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纵八横”中国高铁网络的骨干规划框架下,我国高铁已覆盖全国80%以上百万人口城市。在山东,一条贯通革命老区的新高铁——潍宿高铁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它的建成将补全山东至江苏高铁网络的“断点”,使京沪高铁运力提升30%以上,对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都具有重大意义。
潍宿高铁,是连接山东省潍坊市和江苏省宿迁市的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399公里,全线共设潍坊北站、沂南站、诸城西站、兰陵站、宿迁东站等12坐车站,建设工期为4.5年。为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要求,积极推动铁路工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项目施工单位主动引入中海达路基智能压实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在压路机上安装硬件设备,实时监测并展示现场压实过程及数据,有效提升压实质量,为后续顺利通车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工程难点
1.过程不可见,质量不可控:
传统压实作业过程中,操作人员难以实时精准掌握压实状态,只能依靠经验“盲压”,压实质量检测也需待该路段施工完成后才能通过常规手段评估,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且高铁施工周期长,若受夜间作业、阴雨、浓雾或极寒等环境因素影响,人工操控机械的精确度会进一步下降,施工质量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2.成本不可测,数据不可溯:
传统压实作业无法实时监控施工质量,漏压区域不能精准锁定,导致施工工期延长、养护成本上升,后期补压也难以保证整体质量,竣工后仍存安全隐患。由于缺乏全过程施工数据记录,漏压区域无法精准追溯,出现同一区域重复补压现象,加剧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
实施方案
中海达ICS300路基智能压实管理系统可针对铁路路基、公路路基、机场场道等场景实时采集压实工艺相关参数,图形化展示压实速度、遍数、厚度和压实度,引导操作手精准完成压实作业,避免欠压、过压及压实不均衡等问题。除此之外,施工单位还引进了智能施工管理平台,既支持导出压实全过程的施工报表,作为质量追踪、竣工结算的依据;也支持数据的上传和下发,方便管理人员远程查看施工现场的进度和质量。
系统价值
1. 引导作业,动态展示碾压过程
机械一边施工,平板一边实时图形化展示碾压施工过程,用不同颜色来区分压实遍数,还能随时查看机械位置、方向、速度、VCV值、压实遍数等。
2厘米级定位,确保施工质量
正式施工前,操作人员会在平板上设定目标“CEV”值,压路机依此完成工作。若出现异常点将立即提醒,不影响正常施工,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干扰导致的数据偏差。此外,智能压路机还会结合中海达压实度数据自动规划,精准补压薄弱区域。
3.成本节约
项目结合中海达路基智能压实管理系统,依托先进的倾角传感器、强固型GNSS天线精准定位,在质量达标基础上提前完工,大幅度节省时间、人力成本,为项目带来长期经济效益。
4.施工效率倍增
中海达路基智能压实管理系统与施工单位智能压路机协同作业,“强强联合”实现无人驾驶,无论时间、气候或季节,都能保障智能压路机24小时自动碾压作业,攻克雨季与夜间放样难题。
5.压实数据可留痕、追溯
智能施工管理平台支持报警配置,实时监控施工过程,若压实数据不达标则立即预警。平台每秒接收压路机回传数据,自动生成工况报告,包含机械参数、碾压类型、速度、坐标及“VCV”值等。该功能显著简化了资料收集流程,提升工作汇报和质量检查效率。
总 结
中海达路基智能压实管理系统依托精准的压实控制和实时数据监测功能,既为铁路项目的质量保驾护航,又为路基施工领域带来了数字化施工新标杆、新样本。它不仅显著提升施工质量与效率,更通过智能化手段大幅度降低人力投入和管理成本。展望未来,机械控制必将成为现代化路基施工的核心技术,以创新科技持续推动交通建设行业的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
高铁
+关注
关注
2文章
124浏览量
17493 -
中海达
+关注
关注
0文章
74浏览量
559
原文标题:从“经验碾压”到“数据驱动”——高铁路基智能压实新范本
文章出处:【微信号:Hi-target,微信公众号:中海达讯】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智能摊铺压实监测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沥青道路施工质量和耐久性
智能摊铺压实监测管理系统不仅提升了施工质量,还显著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
智能摊铺压实监测质量管理系统是路面施工中必不可少质量管理技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