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针对碳化硅衬底 TTV 厚度测量中各向异性带来的干扰问题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干扰产生的机理,提出多种解决策略,旨在提高碳化硅衬底 TTV 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碳化硅半导体制造工艺提供精确的测量技术支持。
引言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凭借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高功率、高频电子器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晶圆总厚度变化(TTV)是衡量碳化硅衬底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精准测量 TTV 对于保障器件性能和良率至关重要。然而,碳化硅晶体具有显著的各向异性,其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在不同晶向存在差异,这种各向异性会对 TTV 厚度测量造成干扰,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评估。因此,研究解决碳化硅衬底 TTV 厚度测量中的各向异性干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向异性干扰产生的原因
碳化硅晶体的各向异性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晶体结构。不同晶面的原子排列方式和键合强度存在差异,使得在进行 TTV 测量时,测量仪器与衬底表面的相互作用因晶向不同而变化。例如,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中,探针与不同晶面的接触力和摩擦力不同,导致测量的表面形貌出现偏差。此外,光学测量方法中,碳化硅衬底对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特性也会随晶向改变,从而影响测量信号的准确性,造成 TTV 测量误差 。
解决各向异性干扰的策略
测量方法优化
选择对各向异性不敏感的测量技术,如基于 X 射线衍射(XRD)的 TTV 测量方法。XRD 通过分析晶体的衍射图谱获取晶格参数,进而计算衬底厚度,其测量结果受表面形貌和晶向影响较小。此外,改进传统测量方法,在使用光学测量设备时,可采用多角度测量方式,从不同方向获取测量数据,通过数据融合降低各向异性带来的干扰 。
样品预处理
对碳化硅衬底进行预处理,改善其表面状态以减少各向异性影响。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使衬底表面更加平整均匀,降低因表面粗糙度差异导致的测量误差。同时,可对衬底进行表面钝化处理,改变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减小测量仪器与衬底表面的相互作用差异 。
数据处理与校正
建立基于碳化硅晶体各向异性特性的数学模型,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利用已知的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质参数,结合测量得到的数据,通过算法补偿各向异性带来的偏差。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不同晶向、不同条件下的测量数据进行训练,构建高精度的数据校正模型,实现对测量结果的智能修正 。
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验证上述解决策略的有效性。选取不同晶向的碳化硅衬底样品,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测量方法,实验组采用优化后的测量方法、经过预处理的样品,并结合数据处理校正策略。使用高精度测量设备对两组样品的 TTV 进行测量,对比测量结果。初步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组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较对照组缩小约 30%,有效降低了各向异性干扰对 TTV 厚度测量的影响。
高通量晶圆测厚系统运用第三代扫频OCT技术,精准攻克晶圆/晶片厚度TTV重复精度不稳定难题,重复精度达3nm以下。针对行业厚度测量结果不一致的痛点,经不同时段测量验证,保障再现精度可靠。?

我们的数据和WAFERSIGHT2的数据测量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真值的再现性: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该系统基于第三代可调谐扫频激光技术,相较传统双探头对射扫描,可一次完成所有平面度及厚度参数测量。其创新扫描原理极大提升材料兼容性,从轻掺到重掺P型硅,到碳化硅、蓝宝石、玻璃等多种晶圆材料均适用:?
对重掺型硅,可精准探测强吸收晶圆前后表面;?
点扫描第三代扫频激光技术,有效抵御光谱串扰,胜任粗糙晶圆表面测量;?
通过偏振效应补偿,增强低反射碳化硅、铌酸锂晶圆测量信噪比;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支持绝缘体上硅和MEMS多层结构测量,覆盖μm级到数百μm级厚度范围,还可测量薄至4μm、精度达1nm的薄膜。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此外,可调谐扫频激光具备出色的“温漂”处理能力,在极端环境中抗干扰性强,显著提升重复测量稳定性。

(以上为新启航实测样品数据结果)
系统采用第三代高速扫频可调谐激光器,摆脱传统SLD光源对“主动式减震平台”的依赖,凭借卓越抗干扰性实现小型化设计,还能与EFEM系统集成,满足产线自动化测量需求。运动控制灵活,适配2-12英寸方片和圆片测量。

-
晶圆
+关注
关注
53文章
5212浏览量
130285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文章
3098浏览量
50753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各向异性衬底上的高温超导( HTS)微带天线
测量探头的 “温漂” 问题,对于碳化硅衬底厚度测量的实际影响

【新启航】国产 VS 进口碳化硅衬底 TTV 厚度测量仪的性价比分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