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那些事
原文作者:小陈婆婆
本文介绍了芯片收缩对功率半导体器件封装领域发展的影响。
在功率半导体迈向180-250 nm先进节点、SoC与SiP并行演进、扇入/扇出晶圆级封装加速分化之际,芯片持续收缩已从单纯的尺寸微缩演变为一场跨材料-工艺-封装-系统的革命:铜-钌-钼多元金属化、0.3 mm极致封装间距、200 W/cm?级三维散热、混合键合与FOPLP量产落地,以及AI驱动的设计-检测一体化,正共同重塑功率器件的可靠性边界、集成密度与成本曲线。以上预示着一个由“尺寸微缩+异构集成+系统级优化”定义的下一代功率封装时代已经到来,本文分述如下:
芯片收缩产生的影响
晶圆级片上系统与系统级封装
扇入与扇出
芯片收缩产生的影响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演进的过程中,芯片收缩对模拟与功率晶圆级封装领域的影响呈现出多维度的技术挑战。相较于传统晶圆级IC产品,功率半导体器件因需兼顾高功率密度与高可靠性要求,其封装技术发展始终滞后于数字逻辑电路的迭代节奏。当前主流功率器件已从350nm/500nm技术节点向180nm/250nm节点迁移,芯片尺寸的显著缩小虽带来集成度提升,却也引发了互连系统的根本性重构需求。随着金互连层厚度持续减薄,单位面积电流密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导致电迁移效应(Electromigration, EM)成为制约器件寿命的关键瓶颈。这一现象不仅加速了铜互连替代方案的研发进程,更促使业界探索钌(Ru)、钼(Mo)等新型金属化材料的应用可能性,以应对传统铝互连在亚微米尺度下的可靠性衰减问题。
在晶圆级封装工艺层面,技术迭代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现有晶圆级焊料凸点与铜柱凸点技术需突破金属间化合物(IMC)过度生长引发的机械失效风险,以及高温服役环境下凸点界面空洞化(Kirkendall Voiding)的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芯片尺寸收缩迫使封装间距从0.5mm向0.4mm甚至0.3mm演进,这对光刻精度、植球工艺及底部填充材料的流动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厂商已开始试点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技术,通过铜-铜直接键合实现亚微米级间距互联,为功率器件封装的小型化提供了全新路径。
散热问题作为芯片收缩的衍生挑战,其重要性在功率器件领域尤为凸显。高功率密度导致的热流密度突破100W/cm?量级,使得传统硅基散热材料已接近物理极限。行业正在积极布局三维集成散热架构,例如将微通道液冷模块直接嵌入封装基板,或采用金刚石/碳化硅复合材料作为热扩散层。一些企业通过集成相变材料(PCM)与石墨烯散热膜,成功将结温波动控制在±5℃范围内,为高功率密度应用提供了示范性解决方案。
晶圆级片上系统与系统级封装
在半导体技术持续演进的大背景下,晶圆级片上系统(SoC)与系统级封装(SiP)的技术路径呈现出鲜明的互补性特征,共同推动着功率集成器件向更高集成度与性能优化方向迈进。SoC通过将数字、模拟及功率器件集成于单一硅片,实现了极致的集成密度与能效比,但其设计复杂度与工艺兼容性挑战随着制程微缩而急剧攀升。以台积电2025年技术路线为例,其N2节点虽通过纳米片晶体管与背面供电技术(SuperPowerRail)将逻辑密度提升至1.23倍,但需面对10nm以下线宽带来的良率控制难题,这促使业界将目光转向异构集成方案。
SiP技术在此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3D封装技术将不同工艺节点的芯片垂直堆叠,有效平衡了性能与成本。2025年推出的GAA工艺与X-Cube 3D封装结合方案,允许将3nm制程的逻辑芯片与14nm制程的功率器件集成于同一封装体,既规避了先进制程的高成本,又满足了高功率密度需求。这种技术路径在工业控制领域尤为显著,英特尔2025年工业控制白皮书显示,采用SiP方案的PAC控制器可整合多达8个异构芯片,使IT/OT融合周期缩短40%,同时将系统级功耗降低25%。
热管理技术的突破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通过集成相变材料与石墨烯散热膜,能够将结温波动控制在±5℃范围内,这一创新被应用于SiP模块中,有效解决了多芯片集成的热耦合问题。2025年量产的混合键合技术,通过铜-铜直接键合实现0.4mm间距互联,结合碳化硅衬底的高热导率,使功率密度突破200W/cm?量级。
扇入与扇出
在半导体封装技术演进中,扇入型与扇出型晶圆级封装(WLCSP)呈现出技术路径与市场应用的显著分化,共同推动着行业向更高集成度与性能优化方向迈进。
扇入型WLCSP作为传统晶圆级封装的代表,其技术成熟度与工艺稳定性使其在消费电子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该技术通过重布线层(RDL)实现芯片I/O端口的横向扩展,支持芯片尺寸与封装尺寸1:1的极致小型化,适用于低I/O数(≤200)、小尺寸(≤6mm×6mm)的芯片,如移动设备中的电源管理IC。2025年,行业聚焦于材料改进以提升热循环性能,例如采用聚合物基电镀铜工艺优化RDL线宽/间距,从传统的9/12μm向5/5μm甚至更细线宽演进。同时,玻璃基板等新型材料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翘曲问题,一些企业在碳化硅衬底领域的技术突破,为扇入型封装提供了高性能材料支撑。然而,其局限性在于封装尺寸受限于芯片尺寸,难以满足高I/O密度需求,且在低良率场景下成本优势减弱。
扇出型WLCSP则通过重构芯片布局突破了物理限制,支持更大封装尺寸与更高I/O密度。其核心优势在于RDL层可向外延伸,实现芯片表面I/O端口的重新分布,从而适配更宽松的焊球间距(如嵌入式晶圆级BGA技术)。2025年,面板级扇出封装(FOPLP)成为技术突破的焦点,采用600mm×600mm大尺寸面板替代传统晶圆,单片产能提升5倍,成本降低超20%。FOPLP的技术挑战集中于大面板下的工艺控制,包括翘曲管理、光刻均匀性优化及芯片偏移抑制。例如,通过层压/喷涂技术替代传统旋涂工艺,结合金属沉积与电镀工艺的均匀性提升,有效解决了大尺寸面板的加工难题。此外,玻璃基板因高平整度与热稳定性成为关键材料,支撑了高密度互连(如2/2μm线宽/间距)的实现。
扇入型封装凭借成本优势与工艺成熟度,仍主导消费电子领域;而扇出型封装,尤其是FOPLP技术,正成为高密度集成、异构封装的核心载体。未来,扇出型封装与3D堆叠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释放潜力。通过混合键合实现芯片间高密度互连,扇出型封装可支持多芯片异构集成(如SiP),满足AI芯片对带宽与低延迟的苛刻需求。同时,行业正探索将扇出型封装与硅通孔(TSV)技术融合,构建3D-RDL中介层,为高性能计算提供更具成本优势的解决方案。在材料端,碳化硅、玻璃基板等新型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将持续推动扇出型封装向更小线宽、更高可靠性的方向演进。
-
晶圆
+关注
关注
53文章
5226浏览量
130349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8文章
8860浏览量
146047 -
功率半导体
+关注
关注
23文章
1333浏览量
44407
原文标题:芯片收缩影响及扇入扇出工艺概述
文章出处:【微信号:bdtdsj,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半导体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我国半导体封装业发展状态和方略
【基础知识】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简介
高性能功率半导体封装在汽车通孔的应用
功率半导体领域国产替代加速,abg欧博与MDD达成合作,精选型号限时9折!
湿度大揭秘!如何影响功率半导体器件芯片焊料热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