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结背接触(BJ BC)电池通过将发射极和金属接触集成于背面,显著提升了载流子收集效率。本研究采用非真空中断法制备SiNx/SiON双层结构,结合Quokka模拟,系统优化了BC电池减反射与钝化性能,在简化工艺的同时整合富硅SiNx的钝化优势与SiON的减反射特性。美能绒面反射仪用实验数据可以证明 SiNx/SiON 叠层在真实绒面结构上的减反射优势,为光学模拟结果提供最关键的现场验证。
SiNx/SiON叠层制备
Millennial Solar
钝化性能测试采用商用n型直拉硅片(Cz-Si)(厚度200 μm,电阻率0.3 – 2 Ω · cm );光学与电学表征使用n型单面抛光硅片(电阻率1 – 10 Ω · cm)。样品经 NaOH / NaOCl 去除切割损伤、RCA1 溶液去除有机杂质后,用稀释 HF 去除表面自然氧化层 SiO?。
SiNx/SiON叠层中底层富硅SiNx层、顶层SiON层以及单层SiNx的(a)折射率与(b)消光系数
通过PECVD非真空中断法连续沉积双层薄膜,避免真空暴露导致的污染,提升工艺稳定性并降低成本。
富硅SiN?层:
气体比例:SiH?Ar = 1.2512.5(1001000 sccm);衬底温度400°C,射频功率300 W(13.56 MHz),腔压1 Torr,目标折射率n≈2.41。
SiON层:
气体比例:SiH?N?O:Ar = 12.66:12.5(100266:1250 sccm);衬底温度300°C,其余参数与SiN?层一致,目标折射率n≈1.52。
SiNx/SiON叠层的光学性能
Millennial Solar
基于Essential Macleod模拟的,(a)反射率与(b)吸收率曲线:对比不同富硅SiNx厚度的SiNx/SiON叠层及单层SiNx在晶体硅(c-Si)上的性能
SiN?(高折射率)与SiON(低折射率)的组合实现了宽光谱减反射。模拟显示,当富硅 SiN?厚度从 10 nm 增至 40 nm 时,300-1100 nm 平均反射率从 20.23% 降至 3.45%,但厚度超过 40 nm 后反射率回升。
实验测得的,(a)透射率与吸收率及(b)反射率曲线:对比不同富硅SiNx厚度的SiNx/SiON叠层及单层SiNx在玻璃和随机绒面晶体硅(c-Si)上的性能
实验验证,30 nm SiN?/70 nm SiON 堆叠层的平均反射率低至 3.95%,显著低于单层 SiN?(6.81%),且在 300-500 nm 短波长范围内反射率降低更明显(3.94% vs 13.39%)。同时,该厚度下堆叠层吸收率达 6.89%,高于单层 SiN?(4.03%),利于光生载流子产生。
SiNx/SiON叠层的钝化性能
Millennial Solar
为优化表面钝化质量,研究在n型直拉单晶硅(Cz n型 c-Si)双面沉积不同厚度的富硅SiNx层(折射率n=2.41)并覆盖70 nm SiON层(n=1.52)。通过有效载流子寿命(τeff)评估钝化性能,所有样品的最大τeff均出现在少数载流子密度Δn≈2.86×10?? cm??处。
载流子有效寿命随过剩载流子浓度(Δn)的变化关系:对比沉积态SiNx、SiON封盖的SiNx(不同厚度)及单层SiNx(n=2.05, 厚度=78 nm)在未扩散n型晶体硅(c-Si)样品上的钝化性能
τeff随富硅SiNx厚度从10 nm增至30 nm持续提升。该现象与SiNx中氢含量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氢通过形成Si-H键终止界面悬挂键,而Si-H键密度随SiNx厚度增加(10→30 nm)同步升高。电学表征进一步验证,30 nm厚SiNx层对应最高固定电荷密度(Qf)和最低界面态密度(Dit)。
表面复合速率(Seff)与饱和电流密度(J0)随SiNx厚度(n=2.41)的变化关系:对比SiNx膜、SiNx/SiON叠层及单层SiNx(n=2.05)在直拉法(Cz)n型晶体硅片上的钝化性能
对比不同厚度SiNx/SiON叠层与单层SiNx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
表面复合速度(Seff)和饱和电流密度(J?)均随SiNx厚度增加(10→30 nm)而降低,并在30 nm时达到最小值;
所有SiNx/SiON叠层的Seff与J?均显著低于单层SiNx(n=2.05, d=78 nm),具体表现为:
叠层样品:Seff=4.9 cm/s, J?=9 fA/cm?
单层样品:Seff=62.6 cm/s, J?=58 fA/cm?
性能提升归因于更厚的富硅SiNx层促进氢原子向c-Si界面扩散,从而增强钝化效果并降低载流子复合。τeff的提升直接导致Seff与J?下降。SiNx(含SiNx/SiON叠层)最大厚度被限定为30 nm。
BJBC电池性能优化
Millennial Solar
Quokka模拟中的BC BJ电池单元结构模型
BC BJ太阳电池的外量子效率(EQE):对比不同富硅SiNx厚度的SiNx/SiON叠层与单层SiNx(n=2.05, 厚度=78 nm)在300-1100 nm波长范围内的性能
通过Quokka模拟外量子效率(EQE)分析表明:
在300–500 nm短波段,SiNx/SiON叠层电池(含10/20/30 nm SiNx)EQE显著提升,这直接关联于富硅SiNx厚度增加导致的光吸收增强;
在500–1000 nm波段,叠层电池呈现高EQE平台,性能排序为30 nm > 20 nm > 10 nm,这归因于:该波段反射率变化较小(绒面反射率:10 nm为3.38%,20 nm为2.82%,30 nm为2.46%);30 nm SiNx叠层钝化效果最优;
正面钝化质量对电荷收集至关重要,因BCBJ电池的载流子主要在近正面产生而于背面收集。
BC BJ电池的归一化性能参数(Voc, Jsc, FF, Eff):对比不同富硅SiNx厚度的SiNx/SiON叠层与单层SiNx涂层的器件表现
电池性能对比证实:
正面采用SiNx/SiON叠层的电池效率均高于单层SiNx(n=2.05, d=78 nm);
30 nm SiNx叠层电池获得最高Jsc和Voc;
性能优势源于叠层的高透射率、低反射率及优异钝化效果,共同提升电池的Jsc、Voc及最终转换效率。
结果表明:富硅SiNx(折射率2.41)与SiON(折射率1.52)的协同作用使叠层在300-1100 nm波段平均反射率降至3.95%,表面复合速度(Seff)低至5 cm/s。相较于单层SiNx,叠层使BC BJ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Jsc提升3.4 mA/cm?,开路电压Voc增加26 mV,最终实现14.59%的效率增益。该工艺为BC电池低成本产业化提供了新路径。
美能绒面反射仪
Millennial Solar
美能绒面反射仪RTIS通过漫反射激发电池片,然后通过8度角采用光谱仪检测。RTIS具有定位的机台和导轨,能够方便而快速地送入样品,实现电池片样品的定位,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
- 光谱测试范围可达:350-1050nm
- 快速、自动任意多点测量
- 每点测试速度约0.1s,检测时间仅为传统反射率的1/10
- 精准测量反射率、膜厚等多项重要参数
美能绒面反射仪通过 8°角漫反射激发+多点矩阵扫描,实现BC电池工业级绒面硅片上SiNx / SiON 叠层反射率的原位统计测量,其快速无损检测特性更推动该成果从实验室向产线转化。
原文参考:Optimizing anti-reflection and surface passivation for n-type back-contact back-junction silicon solar cells using SiNx/SiON stack layers: Insights from quokka simulation
*特别声明:「美能光伏」公众号所发布的原创及转载文章,仅用于学术分享和传递光伏行业相关信息。未经授权,不得抄袭、篡改、引用、转载等侵犯本公众号相关权益的行为。内容仅供参考,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司进行删除。
-
硅片
+关注
关注
13文章
387浏览量
35249 -
电池
+关注
关注
84文章
11132浏览量
137887 -
反射仪
+关注
关注
0文章
9浏览量
312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JCMsuite应用:太阳能电池的抗反射惠更斯超表面模拟
JCMsuite应用:太阳能电池的抗反射惠更斯超表面模拟
高效太阳能电池:HPBC、TBC与HBC,三种不同BC电池结构对比

效率超30%!双面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的IBC光栅设计与性能优化

21.14%效率突破!MoO?基BC电池的接触电阻与漏电协同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