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电子设备中,极细同轴线束(micro coaxial cable) 已成为高速信号内部连接的关键器件。无论是笔记本电脑的 Thunderbolt 接口,还是手机、平板的 MIPI 摄像头/显示模组,亦或是 AI 加速卡、VR/AR 装置、车载雷达模组等,都离不开这种结构紧凑、能传输多 Gbps 高速信号的内部极细线束。
然而,由于线径极小、工作频率高,极细同轴线束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 信号衰减 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信号完整性下降、误码率升高,甚至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下面我们来解析衰减的主要原因,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信号衰减的主要原因:
1.1、导体损耗(Conductor Loss):
高频下的“皮肤效应”使电流集中在导体表面,极细中心导体有效传导面积被大幅压缩,电阻显著增加。
导体材质若纯度不高或表面粗糙,会进一步放大损耗。
1.2、介质损耗(Dielectric Loss):
介质材料的损耗正切(tanδ)越大,信号能量转化为热的比例越高。
极细同轴线束为了减小尺寸,介质层很薄,一旦材料不稳定或吸湿,会使高频损耗更严重。
1.3、阻抗不匹配与反射:
内部高速总线(如 MIPI、PCIe、USB4)要求严格的 50Ω 或 90Ω 差分阻抗控制。若线束与连接器、PCB 过渡区阻抗不一致,会产生反射和驻波,增加插入损耗。
微米级的几何误差、弯折或焊接工艺不良都可能引起阻抗偏差。
1.4、机械与环境因素:
过度弯折或压缩会改变同轴几何结构,造成阻抗偏差与额外损耗。
温湿度变化会引起介质性能漂移,导致传输特性恶化。
1.5、屏蔽不足与串扰:
若屏蔽层编织密度不够,或接地不完整,容易引入外部电磁干扰。
在高速差分对布线密集的模组内部,还可能出现相邻线束之间的串扰,降低信号质量。

二、解决方案与优化思路:
2.1、材料与结构优化:
选用高纯度铜或镀银导体,降低高频电阻。
采用低损耗介质(如 PTFE、FEP 或泡沫介质),减小介电损耗。
提升屏蔽层覆盖率(箔 + 高密度编织),增强抗干扰能力。
2.2、阻抗与连接优化:
严格控制线径、介质厚度与同心度,确保特性阻抗稳定。
选择精密连接器并优化压接/焊接工艺,避免过渡区阻抗突变。
2.3、使用与安装控制:
避免锐角弯折,遵守最小弯曲半径规范。
在线束布置时保持适当间距,降低串扰风险。
在长距离或高带宽链路中,结合均衡器、重定时器等电路补偿衰减。
2.4、系统级设计配合:
在高速链路设计阶段进行 SI(Signal Integrity)仿真,提前预估损耗。
通过误码率测试(BER)、眼图分析验证传输质量。

极细同轴线束作为高速信号传输的“隐形通道”,其信号衰减直接决定着系统的带宽与稳定性。通过合理选择材料、优化结构设计、严格阻抗控制以及结合系统级补偿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信号损耗,保证高速接口的可靠运行。
我是【苏州汇成元电子科技】,专注于极细同轴线束的设计与制造,欢迎大家交流高速信号传输中的应用与优化经验。
-
线束
+关注
关注
8文章
1037浏览量
26594 -
线束设计
+关注
关注
0文章
39浏览量
9973 -
信号线束
+关注
关注
0文章
28浏览量
154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20454系列极细同轴线的使用特点

极细同轴线束(micro coaxial cable)常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极细同轴线束屏蔽干扰的原理与应用解析

极细同轴线束(Micro Coaxial Cable)对音视频信号的帮助

极细同轴线束(micro coaxial cable)的屏蔽网层有什么作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