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T型三电平逆变器与碳化硅MOSFET:深度技术分析与应用价值研究

杨茜 ? 来源:jf_33411244 ? 作者:jf_33411244 ? 2025-09-09 09:49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倾佳电子T型三电平逆变器与碳化硅MOSFET:深度技术分析与应用价值研究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一、 引言:T型三电平逆变器与宽禁带半导体的交汇

1.1 传统功率变换的瓶颈:效率与体积的悖论

在电力电子领域,逆变器的设计长期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效率与体积的悖论”。传统上,为了实现系统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者通常会选择提高开关频率(fsw)。然而,对于硅(Si)基功率器件而言,其开关损耗(Psw)与开关频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即Psw∝fsw 。这意味着,当开关频率提高时,开关损耗会急剧增加,从而导致系统整体效率的显著下降。这种现象迫使工程师们在追求高功率密度(W/m3)与保持高效率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无法同时实现二者最优,这成为了传统硅基功率变换器发展的核心瓶颈 。

这一根本性的技术挑战,促使行业将目光投向了全新的拓扑结构和下一代半导体材料。T型三电平(T-type)逆变器作为一种优化的拓扑结构,以及碳化硅(SiC)作为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它们的出现为解决上述悖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能。T型拓扑通过其独特的电路架构降低了器件的电压应力,改善了输出波形质量;而碳化硅器件则以其卓越的物理特性,从根本上克服了高频开关带来的损耗问题。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技术上的协同与互补,共同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能潜力。

1.2 T型三电平拓扑的核心优势综述

T型三电平逆变器是一种中性点钳位(NPC)拓扑的变体,其独特的桥臂结构使其具备了显著优于传统两电平逆变器的固有优势 。首先,其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低电压应力” 。在T型拓扑中,大部分开关管仅需要承受半直流母线电压,而非完整的母线电压,这允许设计者使用电压等级更低的功率器件,从而降低了器件成本和导通损耗 。

wKgZO2i_fDWATsXGAADel47RieU829.png

其次,T型拓扑能够提供三级输出电压电平(+Vdc/2、0、-Vdc/2),相较于两电平逆变器的两级输出,其输出电压步长更小,这显著改善了输出波形质量 。更小的电压阶跃意味着更低的谐波畸变率(THD)和更小的 dv/dt,可以有效减少对下游电机等负载的损害,并简化或减小输出滤波器的尺寸,降低无源元件的体积和成本 。这种输出波形的优化,使得T型逆变器在工业传动、光伏并网等对电能质量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wKgZPGi_foqAa-ykABhC8JfsmDQ157.png

1.3 倾佳电子报告框架与分析路径

倾佳电子旨在对T型三电平逆变器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倾佳电子将首先详细阐述T型拓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固有优势,包括低电压应力、输出波形质量以及传导损耗的优化。随后,将重点分析碳化硅MOSFET作为核心开关器件所带来的决定性技术加成,并通过对750V和1200V两种关键电压等级SiC器件的参数对比,揭示其在T型拓扑中精妙的角色分工。最后,倾佳电子将量化分析高开关频率所带来的系统级价值,如无源元件小型化与功率密度提升,并探讨其带来的工程挑战。通过这种从拓扑到器件、从微观到宏观的严谨论证路径,倾佳电子旨在为电力电子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数据驱动的技术评估与决策参考。

二、 T型三电平拓扑的固有技术优势深度解析

2.1 T型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T型三电平逆变器(T-type 3L-NPC)的单相桥臂由四个开关管和两个直流母线电容C1、C2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 。其中,Q1和Q4位于桥臂外侧,连接至直流母线的正极(DC+)和负极(DC-),通常被称为“竖管”;Q2和Q3位于桥臂内侧,连接至母线中点(DC0),通常被称为“横管”。Q2和Q3构成一个双向开关,用于将交流输出端连接到直流中点。

wKgZPGi_fT6AEy3vAAJrOjZQMnE283.png

T型拓扑通过不同开关管的导通组合,可以输出三种电压电平:

+Vdc/2电平:Q1和Q2导通,电流从DC+流经Q1和Q2至交流输出端,此时输出电压为+Vdc/2。

0电平:Q2和Q3导通,交流输出端通过Q2和Q3连接至中点,此时输出电压为0。

-Vdc/2电平:Q3和Q4导通,电流从交流输出端流经Q3和Q4至DC-,此时输出电压为-Vdc/2。

在上述工作模式下,可以看出,Q2和Q3横管在大部分开关周期内保持导通,用于实现输出0电平,因此其导通时间远长于Q1和Q4竖管 。这导致横管的传导损耗成为桥臂总损耗中的主要部分,而竖管则负责在高电压下进行快速开关,其开关损耗占据了主导地位。

wKgZPGi_e7qAISn7AADvVacsb_8967.png

2.2 核心优势一:低电压应力与输出波形质量

T型三电平拓扑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对开关管的低电压应力。由于直流母线由两个串联的电容C1和C2平均分配电压,因此中点电压稳定在Vdc/2 。根据上述工作原理,无论是竖管(Q1, Q4)还是横管(Q2, Q3),它们在任何时刻所承受的最大电压应力均为半母线电压,即Vdc/2 。例如,在输出+Vdc/2电平时,Q1和Q2导通,Q3和Q4关断。此时,Q3承受的电压应力为Vdc/2,Q4承受的电压应力也为Vdc/2 。这种特性使得在设计800V直流母线系统时,理论上可以使用额定电压为600V或750V的功率器件,大大降低了器件选型的门槛和成本 。

wKgZO2i_ftKAaW2cAAEhgHXpY-w170.png

此外,T型拓扑能够产生三级输出电压电平,而非两电平逆变器的两级,这使得其输出电压波形更接近于正弦波,具有更小的电压阶跃(Vstep)和更低的dv/dt 。其结果是显著降低了输出电流的低次谐波含量(THD),从而提高了电能质量 。这不仅减少了对负载(如电机)的电应力,还能有效减小无源滤波器的体积和成本 。这种固有的优势在高功率应用中尤为重要,因为它能有效提升系统可靠性和性能。

wKgZPGi_fM-AdxT_AADw0fMJeoY806.png

2.3 核心优势二:传导损耗优化与器件利用率

wKgZO2i_gkaAB-mGAAWpZnXmTb0173.png

T型拓扑与传统的NPC(中点钳位)拓扑相比,在传导损耗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在NPC拓扑中,当输出连接到正母线(+Vdc/2)或负母线(-Vdc/2)时,电流需要流经两个串联的开关管,如T1和T2,或T3和T4 。相比之下,在T型拓扑中,输出连接到+Vdc/2或-Vdc/2时,电流只流经一个外侧的竖管T1或T4,再经过一个内侧的横管T2或T3 。这意味着在T型拓扑中,当输出为非零电平时,传导路径的等效导通电阻更低。

传导损耗(Pcond)与器件导通电阻(RDS(on))的平方呈正比关系,即Pcond∝ID2?RDS(on)。在相同电流下,T型拓扑的单管传导路径理论上比NPC拓扑的双管串联路径具有更低的等效导通电阻,因此可以有效降低传导损耗 。这使得T型拓扑在即使是较低的开关频率下,也具备了与传统两电平拓扑相竞争的优势,打破了三电平拓扑仅适用于高压应用的传统观念 。

2.4 挑战与控制策略:中点电压平衡问题

wKgZO2i_guqAUjMQABp1Yj-Tzss587.png

T型三电平逆变器的主要技术挑战是中点电压平衡问题,即上下直流母线电容C1和C2的电压会由于拓扑结构、开关状态和负载条件的变化而产生不平衡和波动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输出波形畸变,并增加低次谐波含量,甚至可能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先进的调制和控制策略。一种有效的方法是结合前馈和反馈补偿的零序电压注入法 。前馈控制通过向调制波中注入适当的零序电压,以确保在一个基波周期内流经中点的平均电流为零,从而维持中点电位的基本平衡 。在此基础上,引入反馈控制环节,通过测量上下电容电压的差值,并经过PI控制器进行补偿,将补偿量叠加到调制波中,以抑制中点电位的低频脉动,从而实现精确的电压平衡控制 。这种综合控制策略的实施,是T型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保障。

wKgZO2i_hR6ARf--AAGUJZcM43w401.png

拓扑结构 两电平 T型三电平 NPC三电平
开关管数量 4 4(外管:2,内管:2) 4
开关管电压应力 VDC VDC/2 VDC/2
输出电平数 2 3 3
谐波含量(THD) 较高 较低 较低
传导损耗 较低 较低(单管) 较高(双管串联)
中点电压平衡问题 存在 存在

三、 碳化硅MOSFET作为催化剂:释放T型拓扑的真正潜力

3.1 SiC器件的物理特性与电学优势

wKgZO2ixr9KAB_fEAAtEeYZcyJI764.png

wKgZPGixr72AD4gAABEzy41TdGw074.png

wKgZPGixr76AclXZABc74ZEXKeQ706.png

碳化硅(SiC)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其固有的物理特性使其在功率电子领域具备了硅基器件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些特性包括:高击穿电场强度、高热导率、高饱和电子漂移速率以及高工作温度。正是这些特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硅基功率器件在高温、高压和高频工作环境下的性能瓶颈。

SiC MOSFET作为一种多数载流子器件,其工作原理与硅基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有着本质区别。IGBT在关断时,由于存在电导调制效应,会产生一个无法瞬间消除的“尾电流”(tail current),这导致其关断能量(Eoff)居高不下,成为限制其工作频率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SiC MOSFET没有电导调制,因此不存在“尾电流”现象,其关断波形非常干净,关断损耗极低,几乎不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这使得SiC MOSFET能够在极高的开关频率下保持高效率,为实现高功率密度提供了关键的“使能技术”。

除了开关损耗优势,SiC MOSFET还具有更优异的电容特性和栅极电荷参数 。例如,在800V测试条件下,B3M013C120Z(1200V SiC MOSFET)的典型输出电容( Coss)仅为215 pF,反向传输电容(Crss)为14 pF 。与之相比,B3M010C075Z(750V SiC MOSFET)在500V测试条件下,C_{oss}为370 pF,C_{rss} 为19 pF 。更低的电容和优化的栅极电荷(Q_G)参数,特别是低Q_{GD}/Q_{GS}比值,能够有效抑制米勒效应,实现更快的开关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开关损耗 。

wKgZPGi9nGmAIy4WAAU-QAlXfUY094.png

wKgZPGi_hAeAI_LKAAU7qSaOlIc256.png

3.2 SiC MOSFET与Si IGBT的效率量化对比

wKgZPGi_hHaAWNbtABs1q81_dek864.png

将SiC MOSFET应用于功率变换器,其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可量化的。研究数据显示,在相同开关频率下,基于SiC MOSFET的逆变器总损耗比基于Si IGBT的逆变器显著降低 。例如,一项针对2kVA单相逆变器的研究显示,通过将现有产品中的IGBT替换为SiC MOSFET,总损耗从14.4W降低至8.5W,降幅高达41% 。其中,关断损耗从6.9W锐减至1.5W,降低了78% 。另一项仿真研究也表明,在10kHz开关频率下,SiC逆变器的功率损耗比Si IGBT逆变器降低了78% 。

这些量化数据明确地证明,SiC MOSFET是T型拓扑实现高频高效率工作的决定性技术。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硅基器件因“尾电流”和高开关损耗而导致的效率瓶颈,使逆变器在高频工作时仍能维持甚至提高效率,从而为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和高功率密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 SiC器件的策略性集成:以750V与1200V为例的器件级优化

4.1 750V与1200V SiC MOSFET的角色分工与技术背景

在现代高压(如800V)直流母线系统中,T型逆变器的设计并非简单地使用同一种器件,而是策略性地混合使用不同电压等级的SiC MOSFET,以实现整体性能的最优化。这种混合使用策略充分利用了T型拓扑中不同开关管所承受的差异化电压应力,并通过选择不同电压等级器件的最佳电气特性,在传导损耗和开关损耗之间实现了精妙的平衡,从而达到系统效率的最大化 。

在典型的800V直流母线应用中,例如储能变流器PCS或光伏并网逆变器,需要使用1200V SiC MOSFET来承受全母线电压,同时使用650V或750V SiC MOSFET来处理半母线电压 。这种分工是基于对拓扑中不同器件角色的深入理解。

4.2 750V SiC MOSFET:横管(Q2, Q3)的理想选择

在T型拓扑中,横管(Q2, Q3)主要负责实现中点电平(0电平)的输出,在整个开关周期内导通时间最长,因此其传导损耗是桥臂总损耗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这部分损耗,应选用导通电阻( RDS(on))最低的器件。

在这种应用场景下,750V SiC MOSFET(如基本半导体B3M010C075Z)是横管的理想选择 。其主要技术优势体现在:

电压应力适配:横管仅承受半母线电压,对于800V系统,其最大电压应力为400V,远低于750V SiC MOSFET的额定电压(750V),留有充足的安全裕量 。

更低的导通电阻:相较于同系列1200V器件,750V器件通常具有更低的导通电阻。例如,B3M010C075Z的典型导通电阻在VGS=18V、80A电流下仅为10 mΩ 。相比之下,B3M013C120Z(1200V)在 VGS=18V、60A电流下典型导通电阻为13.5 mΩ 。这种更低的R_{DS(on)}直接解决了横管传导损耗大的问题,显著提升了系统整体效率。

因此,750V器件在T型拓扑中的核心技术加成在于,它不仅满足了电压应力要求,其更低的导通电阻特性还完美地契合了横管对低传导损耗的需求,从而在器件层面实现了对系统效率的优化。

4.3 1200V SiC MOSFET:竖管(Q1, Q4)的性能基石

与横管不同,竖管(Q1, Q4)必须承受完整的直流母线电压,并负责在全母线电压下进行快速开关。因此,在800V直流系统中,必须选用额定电压为1200V或更高等级的器件,以保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200V SiC MOSFET(如B3M013C120Z)在此担任了关键角色 。

尽管竖管的开关频率相对较低,但每一次开关动作都伴随着全母线电压(800V)的切换,瞬时功率损耗极大。SiC MOSFET极低的开关损耗特性确保了这部分损耗可控,从而保证了即使在高压、大电流的瞬时切换中,系统仍能保持高效率 。正是1200V SiC器件的存在,才使得T型拓扑能够在800V乃至更高电压环境下安全、高效地运行。

wKgZPGi_hamAH3rLAABVwWEkulM782.png

器件型号 B3M010C075Z B3M013C120Z
应用角色 横管(内侧) 竖管(外侧)
额定电压(VDS) 750 V 1200 V
典型导通电阻(RDS(on)) 10 mΩ 13.5 mΩ
额定电流(ID) 240 A (25°C) 180 A (25°C)
输入电容(Ciss) 5500 pF 5200 pF
输出电容(Coss) 370 pF (500V) 215 pF (800V)
关断能量(Eoff)@25°C 625 ?J 530 ?J

Export to Sheets

通过上述对比可见,750V和1200V SiC MOSFET在T型拓扑中的精妙分工策略,实现了器件性能与拓扑需求的完美匹配:750V器件以其超低导通电阻解决了横管的传导损耗问题,而1200V器件则以其高耐压和低开关损耗特性,为竖管提供了高压下的安全保障和效率基石。

五、 高开关频率带来的系统级价值与工程挑战

5.1 高频工作:从“微观”器件到“宏观”系统效益

T型拓扑与SiC器件的结合,其最终价值的体现,是实现了系统工作频率的显著提升。这种高频工作模式带来了从“微观”器件层面到“宏观”系统层面的多重效益。

最直接且最具决定性的效益是“功率密度”的显著提升 。对于功率变换器而言,体积最大的通常是无源元件,尤其是电感和电容 。电感的感值(L)与开关频率( fS)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L∝1/fsw 。因此,将开关频率从传统的20kHz提升至100kHz甚至更高,可以直接将电感和滤波电容的尺寸缩小数倍,从而显著减小这些元件的体积和重量 。无源元件通常占据整个逆变器体积的40%以上 ,因此,高频工作模式直接作用于这一最大的体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功率密度,实现了真正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这在对体积和重量高度敏感的应用中至关重要,如电动汽车(EV)的车载充电器、逆变器以及光伏和储能系统 。

高频工作模式带来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系统总成本的降低。尽管SiC器件本身成本高于传统的Si-IGBT,但高频带来的无源元件小型化,可以显著降低磁性材料、铜线以及散热器的用量和成本 。此外,高效率减少了热量产生,可以简化甚至取消传统的强制风冷散热方案,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物料成本和维护成本 。最终,SiC带来的系统级小型化和散热简化,能够抵消甚至超过器件本身的成本增量,最终实现更低的系统总成本。

5.2 高频工作模式下的工程挑战

尽管高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系统级价值,但同时也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散热设计:尽管SiC损耗低,但高功率密度意味着单位体积的热流密度(W/cm3)极高 。传统的自然冷却或简单风冷可能不足以应对,需要采用更高效的散热方案,如强制风冷甚至液冷,并优化热沉和散热鳍片设计,以确保结温( Tj)在安全范围内 。

电磁兼容性(EMI)与寄生参数管理:SiC器件极快的开关速度(极高的dv/dt和di/dt)会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EMI),同时寄生电感和电容的影响会变得尤为显著 。这要求工程师必须在PCB布局上进行精心设计,减少走线寄生参数,并集成高效的高频EMI滤波器,以确保系统符合电磁兼容性标准 。

wKgZPGizZ56AHT2AAAY1SSdASk8954.png

wKgZO2izZ52AXhbCAAWqrhkuEMQ018.png

wKgZO2ixr72AFC0AAAgKsqXYEk0569.png

wKgZO2izZ5-AWfgoAAftGrzlebE922.png

六、 结论与未来展望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wKgZO2izfYmASAElAAmWZxkaQyc958.png

T型三电平逆变器与碳化硅MOSFET的结合,代表了功率变换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T型拓扑以其低电压应力、优异的输出波形质量和传导损耗优化等固有优势,为高压高效变换提供了优良的架构基础。而SiC MOSFET则以其极低的开关损耗、无尾电流特性和高频工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硅基器件在高频下效率低下的问题,完美地释放了T型拓扑的全部潜力。

倾佳电子的分析表明,在800V直流母线系统中,策略性地混合使用750V和1200V两种SiC MOSFET,可以实现系统性能的最优化。750V SiC器件以其更低的导通电阻,解决了横管传导损耗大的核心问题;而1200V SiC器件则以其高耐压和极低开关损耗,确保了竖管在高压切换时的可靠性和效率。这种器件级的精妙分工,是实现系统总效率最大化的关键。

展望未来,基于SiC MOSFET的T型三电平拓扑在电动汽车、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等高功率、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要求的领域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集中于器件集成化、新封装技术以及更智能的控制算法,以进一步简化设计、降低成本并应对高频工作带来的工程挑战,最终推动电力电子系统向着更小、更轻、更高效的目标迈进。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OSFET
    +关注

    关注

    150

    文章

    8909

    浏览量

    223453
  • 逆变器
    +关注

    关注

    297

    文章

    4981

    浏览量

    212586
  • 数字化
    +关注

    关注

    8

    文章

    9837

    浏览量

    64574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

    文章

    3154

    浏览量

    51047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高功率密度碳化硅MOSFET软开关逆变器损耗分析

    MOSFET 逆变器的功率密度,探讨了采用软开关技术碳化硅 MOSFET 逆变器。 比较了不
    发表于 08-29 17:18 ?33次下载

    电平电源拓扑结构及碳化硅MOSFET应用深度分析报告

    倾佳电子电平电源拓扑结构及碳化硅MOSFET应用深度分析报告 倾佳电子(Changer Tec
    的头像 发表于 08-17 17:43 ?1220次阅读
    <b class='flag-5'>三</b><b class='flag-5'>电平</b>电源拓扑结构及<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应用<b class='flag-5'>深度</b><b class='flag-5'>分析</b>报告

    基本股份SiC功率模块的两电平碳化硅混合逆变器解决方案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专业汽车连接器及功率半导体(SiC碳化硅MOSFET单管,SiC碳化硅MOSFET模块,碳化硅SiC-
    的头像 发表于 06-24 17:26 ?255次阅读

    深度分析650V国产碳化硅MOSFET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器件的潜力

    深度分析B3M040065Z和B3M040065L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器件的潜力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专业汽车连接器及功率半导体(SiC碳化硅MOSFET单管,S
    的头像 发表于 05-04 11:15 ?288次阅读
    <b class='flag-5'>深度</b><b class='flag-5'>分析</b>650V国产<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器件的潜力

    低劣品质碳化硅MOSFET的滥用将SiC逆变焊机直接推向“早衰”

    蔓延,国产碳化硅逆变焊机或重蹈光伏逆变器早期“价格战自毁”覆辙,最终沦为技术史上的失败案例。唯有通过强制可靠性标准(如严格的TDDB和HTGB)、建立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并引导资本投向已验证
    的头像 发表于 04-14 07:02 ?382次阅读
    低劣品质<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的滥用将SiC逆变焊机直接推向“早衰”

    碳化硅(SiC)MOSFET替代硅基IGBT常见问题Q&amp;A

    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助力中国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以下是针对碳化硅MOSFET替代IGBT的常见问题及解答,结合行业现状与技术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问题1:国产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11:12 ?972次阅读
    <b class='flag-5'>碳化硅</b>(SiC)<b class='flag-5'>MOSFET</b>替代硅基IGBT常见问题Q&amp;A

    超结MOSFET升级至650V碳化硅MOSFET的根本驱动力分析

    随着BASiC基本半导体等企业的650V碳化硅MOSFET技术升级叠加价格低于进口超结MOSFET,不少客户已经开始动手用国产SiC碳化硅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08:53 ?664次阅读
    超结<b class='flag-5'>MOSFET</b>升级至650V<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的根本驱动力<b class='flag-5'>分析</b>

    国产SiC碳化硅MOSFET行业乱象的深度分析

    国产碳化硅MOSFET行业乱象的深度分析,产品乱象本质上是技术追赶期“速度”与“质量”失衡的产物。唯有通过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08:21 ?676次阅读

    碳化硅MOSFET的优势有哪些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和电动汽车的普及,全球对高效能、低能耗电力电子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碳化硅(SiC)MOSFET作为一种新型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以其优越的性能在功率电子领域中崭露头角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1:03 ?1021次阅读

    桥式电路中碳化硅MOSFET替换超结MOSFET技术注意事项

    在桥式电路中,国产碳化硅(SiC)MOSFET(如BASiC基本股份)替换超结(SJ)MOSFET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需注意技术细节。倾佳电子杨茜从性能优势和
    的头像 发表于 02-11 22:27 ?490次阅读
    桥式电路中<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替换超结<b class='flag-5'>MOSFET</b><b class='flag-5'>技术</b>注意事项

    碳化硅(SiC)MOSFET并联应用均流控制技术的综述

    碳化硅(SiC)MOSFET并联应用均流控制技术的综述,倾佳电子杨茜综合了当前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方向。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14:36 ?898次阅读
    <b class='flag-5'>碳化硅</b>(SiC)<b class='flag-5'>MOSFET</b>并联应用均流控制<b class='flag-5'>技术</b>的综述

    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双脉冲测试方法介绍

    碳化硅革新电力电子,以下是关于碳化硅(SiC)MOSFET功率器件双脉冲测试方法的详细介绍,结合其技术原理、关键步骤与应用价值,助力电力电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2-05 14:34 ?1089次阅读
    SiC<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功率器件双脉冲测试方法介绍

    40mR/650V SiC 碳化硅MOSFET,替代30mR 超结MOSFET或者20-30mR的GaN!

    BASiC基本半导体40mR/650V SiC 碳化硅MOSFET,替代30mR 超结MOSFET或者20-30mR的GaN! BASiC基本半导体40mR/650V SiC 碳化硅
    发表于 01-22 10:43

    产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块在工商业储能变流器PCS中的应用

    *附件:国产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块在工商业储能变流器PCS中的应用.pdf
    发表于 01-20 14:19

    什么是MOSFET栅极氧化层?如何测试SiC碳化硅MOSFET的栅氧可靠性?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碳化硅MOSFET因其高效的开关特性和低导通损耗而备受青睐,成为高功率、高频应用中的首选。作为碳化硅MOSFET
    发表于 01-04 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