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通信机房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其供电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高压、大电流工况下,配电设备易因局部放电引发绝缘劣化,而传统人工巡检模式难以实现实时监测。通信机房局放监测系统通过多维度感知技术与智能分析算法,为设备安全运行构建起主动防御体系。
一、局放监测的技术必要性
局部放电是绝缘介质内部或表面因电场畸变产生的微小放电现象,虽不直接导致击穿,但会逐步破坏材料分子结构。通信机房中的开关柜、母线槽、UPS电源等设备,因结构复杂、电压等级高,其绕组间、引线连接处易形成电场集中区,成为局放高发部位。持续放电产生的臭氧、氮氧化物会腐蚀绝缘材料,最终引发短路或接地故障,导致业务中断。

二、系统核心架构与工作原理
前端感知层
部署特高频(UHF)传感器、高频电流互感器(HFCT)及超声波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产生的局放信号。传感器采用罗戈夫斯基线圈结构与差分输入模式,有效抑制共模干扰,确保在强电磁场环境中信号采集的精准度。
边缘计算层
搭载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实时完成信号调理、特征提取与初步诊断。边缘计算单元植入轻量化AI模型,可过滤90%以上的异常数据,仅将有效事件上传云端。
云端分析平台
数据经加密处理后,通过LoRa或NB-IoT技术上传至云端,实现多机房设备的集中式监测。平台集成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放电特征数据库,支持故障类型的自动识别与分级预警。通过动态基线校正技术,根据设备负载率、环境温湿度等参数自动调整监测阈值,避免季节性温升引发的虚假告警。
三、技术实施的关键要点
传感器部署:需覆盖开关柜、母线槽、UPS电源等关键节点,确保全通道信号覆盖。
抗干扰设计:采用屏蔽层与滤波电路抑制环境噪声,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GB 13729—2002标准)。
数据安全:传输过程采用加密处理,确保符合通信行业标准(如YD/T1821-2018)中关于数据安全的规定。
标准对接:系统输出数据格式符合IEC 60270标准,便于与第三方诊断系统对接。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孪生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发展,局放监测系统正朝向更智能、更协同的方向演进。未来,系统将集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构建配电设备的数字镜像,实现放电位置的可视化定位。同时,基于联邦学习的跨域数据协作模式,可打破数据孤岛,提升区域级电网设备的故障预测精度。
通信机房局放监测系统通过技术融合与管理创新,推动设备运维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为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更可靠的能源保障,助力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新型数据中心生态。
-
监测系统
+关注
关注
8文章
2915浏览量
82701 -
监测
+关注
关注
2文章
4021浏览量
45818 -
通信机房
+关注
关注
0文章
17浏览量
880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通信机房电源防雷接地培训》艾默生73页PPT
【GoKit申请】通信机房环境控制及防盗监控系统
通信机房电源及配套设计
现代防雷技术在变电站通信机房的应用
通信机房温度检测系统设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