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突破边界:先进封装时代下光学检测技术的创新演进

PDF Solutions ? 2025-08-19 13:47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文章来源:SMICONDUCTOR ENGINEERING


随着半导体器件向更精密的封装方案持续演进,传统光学检测技术正逐渐触及物理与计算的双重边界。

对2.5D/3D集成、混合键合及晶圆级工艺的依赖日益加深,使得缺陷检测的一致性与时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 若无法在早期精准识别缺陷,产品良率将难以保障。尽管光学检测仍是工艺控制的核心环节,但其发展路径已在悄然改写,不断颠覆着人们对其应用场景与方式的固有认知。


从 “分辨率竞赛” 到 “可用性革命”


多年来,光学检测的发展路径遵循着可预测的模式 —— 通过提升灵敏度与分辨率,跟上几何尺寸缩小的步伐。这些努力带来了显著进步,却也引发了远超单纯缩放挑战的新难题。

当特征尺寸缩小一半,要在相同分辨率下覆盖相同区域,传感器像素数量需增至四倍。” 诺信测试与检测公司研发总监约翰?霍夫曼表示,“这种缩放对相机技术和数据处理形成了持续压力。”

此外,向 3D-IC 及其他先进封装的转型,催生了传统检测方法难以应对的场景:高分辨率光学系统与先进照明技术常产生海量无效检测数据;而更薄的晶圆与更高的堆叠结构则会引发翘曲与景深问题,削弱测量稳定性。

先进封装的挑战不止于分辨率。Onto Innovation 检测产品营销主管 Damon Tsai 指出,“当多颗芯片堆叠时,有时真正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关键结构本身。

这些限制迫使检测流程重新设计处理与夹具方案。设备供应商与研究机构已转向多通道照明、红外及激光传感技术,结合更先进的信号处理,以破解下一代器件的可见性与测量难题。

过去二十余年,光学检测技术的改进始终围绕 “捕捉更精细细节” 展开。随着制程节点缩小、特征尺寸逼近个位数微米,行业投入集中在提升横向分辨率、缩小像素尺寸与拓展景深上。当时的共识是:更优异的光学系统与更精准的照明方案,自然能带来更高效的缺陷检测与更高良率。这一思路在诸多场景中收效显著 —— 灵敏度阈值大幅提升,光学系统对微小特征的测量精度与重复性均实现质的飞跃。

然而,3D 集成、混合键合与晶圆级工艺的普及,却揭示了更复杂的现实:在这些场景中,“看见更小细节” 往往只是起点。高分辨率光学系统可能放大无关背景纹理,或误判无功能影响的干扰颗粒;当器件堆叠至 12 层以上、重分布层结构愈发复杂时,单晶圆的潜在缺陷信号可能飙升至数万个。对如此海量数据的审核、分类与筛选,不仅会拖慢生产节奏,更会削弱先进封装本应带来的效率红利。

过度追求灵敏度,往往会同时放大背景噪声、增加无效检测量。Onto Innovation 检测产品营销主管 Damon Tsai 补充道,“这种权衡之下,滤波与分类策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即便光学清晰度持续提升,技术的实际价值仍取决于数据解读效率。问题的核心不仅是收集更多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更在于精准判断:哪些信息与工艺控制强相关?哪些信号可安全忽略?随着检测系统生成的数据集规模剧增,工作重心已从 “单纯检测” 转向 “智能分类与关联分析”。


每颗芯片内部都包含数百万个数据点。普迪飞(PDF Solutions)解决方案架构高级总监Marc Jacobs) 表示:“个性化分析检测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机械套用阈值,而在于将预期值与实测值动态比对 —— 这正是提升异常检测能力的核心逻辑。


AI/ML 的深度应用,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重要突破口。但 AI 并非万能解药:不同封装场景需匹配差异化的检测阈值与策略 —— 在扇出型晶圆中至关重要的缺陷,在低密度组件中可能完全可接受,反之亦然。这些场景化因素要求工艺工程师与检测团队深度协作,共同定义 “影响良率的关键缺陷”。对众多制造商而言,从 “追求极致分辨率” 到 “追求极致可用性” 的转变,已成为检测策略升级的核心命题。


破解物理难题:翘曲、薄晶圆与混合键合的挑战


基板日益纤薄、器件堆叠不断增高,带来了一系列前端工艺罕见的机械挑战,使光学检测复杂度陡增。在先进封装中,翘曲已非偶发干扰,而是持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 它可能扭曲测量结果、掩盖关键特征,甚至导致晶圆间的检测重现性失效。随着封装密度提升与器件向 2.5D/3D 形态升级,晶圆(或面板)的机械稳定性已与检测工具的光学性能同等重要。

检测这些薄且柔性的结构,通常有两种思路:要么将晶圆压平,要么动态调整光学系统以适配不规则表面,但两者皆有取舍。压平可能引发机械应力或碎裂风险;动态聚焦跟踪则需复杂的传感与控制回路,可能牺牲吞吐量或测量一致性。在部分场景中,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将高精度机械夹具与先进图像校正算法结合,以稳定数据采集质量。

Bruker应用开发主管 Samuel Lesko表示:“随着封装结构日益复杂,仅仅聚焦与测量已远远不够。必须最大限度消除翘曲,创建可重复保持平整的参考状态,否则计量结果将毫无意义。

工程师们正通过新材料研发与真空吸盘设计创新优化处理方案。这类机械改进是抵御变形的第一道防线,尤其当晶圆薄至易因自重弯曲时:均匀的支撑面可减少局部应力点,避免测量误差甚至晶圆破损。但即便设计再精密,翘曲仍是需持续监控与补偿的动态变量。



翘曲必须被实时追踪。” John Hoffman解释道,“通常需借助外部传感器粗测表面变形,再动态调整检测传感器位置以确保测量准确性。

以陶瓷真空吸盘为例,其能更均匀地分散薄衬底压力、减少局部变形,但即便如此,单芯片范围内的晶圆翘曲仍可能超过 100 微米 —— 远超多数传统光学系统的景深范围,直接导致频繁失焦、测量边缘模糊与叠层数据不可靠。

将光学信号与物镜的局限性分离,已成为活跃的研究领域。白光干涉测量等方法正在开发中,以帮助在表面不平整或倾斜时保持垂直分辨率。这些技术可通过分离地形信息与焦点变化补偿特定类型的变形,但其有效性仍依赖可预测的基线形状与已知边界条件。

Lesko 表示:“白光干涉法可将景深压缩至 2?m 以下,且与光学放大率无关,即便在透明、不平整或翘曲的表面,仍能保持垂直分辨率。这种分离能力让系统能精准区分真实地形与光学伪影。

混合键合则带来了另一重挑战:与传统焊料凸点不同,其界面可能存在微小空洞或未键合区域,仅靠光学技术难以识别。这些空洞虽可能仅几纳米深,却可能引发电连接失效或长期可靠性问题。因此,光学检测常与声学方法、原子力显微镜联用验证键合质量。对纳米级表征的需求,正推动设备商开发 “混合计量平台”—— 将多种传感模式集成于同一系统。

随着键合间距缩小、界面需纳米级表征,原子力显微镜与光学轮廓测量的联用价值愈发凸显。”Lesko 指出,“两种技术的信息融合,既能高效筛选缺陷,又能深度解析缺陷焊盘与界面质量。”

f23cc410-7cbf-11f0-9080-92fbcf53809c.png


图 1:混合键合的常见工艺缺陷。来源:Onto Innovation

可以说,在先进封装检测中,物理平整度、光学清晰度与混合键合验证的平衡,仍是最棘手的长期挑战。夹具设计、信号处理与多模式传感的哪怕微小进步,都可能显著提升良率与可靠性 —— 这也是如今研发重心既关注分辨率提升,更重视测量环境稳定性的原因。


多维度创新:从照明技术到智能算法


随着检测场景日趋复杂,单一照明源已难以满足先进封装需求。传统明场 / 暗场照明在多层堆叠中,常难以区分污染物、结构缺陷与背景粗糙度,易导致检测不一致或误报率飙升 —— 尤其当工艺中存在有机残留物、薄膜空洞与表面反射率差异时。

为此,设备商推出多通道照明策略:融合不同波长、角度与偏振态的光源。例如,红外成像可穿透硅片识别隐藏界面(尽管对金属仍有局限);激光照明则能凸显传统光源下 “隐身” 的残留物 —— 如铜 - 铜键合中残留的有机薄膜,在特定窄带激光下可通过对比度提升被精准捕捉。

Onto 的 Tsai 表示:“传统明场照明从顶部直射,会‘穿透’所有结构;而多角度照明能减少前层噪声,让目标特征更突出。

除波长外,照明角度对减少干扰信号至关重要。倾斜或多角度照明可抑制深层反射、增强特定表面对比度,但需精细校准以避免引入伪影或降低测量一致性 —— 不同照明通道还需与对应检测光学系统、滤波器匹配,才能保证信号质量。

硬件升级虽拓展了可成像范围,却也带来了数据集复杂度激增的问题:多通道检测生成的原始数据量,常为传统明场检测的数倍。这使得嵌入式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成为刚需 —— 唯有如此,才能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提取关键缺陷特征

当然,“增加更多照明模式是否会产生边际效益递减” 仍是行业争议点:额外通道会增加成本、延长校准时间,还可能增加系统间结果不一致的风险。但在混合键合与高密度封装领域,多照明模式已从 “可选配置” 变为 “必选项”,其价值远超过权衡成本。

“这就像算法 —— 有些能解决问题,却因算力需求过高难以规模化应用。”Nordson’s Hoffman类比道,“照明通道也是如此:越多,越需关注数据量与一致性的平衡。


AI 赋能:从 “数据洪流” 到 “决策闭环”


多通道检测的普及带来了新挑战:数据量已远超人工审核极限。即便是灵敏度或照明复杂度的小幅提升,都可能导致待分类的原始图像与特征图数量呈数量级增长。在此背景下,机器学习已从 “锦上添花” 变为 “不可或缺”—— 它是将高分辨率光学信号转化为可执行信息的核心引擎。

早期 AI 在检测中的应用集中于图像分类:通过训练模型识别已知缺陷类型并归类,减少无效检测量,加速缺陷相关性验证。如今,这些模型已进化到能理解缺陷在不同工艺步骤与材料堆叠中的表现规律”。

过去,检测流程需大量手动设置配方、转换 CAD 数据;现在,AI 可自动生成配方,大幅缩短设置时间、降低误差。Charlie Zhu 表示

越来越多的检测系统正告别 “数据采集后传至外部集群分析” 的模式,转而在本地嵌入 AI 模型,实现实时分类与过滤。这种硬件加速方案能通过消除数据传输延迟提升吞吐量,但也引发了 “透明度与可重复性” 的担忧 —— 神经网络的 “黑箱特性” 让部分工程师对其决策逻辑存疑。

在某些精密测量场景,传统算法仍更可靠 —— 它们在原生分辨率下运行,而深度学习模型的‘缩放 - 还原’过程可能损失位置精度。”Charlie Zhu 补充道。

AI 的另一挑战是模型过度拟合特定产品类型或工艺条件的风险:当引入新材料或结构时,训练数据可能无法覆盖生产变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Hoffman 坦言,“即便用海量数据训练,当产品组合变化或出现未知场景时,仍可能失效。

因此,许多企业采用 “混合工作流”:将确定性算法与机器学习过滤器结合。这种分层方案既能保留高置信度测量结果,又能借助 AI 捕捉意外异常或细微缺陷模式。

尽管存在局限,AI 驱动的检测已成为高容量先进封装场景的刚需 —— 仅靠传统规则逻辑,根本无法应对数据分类的速度与规模要求。工程师们普遍认为,随着工艺演进,确定性检测与数据驱动检测的平衡,将始终是动态调整的课题。


从 “孤立检测” 到 “闭环智能”


光学与机器学习的进步拓展了检测边界,但 “识别缺陷” 与 “理解缺陷影响” 之间仍存在鸿沟。尤其在多品种生产中,工艺窗口频繁变动,仅靠检测数据往往难以判断偏差是否影响器件可靠性。因此,企业正大力推进 “检测系统 - 工艺控制 - 设计数据” 的联动,构建更具预测性的良率模型。

将 AI 直接嵌入检测工具,可减少海量数据向外部服务器的传输需求。Tsai 表示,“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吞吐量,又能为工艺控制系统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

传统模式中,检测结果多作为追溯档案或用于事后失效分析;如今,制造商更期待检测数据直接驱动闭环工艺调整 —— 通过对比测量结果与统计过程控制(SPC)模型、设计意图,实时优化沉积速率、蚀刻轮廓或键合参数。在部分先进流程中,检测数据还能动态生成新的工艺配方,实现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机器学习已能实现‘知识迁移’—— 即便客户在不同工艺节点间快速切换,模型也能借鉴早期设计经验。普迪飞的 Jacobs指出,“这有助于减少样本量需求、缩短工艺学习周期。


机器学习无疑能大幅降低生产中的误报率。Tignis 营销副总裁 David Park 补充道,“虽无法完全消除,但能显著减少无效排查时间,加速根因分析。

这种联动在先进封装中尤为关键:“已知良好芯片” 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 “良好” 定义能否随工艺演进更新。当新材料、新互连结构出现时,基于旧工艺的参考库可能失效。因此,许多企业采用 “混合策略”:将确定性 SPC 模型与自适应学习系统结合,以应对工艺的细微波动。

检测数据与设计信息的融合,还优化了采样策略 —— 不再依赖随机抽样或固定间隔检测,而是瞄准仿真预测的高风险区域。这种 “靶向检测” 能在不降低灵敏度的前提下减少开销,但需设计、计量与生产流程深度协同,这也是多数企业尚未实现全自动化反馈的核心原因。

即便在该领域领先的企业,仍面临数据治理与模型透明度的挑战:基于专有工艺数据训练的 AI 模型难以审计,多供应商数据集的整合也存在兼容性与安全风险。因此,模块化系统成为主流选择 —— 让确定性规则与机器学习输出共存,避免对单一技术的过度依赖。


结语:迈向 “动态感知” 的未来


先进封装的持续演进,将推动光学检测面临更复杂的技术与运营挑战。晶圆对晶圆混合键合、背面功率传输、双面处理、异质材料集成等新工艺,正不断突破传统检测架构的极限;而基板更薄、堆叠更多等趋势只会加剧这些压力。

随着线宽缩小和互连密度增加,翘曲、表面变形与反射率不一致预计将变得更难控制。同时,随着 AI 在更多缺陷场景中应用,模型验证与治理框架的清晰度将愈发重要;当检测从 “被动识别” 走向 “主动预测” 时,过度拟合、模型漂移与透明度不足仍将是持续存在的风险。

但挑战背后,是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多通道成像、嵌入式机器学习与设计流程的深度融合,正将检测从 “静态检查点” 重塑为 “动态良率优化工具”。未来十年,光学检测的核心将不再是 “孤立观察最小特征”,而是 “联动多源数据,构建全流程的清晰认知”—— 这正是先进封装时代赋予检测技术的新使命。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8

    文章

    8855

    浏览量

    145979
  • 光学检测
    +关注

    关注

    2

    文章

    71

    浏览量

    20064
  • 半导体器件
    +关注

    关注

    12

    文章

    783

    浏览量

    33177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AI时代下光模块的发展前景

    CPO(共封装光学)的技术跃迁,光模块不仅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更是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输血管道”。本文将深度解析AI时代下光模块产
    的头像 发表于 06-25 16:04 ?278次阅读

    突破!华为先进封装技术揭开神秘面纱

    在半导体行业,芯片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的推进愈发艰难。在此背景下,先进封装技术成为提升芯片性能、实现系统集成的关键路径,成为全球科技企业角逐的新战场。近期,华为的先进
    的头像 发表于 06-19 11:28 ?494次阅读

    英特尔先进封装,新突破

    在半导体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各大厂商角逐的关键领域。英特尔作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近日在电子元件技术大会(ECTC)上披露了多项芯片
    的头像 发表于 06-04 17:29 ?396次阅读

    ITEN与A*STAR IME宣布突破性固态电池的先进封装整合

    电池的集成。这一里程碑为封装内储能解决方案铺平了道路,助力实现更高效、紧凑且可靠的系统级封装(SiP)设计。 革新储能与先进封装 这一突破
    的头像 发表于 05-22 13:08 ?244次阅读

    动态IP技术演进:从网络基石到智能连接时代创新引擎

    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IP地址早已突破"网络身份证"的单一属性,成为支撑数字化变革的核心基础设施。动态IP技术作为网络资源分配的底层逻辑,正经历着从工具性功能向智能化服务的深刻转型。本文将从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16:16 ?233次阅读

    特高压设备检测技术演进——从国产化突破到国际领先

    通过设备寿命预测功能,关键设备更换周期延长30%,年节省维护费用超150万元?。 行业认可:连续三年获评“中国电力工业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方案入选全球特高压最佳实践案例?。 “立即拨打400-016-1896,获取定制化检测解决
    发表于 02-28 10:12

    全球先进封装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在半导体行业的演进历程中,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随着传统晶体管缩放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1-14 10:34 ?1112次阅读
    全球<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

    玻璃基芯片先进封装技术会替代Wafer先进封装技术

    封装方式的演进,2.5D/3D、Chiplet等先进封装技术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传统有机基板在先进
    的头像 发表于 01-09 15:07 ?1641次阅读
    玻璃基芯片<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会替代Wafer<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吗

    先进封装技术-19 HBM与3D封装仿真

    先进封装技术(Semiconductor Advanced Packaging) - 1 混合键合技术(上) 先进
    的头像 发表于 01-08 11:17 ?1746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19 HBM与3D<b class='flag-5'>封装</b>仿真

    先进封装技术-17硅桥技术(下)

    先进封装技术(Semiconductor Advanced Packaging) - 1 混合键合技术(上) 先进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10:59 ?2100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17硅桥<b class='flag-5'>技术</b>(下)

    先进封装成为AI时代的核心技术发展与创新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的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正面临挑战与机遇。计算能力、内存带宽和能源效率需求的持续提升,使得半导体制程不断挑战性能极限。在这个背景下,先进封装技术已经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09:32 ?1548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成为AI<b class='flag-5'>时代</b>的核心<b class='flag-5'>技术</b>发展与<b class='flag-5'>创新</b>

    先进封装的核心概念、技术和发展趋势

    先进封装简介 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半导体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为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09:59 ?1407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的核心概念、<b class='flag-5'>技术</b>和发展趋势

    先进封装的重要设备有哪些

    科技在不断突破创新,半导体技术在快速发展,芯片封装技术也从传统封装发展到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15:29 ?1253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的重要设备有哪些

    先进封装技术的类型简述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封装作为后摩尔时代全球集成电路的重要发展趋势,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受益于AI、服务器、数据中心、汽车电子等下游强劲需求,半导体
    的头像 发表于 10-28 09:10 ?1790次阅读
    <b class='flag-5'>先进</b><b class='flag-5'>封装</b><b class='flag-5'>技术</b>的类型简述

    仁懋电子&amp;amp;深圳先进材料研究院孙院长就芯片封装行业友好交流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仁懋电子始终致力于在芯片封装材料领域深耕细作,不断追求创新突破。今天,仁懋有幸与深圳先进电子材料
    的头像 发表于 10-17 09:42 ?1063次阅读
    仁懋电子&amp;amp;深圳<b class='flag-5'>先进</b>材料研究院孙院长就芯片<b class='flag-5'>封装</b>行业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