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基因工作者在破解什么?

电子工程师 ? 来源:YXQ ? 2019-05-27 11:12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隐匿在生命背后的语言——探索基因测序的应用边界

大家好,我是张大可,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隐匿在生命背后的语言——探索基因测序的应用边界。

在很多人眼里基因测序是一个确定 DNA 组成、剪辑序列组成的技术活儿,好像对人的衣食住行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有人认为基因测序是在解读生命的天书,这本天书似乎能够解决生命过程中所有的问题,那是不是这样呢?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基因测序在生活中的应用边界。

基因工作者在破解什么?

目前基因检测市场的繁荣背后经历了几十年、上百年,以及几代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提到医学领域的应用不可避免地会提及人类基因组计划。

这个起始于 1999 年、完成于 2003 年涉及中美六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计划,历时 10 多年、投资 30 亿美元才获得了人的第一份基因组草图。随着时间的前进、技术的进步、成本的下降,今天我们可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获得这份草图,其花费只不过是 500 美元。

这份草图里面涵盖了大量的遗传信息,记载了人进化过程中的所有经历,包括从单细胞向多细胞生物的演化、从海洋的生命到陆地生命的演变、从有尾动物到无尾动物的改变。

图 | 人类胚胎 0-8 周的 23 个阶段(来源:embryology.med.unsw.edu.au)

在 60 天胚胎演化周期中,人的进化过程在胚胎发育早期被精确重演,这个过程背后是生命的语言在控制。遗传语言掌握着复杂而又精密的人体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细胞,我们有 200 多种细胞,构成了 4 种基本的组织,形成了 12 种器官,这些复杂的系统构成了整个人体

基因工作者获得了人类的遗传基因编码,其实只迈出了自我解码的第一步,我们整体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完成对生命语言的逆向工程。我们需要判断到底有多少基因,它们在细胞里面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能有哪些因素调控它们的功能促使它们协同完成某一项工作,以及它们多努力地完成这项工作。

此外,人和人之间大概有千分之一的遗传差异,这个遗传差异会造成你我在高矮胖瘦、疾病发生风险上的不同,这些遗传差异是怎样影响细胞的整个活动,同时影响疾病发生的呢?就是我们需要做并且不断探索基因检测应用边界的基础性工作。

(图片来源:Pixabay)

人体的研究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查的,我们不能在人体上直接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其实是在疾病的诊疗当中积累大量的证据,积累基因和疾病发生关系之间的相关性的证据。

截止现在全球的科学家已经在 ClinVar 数据库中积累了 50 万条以上的基因导致疾病或者性状改变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对遗传病的诊断有了更为精确的了解。千分之一的遗传差别会导致遗传疾病的风险,科学家们把相应的研究综合在了 GWAS Catalog 数据库中,目前市面上采用的基因检测产品中涉及疾病风险评估的部分,大多采纳的是这个数据库中的研究结果。

肿瘤的发生是基因变化导致的,为了了解其中的规律科学家们目前收集了接近 40 种、超过 30000 例样本的组织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并存在 TCGA 基因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中大量的科研素材,可以知道肿瘤发生的规律、分析它们对疾病的影响同时研发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现在测序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下降,使得我们可以一个个细胞地去看生命语言的变化对细胞行为的影响。对疾病的理解也可以渐渐深入到某一小组细胞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从而能设计出更好的药物来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甚至可以改变细胞的命运,实现组织和器官的再生。

(图片来源:Pixabay)

对于遗传的研究进程其实还很短暂,如果把 1900 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作为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开端,至今为止才不过 120 年的历史,我们进行大规模基因组群研究的历程也不过短短 20 年,相比于亿万年的进化历程来说这个研究的历程还十分短暂、积累也十分有限。

不过我们已经取得了日新月异的研究进展,使得大家在市面上可以看到纷繁复杂的基因检测产品,涵盖基因疾病风险的评估、药物基因组学、法医、祖源等各个方面,深刻地颠覆了目前的医学诊断领域。

把生老病死的生命历程作为一个时间轴去看这些基因检测产品,从出生我们可以接触到新生儿的筛查,在育龄夫妇结婚的时候可以携带者的筛查,在出现肿瘤之后可以做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以及会做一些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评估,这些基因检测产品其实涵盖生命周期的整个历程。

基因检测靠谱吗?

大家觉得我是做基因研究的,碰到我脱口而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基因检测靠谱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归纳为基因检测准不准?最核心的一点是要了解遗传因素在提问者关心问题中的贡献大小。

传统来说遗传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基因的变化,检测到的基因的改变有助于遗传病的诊断,比如复杂的疾病比如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实遗传因素对整个疾病发生的贡献只占 20% 到 30%,那做相应的基因风险评估,预测准确性十分有限。

市场上涉及遗传病、肿瘤诊疗和药物的基因检测产品,因为检测的对象比较明确从而产生的结果也比较明确,所以整体给人一种很靠谱的感觉。基于 DNA 测序判断个体的特征、判断微生物的来源,也是非常直接的对其基因序列特征的检查,这种检测的针对性非常强,也给人很靠谱的感觉。

以上所有的检测其实都在分析一个既成的事实,也就是这个改变已经发生而且产生了相应的后果。再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在孕期接触到的无创产前筛查,这需要抽取孕妇的外周血去看胎儿释放出来的 DNA 是否有异常,那么胎儿已经在母体当中孕育而成,我们不是在分析这个孕妇孕育一个异常胎儿的风险。

图 | NIPT 无创产前筛查(来源:illumina 官网)

又比如像肿瘤的液体活检,在外周血中寻找来自肿瘤的信息标记物,包括它的 DNA 、释放的外泌体和凋亡小体等,这些都是体内已经产生了肿瘤之后寻找的踪迹,而不是对产生肿瘤的风险评估。

评估一个技术是不是靠谱在我看来需要从四个角度切入。

第一,它是不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它的研究进展能不能支撑它在目前市场上的应用;第三,它有什么样的技术平台,各个技术平台的优缺点是什么,局限性在哪里;第四,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背后支撑的团队是不是有足够的经验去分析解决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

然而那些都不是目前来自于市场上最大的质疑,最大的质疑是基因检测对未来事件的预测,也就是基因疾病风险的评估。2018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曾经把基因检测作为疾病风险评估的工具,列为最有潜力的十大技术进展之一,但是给它起了一个具有调侃意味的名字——基因占卜,意味着虽然承认了这个技术应用的广泛前景,但对里面的不确定性也有不踏实的感觉。

(图片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疾病风险的评估的确对传统的遗传病诊断观念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

遗传病患者的家属通常有多个个体发病,而且多个个体可能都是由同一个或两个致病突变导致的。但是疾病风险评估用到的基因改变有很多,每一个风险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风险只是一种概率,这种概率和可能性在人类认知系统中仅仅是一种相关性而不是明确的因果,这种不确定性带给大家一种不靠谱的感觉,是对人类认知感受的冲击。

人在进化过程中需要做很多决策,包括某一个果子吃不吃、某一个虫子碰不碰,这些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个体是不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存活下来,我们需要立刻知道这个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偏重即时反馈和明确的因果关系。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从建国前三十多岁的寿命,延长到建国后七十多岁的寿命,在整体生命过程当中需要做大量的选择和决策,这些决策很多时候都不能即时看到效果。疾病预防就好比在高速路上驾驶一辆汽车,想要安全地从起点到终点,其实不仅仅需要对每一个异常情况做准确地判断,同时也要坚持安全行车规则。

所以在人一生中所要遵循的就是始终让自己做出疾病风险比较小的决定,虽然很难说这种决定一定会导致一个结果,但是它会极大地降低发生疾病的概率。我们要做的是每个人正确地面对疾病发生的风险,不过于焦虑。

同时科研界要做的是把风险研究的基础做得更扎实、更准确、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健康生活。相信通过科研界的不断进展和在市场上基因检测产品的不断尝试,以及人类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在基因研究领域的不断进展,最后大家能达到一个状态,那就是古希腊特尔斐神庙上的一句格言:认识自己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DNA
    DNA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44

    浏览量

    31653
  • 基因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5

    浏览量

    17641

原文标题:产前筛查、肿瘤诊疗……基因检测靠谱吗?

文章出处:【微信号:deeptechchina,微信公众号:deeptechchina】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实时监测技术如何破解高温巡检难题

    持续高温,电网负荷屡创新高。设备过热引发故障风险激增,如何准确防控?本文聚焦实时监测技术如何破解高温巡检难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8-12 14:20 ?155次阅读
    实时监测技术如何<b class='flag-5'>破解</b>高温巡检难题

    SK海力士的未来愿景

    1969年,40万名科技工作者凭借坚韧不拔的协作精神,成功完成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任务”,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纪元。2003年,来自6个国家20多家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历经13年通力合作,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塑了现代医学格局。当人类团结一心,便能够不断创造新的辉
    的头像 发表于 07-21 15:57 ?294次阅读

    曙光网络发布新能源集控中心网管业务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方案以创新的 “全域业务一张图” 可视化和 “AI+语音”智能辅助为核心,旨在破解当前新能源集控中心运维的深层次痛点,显著提升运营效率与效益。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09:35 ?334次阅读

    中科慧眼两项成果入选2025年企业科技工作者评价案例库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公布“2025年企业科技工作者评价案例库”入库名单。中科慧眼团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扎实的实践成效,成功入选两项重大案例成果,成为本次评选中的亮点之一,充分彰显了公司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与硬核实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6-30 11:49 ?532次阅读

    计量学之校准、溯源性和标准

    一、计量学和计量工作者用于校准领域的通用名称是“计量学”,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计量定义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校准机构常称为计量实验室
    的头像 发表于 05-30 17:21 ?428次阅读
    计量学之校准、溯源性和标准

    匠人手记:一个单片机工作者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是作者在从事单片机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将实际经验教训和心得感悟加以总结,整理而成的工作手记。每篇手记论述一个专题独立成篇,同时又相互关联。全书内容包含入门基础、经验技巧、设计案例、网络杂文等四个部分。获取完整文档资料可下载附件哦!!!! 如果内容有帮助可以关注、点赞、
    发表于 05-27 15:53

    20个经典模拟电路及详细分析答案

    20个经典的模拟电路详解及分析,希望能帮到在嵌入式领域的工作者。 纯分享贴,有需要可以直接下载附件获取文档! (如果内容有帮助可以关注、点赞、评论支持一下哦~)
    发表于 04-23 16:32

    电子电路百科全书

    资料会有点老,但是可以用于学习~内容提要本书共收编富有实用价值的98类1300个典型电子电路,包括基础电路和近年来新出现的各种应用电路。所收入的电路除给出电路图外,一·般还附有简要说明、可供电子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学校师生、广大电子爱好者参阅。
    发表于 04-16 13:27

    Vivado FIR IP核实现

    Xilinx的FIR IP核属于收费IP,但是不需要像 Quartus那样通过修改license文件来破解。如果是个人学习,现在网络上流传的license破解文件在破解Vivado的同时也破解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4:44 ?1893次阅读
    Vivado FIR IP核实现

    尼赛拉NHE520F助力显卡散热风扇

    对于游戏玩家和图形工作者来说,显卡性能直接影响使用体验。但显卡高负载运行时,散热问题频发,成为用户心头大患。
    的头像 发表于 02-28 16:46 ?556次阅读

    鸿蒙硬件接入工作者

    您好,我是做鸿蒙硬件接入工作者,希望可以得到你的这本书。,,谢谢了!
    发表于 01-21 16:10

    securecrt破解,securecrt破解的风险及建议

    在当代IT管理体系中,Windows批量远程桌面管理工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工具赋予系统管理员同时操控与监视多台远程计算机的能力,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增强了系统安全性。本文将介绍
    的头像 发表于 12-17 13:00 ?1145次阅读
    securecrt<b class='flag-5'>破解</b>,securecrt<b class='flag-5'>破解</b>的风险及建议

    如何解决研究院的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身穿防护服可以解放双手内部高效沟通等问题—TIKOOL太酷无线内通

    研究院科研工作人员的整体装备不仅厚重,还需要频繁移动和操作各种设备,大大加大了工作难度与沟通的便利性。为了解决各个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太酷信息根据工作环境以及用户的需求分
    的头像 发表于 11-23 16:08 ?563次阅读
    如何解决研究院的科研<b class='flag-5'>工作者</b>在实验室身穿防护服可以解放双手内部高效沟通等问题—TIKOOL太酷无线内通

    东芝PC级机械硬盘助力新闻工作者有效存储数据

    东芝PC级机械硬盘提供非常广泛的行业标准磁盘存储容量,能帮助新闻工作者有效存储数据,提升工作效率。其中DT02 7200rpm 2TB内置盘,2TB存储容量,既能缓解电脑容量焦虑,又能备份重要采访数据,还可为C盘分担部分存储压力,释放更多可用空间,让电脑运行更流畅,为新闻
    的头像 发表于 11-07 09:18 ?752次阅读

    NVIDIA CorrDiff生成式AI模型能够精准预测台风

    在 NVIDIA GPU 上运行的一个扩散模型向天气预报工作者展示了加速计算如何实现新的用途并提升能效。
    的头像 发表于 09-13 17:13 ?138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