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中科院以内部讨论组的形式做了关于证明黎曼猜想的报告

DPVg_AI_era ? 来源:未知 ? 作者:李倩 ? 2018-10-18 10:33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黎曼猜想被国人证明了?10月13日,82岁北京大学退休数学教授李忠,在中科院以内部讨论组的形式做了关于证明黎曼猜想的报告。此次报告长达2小时,得到了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副院长等专家十分中肯的评价,称“黎曼猜想已被证明”。最终的论文评估结果,相信将在不久也会对外公布。

黎曼猜想被中国人证明了?!

上周六,名为“数学文化”(微博认证为:数学文化主编、南方科技大学数学教授汤涛院士)的微博发布消息:据说李钟教授已经在中科院数学所南楼做了用Reich定理证明黎曼猜想的报告,希望结果正确!

事实上,“数学文化”说的时间不对,其实是周六13号

新智元获得的最新消息是:北京大学已经退休的李忠教授,10月13日14:30-16:30,在中科院以内部讨论组的形式做了关于证明黎曼猜想的报告。

目前来看报告已经得到了多位数学界的大咖的认可。

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郑忠国表示黎曼猜想已被证明。郑教授写道:

李忠利用Riech度量严格证明了黎曼假设。他的证明与数学家Atiyah(阿蒂亚老爵爷,此前曾做过黎曼猜想证明的报告)证明的关系可以简述如下:两人的思路相同,但Atiyah用一个量不合适,严格意义上证明是不完全的。李忠利用Riech度量以后证明就严格了。

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原副院长,原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彭立中老师评评价说(此评论后由李忠教授转发给北大离退休老师群):

定义Riech度量(李-度量),证明Atiyah常数在该度量下是有限的数学常数,从而完成了RH之证明。李早于Atiyah证明了黎曼函数在李-度量下有界,从而RH成立。

按照惯例,报告之后不久,行业内会对李忠教授报告的手稿和论文进行评估,不久之后结果也会对外界公布,期待被载入数学史的一刻早点到来。

82岁李忠教授“老将出山”,怕被炒作更换报告时间

李忠教授出生于1936年8月,现年82岁,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之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1987年-1991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及北京数学会理事长。他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秀教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数学复分析,对拟共形映射与黎曼曲面的模空间理论有系统的研究,曾著有《复分析导引》、《拟共形映射及其在黎曼曲面论中的应用》等书。

然而,李忠教授举行此次黎曼猜想证明报告会并非一帆风顺。

上周二(10月9日)上午,“数学文化”也发布一则信息称,李忠教授将于10月11日下午2点半在中科院数学院南楼N913室,进行为期2小时的黎曼猜想全新证明。

微博大V“数学文化”发布李忠教授黎曼猜想证明报告会消息

消息一出,便在网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受到了来自学术界、媒体界等各方面的关注。

然而,事与愿违,10月11日,李忠教授取消了这场讨论会。

中科院数学院南楼一楼大厅通告

N913室门口公告:讨论班取消

新智元当天到现场的N913室,教室本应坐满慕名前来想要见证历史性时刻的“观众”,但在下午2:40仍只有几个学生坐在那里自习。

根据接待老师的说法,本次所谓的黎曼猜想证明报告会,并非网络中所传播的那般正式,只是李忠教授想要与几位学者坐下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而经网络宣传,却被传播成了像前几日阿蒂亚爵士那样的证明报告会。

然而,在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在表达了他失望的同时也表示非常愤怒,“不论是谁的责任,都不应该拿科学开玩笑”。

就在群众以为又是一次乌龙事件时,剧情开始反转:李忠教授还是举办了这次证明报告会,只是更改了报告时间。

而李忠教授本人表示:“不愿意炒作,才更改了报告的时间”。

李忠教授要“证明”黎曼猜想,为何引起如此波澜?

“黎曼猜想” 是数学界迄今最重要的猜想之一,被克雷数学研究所列为 “有待解决的七大千禧问题”。而黎曼猜想为何如此难证,主要原因如下:

难点一:如果黎曼猜想(RH)被证否,并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后果。

难点二:关于zeta函数,目前的结论集中在function equation,即modularity,即Langlands层面。但RH是一个更高层面的结论。

难点三:很难说出RH在模形式那边的对应物。

难点四:我们会证某些RH的类似物,但不知道怎么把结果转化到数域上。

90岁高龄的英国数学家阿蒂亚爵士于9月20日宣称证明出黎曼猜想,数学界为之一震。而9月24日,当阿蒂亚爵士仅用5页论文对其论证过后,外界反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轰动。许多专家对他的证明结果选择缄默不言。而目前看来,外界普遍的观点还是不严整。

而就在此事余温尚存之际,同样是高龄的著名数学家,并且还是国人,就必然会引起一番热潮,尽管这份期待可能会非常谨慎。而更重要的是,这张网络疯传的报告预告中赫然写着“全新证明”、“所有步骤有严格详细解释与证明”,这些描述从读者角度看来,正是比阿蒂亚爵士更胜一筹。

无论哪一方面,都会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

探索精神永存,可以让“被证明了”再多一点

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或许只是极少一部分,但对真理的好奇与探求却不只是学者的专利。

此前,阿蒂亚爵士公布黎曼猜想的证明过程不仅仅引发了一场数学界的地震,更吸引了更多平时与数学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的注意。如今李忠教授试图证明黎曼猜想这一消息所引起的热度也印证了这一点。

与现年90岁的阿蒂亚爵士相似,李忠也是高龄学者。在公布要挑战证明黎曼猜想时,不乏有唱衰者。

事实上,对于学术,无论成败,探索精神都是前提。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中,失败的经验并非毫无价值。若失败,也能让后来者在探索的道路上避开这些障碍。

自1859年黎曼猜想诞生以来,无数数学巨匠为之付出了心血。但这条破解之路上,虽然没人完全取得成功,但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家们也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多思路与方法,例如:

1981年,荷兰三位数学家J.van de Lune、H.J.Riele te以及D.T.Winter用电子计算机来检验黎曼的假设,他们对最初的2亿个齐打函数的零点检验,证明黎曼的假设是对的;

1982年,前苏联数学家马帝叶雪维奇在前苏联杂志《Kibernetika》宣布,他利用电脑检验一个与黎曼猜想有关的数学问题,可以证明该问题是正确的,从而反过来可以支持黎曼的猜想很可能是正确的;

……

2018年,钮鹏程,西北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讨论了Riemann 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性质。

159年间,无数国内外数学家前赴后继地前去探索而后倒下,阿蒂亚爵士和李忠教授都不会是最后一位,还会有后来人。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函数
    +关注

    关注

    3

    文章

    4388

    浏览量

    65311
  • 数学
    +关注

    关注

    0

    文章

    99

    浏览量

    19578

原文标题:黎曼猜想被中国人证明?!82岁北大退休教授李忠做报告,但先别定论

文章出处:【微信号:AI_era,微信公众号:新智元】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是否可以内部生成40MHz时钟并将PLL时钟设置为40MHz?

    我有一个关于内部时钟生成的问题。 外部 24MHz 时钟连接到 MHzECO 端子。 是否可以内部生成 40MHz 时钟并将 PLL 时钟设置为 40MHz? 如果可能的话请告诉我如何做。
    发表于 07-30 07:26

    广电计量与中科院空天计量检测中心达成战略合作

    空天信息产业是航空航天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兴业态,涵盖商业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应用等领域,覆盖研发、制造、服务、保障等环节。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产业,其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的头像 发表于 06-25 11:48 ?481次阅读

    全球首个AI设计芯片系统诞生,来自中科院

    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近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软件研究所,推出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器芯片软硬件全自动设计系统 ——“启蒙”。 ? 该系统实现从芯片硬件到基础软件的全流程自动化设计,标志着 AI 设计芯片成为现实,且其设计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达到人类专家手工设计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已发布于预印本网站 arXiv。 ? 在 CPU 自动设计领域,“启蒙” 系统打造出国际首个全自动化设计的 CPU 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6-16 00:11 ?2395次阅读

    飞利信与中科测源技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北京飞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利信)与中科测源技术(以下简称:中科测源)在飞利信大厦十二层会议室举行座谈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可信数据空间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联合推广与新职业教育
    的头像 发表于 05-22 11:35 ?580次阅读

    中科曙光助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打造溪悟大模型

    近年来,以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全新范式。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依托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科学装置,积累了海量高价值实验数据,如何高效利用数据、加速成果产出,成为研究所面临的核心课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5-06 15:19 ?452次阅读

    什么是MSDS报告 来看最全指南

    什么是MSDS报告? MSDS(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即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也叫物质安全数据表,是一份关于化学品燃爆、毒性和环境危害等特性的综合性文件。它不仅是企业
    发表于 04-27 09:25

    中关村泛联一行来访中科驭数

    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以下简称“中关村泛联”)专职副院长金毅敦一行来访中科驭数,双方探讨了6G技术发展现状,以及DPU在6G场景的应用机会。
    的头像 发表于 04-14 10:26 ?685次阅读

    佛山智能装备与华数机器人在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

    manipulation with Multimodal Foundation Models: an embodied Al paradigm”刊登在中科院一区TOP级SCI期刊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的头像 发表于 04-09 15:40 ?619次阅读
    佛山智能装备<b class='flag-5'>院</b>与华数机器人在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

    中科昊芯DSP产品及公司信息

    中科昊芯是一家致力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源自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其创始团队拥有中科院自动化所的深厚背景,自2016年起便投身于RISC-V处理器的研究。依托RISC-V
    发表于 04-07 09:16

    中科视语入选甲子光年《2025 中国AI Agent行业研究报告

    3月12日,备受瞩目的《2025中国AIAgent行业研究报告》由甲子光年重磅发布!在这份极具前瞻性的行业报告中,中科视语凭借卓越的实力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国内重点AIAgent厂商的典型案例。该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16:24 ?694次阅读
    <b class='flag-5'>中科</b>视语入选甲子光年《2025 中国AI Agent行业研究<b class='flag-5'>报告</b>》

    中科本原完成B2轮融资

    中科本原源于中科院,长期专注DSP芯片研发,在该领域有20余年技术积累。公司采用自主创新架构,面向工业控制、新能源、电动汽车、轨道交通、人形机器人和视音频处理等领域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DSP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09:42 ?571次阅读

    红木棉电子携手中科院,国内首条干法全固态电池线诞生

    2025年2月,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从东莞市红木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木棉电子”)传出。该公司与中科院系统强强联合,由双方技术和科研骨干组成的团队,历经一年多的不懈探索与试验,成功设计、开发
    的头像 发表于 02-17 15:31 ?647次阅读
    红木棉电子携手<b class='flag-5'>中科院</b>,国内首条干法全固态电池线诞生

    中科院基于新型sic复合衬底的低成本MOSFET取得重要进展

    行业芯事行业资讯
    电子发烧友网官方
    发布于 :2025年01月10日 11:40:31

    中科曙光南京研究院方案入选江苏省信息技术创新优秀解决方案

    中科曙光南京研究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域深厚实力的有力证明,更是对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优化解决方案能力的广泛认可。该方案集成了高端计算与分布式存储的先进技术,旨在为用户提供高效、稳定、可扩展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满足
    的头像 发表于 01-08 15:41 ?715次阅读

    开启全新AI时代 智能嵌入式系统快速发展——“第六届国产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计算机学院牛建伟教授主持。 中科院软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武延军研究员做了“AI大模型时代下的操作系统发展思考”主题演讲。 武延军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指出应用的高速发展给操作系统带来的算力和数
    发表于 08-30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