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当英伟达GB300芯片以1200W的单芯片功耗震撼业界,当谷歌TPU集群通过液冷技术实现40%能耗直降,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散热革命正重塑全球数据中心格局。在这场变革中,冷却液作为液冷技术的“灵魂载体”,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决定AI算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AI芯片的“液态护甲”
在AI大模型训练场景中,单台GPU服务器功率密度突破50kW,传统风冷系统已触及物理极限。英伟达DGX H100系统采用冷板式液冷后,PUE值从1.6降至1.15,相当于每年减少280吨碳排放。这种转变背后,是冷却液在芯片表面形成的“液态护甲”:当3M FC-770氟化液以0.8cP粘度流经芯片散热鳍片时,其导热系数达0.09W/(m·K),是空气的2500倍,能在毫秒级时间内将1200W热量传导至循环系统。
冷却液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热管理层面,其比热容参数直接决定散热效率,如巨化股份研发的氢氟醚类冷却液,沸点可控在50-90℃区间,精准匹配AI芯片工作温度;在系统可靠性层面,60kV击穿电压标准确保冷却液在高压环境下不导电,避免服务器短路风险;在能效优化层面,浸没式液冷系统可使数据中心整体能效提升30%,阿里云张北数据中心采用单相浸没技术后,年节省电费超2000万元。
冷却液的创新正沿着三条路径突破:其一是材料科学革命:全氟聚醚(PFPE)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将GWP值从传统氟化液的7000降至2,同时保持-50℃至200℃工作温度范围。新宙邦开发的氢氟醚类冷却液,介电常数稳定在2.1-2.3,满足7nm以下芯片工艺要求。
其二是环保法规倒逼:欧盟《基加利修正案》实施后,3M公司加速无氟冷却液研发,其Novec 7100系列沸点仅49℃,但ODP值为0,成为数据中心新宠。国内巨化股份突破PFAS限制,开发出生物降解型酯类冷却液,通过UL认证后已进入华为供应链。
其三是系统集成创新:润禾材料将改性硅油与纳米流体结合,使沸腾传热系数提升400%,在华为昇腾超节点服务器中实现180℃耐温性能。这种技术突破使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160kW,相当于传统风冷的4倍。
产业格局和未来图景
中国冷却液产业正经历“三级跳”。技术追赶期(2018-2022):外资企业占据80%市场份额,3M、苏威等巨头垄断电子氟化液市场。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实现突破,如新宙邦2021年建成首条千吨级全氟聚醚生产线。
国产替代期(2023-2025):政策红利释放下,东阳光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将电子氟化液成本降低30%,在字节跳动数据中心项目中替代3M产品。2025年国产冷却液市占率预计突破60%,形成百亿级市场。
全球领跑期(2026-):工业富联研发的“麒麟”智能温控系统,通过神经网络预测热负荷变化,使冷却响应速度提升300%。该系统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标志着中国技术开始定义全球标准。
到2030年,冷却液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一是技术融合:纳米流体冷却液占比将达42%,其添加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可使沸点提高15℃,在华为AI超算中心实现300W/cm?散热密度。
其二是标准体系:国家标准《数据中心用浸没式液冷电源模块通用设计指南》实施后,冷却液与CDU、电磁阀等组件的兼容性标准将统一,降低行业应用门槛。
其三是商业模式:“液冷即服务”(LCaaS)模式兴起,英维克等企业通过共享液冷基础设施,使客户CAPEX分摊比例达35%,推动液冷技术向边缘计算节点渗透。
写在最后
在这场由AI驱动的散热革命中,冷却液已超越单纯介质属性,成为连接芯片技术、能效标准与产业政策的战略支点。当英伟达GB300芯片与巨化股份的氢氟醚冷却液形成技术耦合,当华为昇腾超节点服务器搭载润禾材料的纳米流体,中国液冷产业正以创新为笔,书写全球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AI 芯片浪潮下,职场晋升新契机?
睿海光电领航AI光模块:超快交付与全场景兼容赋能智算时代——以创新实力助力全球客户构建高效算力底座
积算科技上线赤兔推理引擎服务,创新解锁FP8大模型算力
借势 RISC-V与 AI 浪潮,元石智算打造算力新范式

浸没式液冷在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技术贴】超低功耗黑科技!艾为AW86320 高压液冷驱动IC,散热新宠诞生

DeepSeek推动AI算力需求:800G光模块的关键作用

虹科免拆案例 | 2007款保时捷Carrera S车行驶中发动机冷却液温度报警灯异常点亮

浪潮信息与智源研究院携手共建大模型多元算力生态
高低温冷却液测试机进出水温差过小的原因分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