略副总裁Seung Kang博士表示,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正在加速增长,需求将超过当前支撑当今高性能基础设施、平台和设备的芯片组技术的能力。

全球数字经济的各个垂直领域几乎都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日益浓厚,预计将推动整个半导体行业对混合键合技术的需求激增。

Gartner分析师表示,到2023年,用于执行AI工作负载的半导体将为半导体行业带来534亿美元的收入机会,较2022年增长20.9%。以AI为中心的半导体收入未来几年后将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24年将增长25.6%,达到671亿美元,到2027年将达到1194亿美元。

Kang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极大地影响整个行业,它加速了对日益强大和节能的计算系统的需求,超越了现有半导体平台的能力。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工作负载是计算密集型、要求苛刻的半导体系统,这些系统是为大规模并行计算而定制的。”

目前,此类系统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与高速互连相一致集成的图形处理单元(GPU)和高带宽存储器(HBM)。为了满足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要求,需要前所未有的性能基准。在处理大型语言模型时尤其如此。然而,处理器和内存组件都面临着基本的半导体缩放挑战。

Kang解释道:“GPU和人工智能定制神经处理器依赖于尖端逻辑节点,这些节点提供更小的占地面积、更低的功耗和更快的速度。随着对计算性能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单片芯片上实现此类处理器(即使在最先进的节点)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所需的方法是以新的形式分解和重新组装芯片,而不需要进行重大权衡”。

业界日益达成共识,混合键合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处理器和HBM。与其他方法相比,混合键合在高密度IO(输入输出)、减少寄生延迟、更短的高度和改进的热性能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758

    浏览量

    282451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10

    文章

    49221

    浏览量

    251533
  • 键合
    +关注

    关注

    0

    文章

    83

    浏览量

    8135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挖到宝了!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高校新工科的宝藏神器

    技术自主可控 在如今这个科技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产化硬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邻星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就做到了这一点,采用国产化硬件,积极推进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国产化进程,把国产自主可控的软硬件平台
    发表于 08-07 14:30

    突破堆叠瓶颈:三星电子拟于16层HBM导入混合技术

    成为了全球存储芯片巨头们角逐的焦点。三星电子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致力于推动 HBM 技术的革新。近日有消息传出,三星电子准备从 16 层 HBM 开始引入混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7-24 17:31 ?234次阅读
    突破堆叠瓶颈:三星电子拟于16层HBM导入<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b class='flag-5'>技术</b>

    混合工艺介绍

    所谓混合(hybrid bonding),指的是将两片以上不相同的Wafer或Die通过金属互连的混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6-03 11:35 ?860次阅读
    <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工艺介绍

    混合市场空间巨大,这些设备有机会迎来爆发

    电子发烧友综合报道 ?作为HBM和3D NAND的核心技术之一,混合合在近期受到很多关注,相关设备厂商尤其是国产设备厂商的市场前景巨大。那么混合
    的头像 发表于 06-03 09:02 ?1900次阅读

    闪存冲击400层+,混合技术传来消息

    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据韩媒报道,三星近日与长江存储签署了3D NAND混合专利许可协议,从第10代V-NAND开始,将使用长江存储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在“
    发表于 02-27 01:56 ?770次阅读
    闪存冲击400层+,<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b class='flag-5'>技术</b>传来消息

    Cu-Cu混合的原理是什么

    本文介绍了Cu-Cu混合主要用在哪方面以及原理是什么。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7:35 ?843次阅读
    Cu-Cu<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的原理是什么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关系?

    了重要作用。在未来,随着嵌入式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更多创新应用的出现,为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带来更多可能性。
    发表于 11-14 16:39

    混合+高密度硅通孔,可用于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嵌入人工智能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法国研究机构CEA-Leti开发出了一种结合混合和高密度硅通孔(TSV)的新工艺,可用于在CMOS图像传感器(CIS)中嵌入人工智能(AI)。 将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17:09 ?1.5w次阅读

    混合的基本原理和优势

    混合(Hybrid Bonding)是半导体封装领域的新兴技术,能够实现高密度三维集成,无需传统的焊料凸点。本文探讨混合
    的头像 发表于 10-30 09:54 ?2817次阅读
    <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的基本原理和优势

    混合,成为“芯”宠

    要求,传统互联技术如引线键合、倒装芯片和硅通孔(TSV)等,正逐步显露其局限。在这种背景
    的头像 发表于 10-18 17:54 ?1145次阅读
    <b class='flag-5'>混合</b><b class='flag-5'>键</b><b class='flag-5'>合</b>,成为“芯”宠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6章人AI与能源科学读后感

    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能源科学的进步,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首先,书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的基本概念和
    发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 4. 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展望 在阅读这一章后,我对未来生命科学的发展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生命科学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AI技术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加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无疑为读者铺设了一条探索人工智能(AI)如何深刻影响并推动科学创新的道路。在阅读这一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以及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下是我个人的学习心得: 1.
    发表于 10-14 09:12

    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前景分析

    和使用该技术,无需支付专利费或使用费。这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技术的研发成本,并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其生态建设。 灵活性则体现在RISC-V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定制和优化,从而
    发表于 09-28 11:00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每个交叉领域,本书通过案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梳理了产业地图,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启示。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适合所有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读者阅读,特别适合材料科学
    发表于 09-09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