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同济大学:研究离子凝胶微针贴片,实现超宽压力传感、超灵敏、多信号监测

传感器专家网 ? 来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作者: 高分子科学前 ? 2025-07-23 18:16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全球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亟需高效诊断工具。当前可穿戴设备虽能监测汗液、唾液等体液,但对呼出气冷凝液(EBC)的连续采样与分析仍面临挑战——日常活动中难以稳定获取EBC样本。尤其对于呼吸性碱中毒患者(常伴随头晕、昏厥),临床依赖有创的动脉血气分析(ABC)评估血液酸碱失衡,但频繁采血不具操作性。呼吸节律紊乱作为早期病理信号,其产生的微弱气压(常低于0.3 Pa)也超出传统压阻传感器的检测极限。

同济大学任杰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离子凝胶微针(IMN-1/2)的可穿戴口罩,通过金字塔形微阵列结构实现超低压传感(0.3 Pa)与超高灵敏度(2980.23 kPa??)。该设备整合印刷电路板(PCB)和蓝牙模块,可无线传输呼吸压力、频率及模式数据,同时利用pH响应型荧光交联剂监测EBC酸碱度变化。微针的双亲特性(亲水性单体DMAA与疏水性离子液体[t-Bu?]TFSI平衡)在限制溶胀的同时实现可控吸水,确保长期导电稳定性。更突破性的是,其强粘附性可密封口罩阀门,通过物理阻隔提升CO?复吸入,直接调节患者动脉血pH值,实现诊疗一体化。

创新设计与核心性能

微针通过定制PDMS模具光聚合制备,透明淡黄色金字塔结构(针高830 μm)具备梯度孔隙(2.8-7.9 nm)。有限元模拟(图2f)显示,0.5 Pa压力下IMN-1/2形变率达13.6%,而传统离子凝胶(IG-1/2)几乎无响应。这种形变放大效应源于微针尖端的极小接触面积,显著缩短离子迁移路径。双亲设计使微针接触角10分钟内从102.7°降至41.9°(图2h),吸水率稳定在1.6%(图2i),避免溶胀导致的离子液体泄漏。

wKgZPGiAt2OAaxemAAFXvkg-grA564.jpg

图1 梯度离子凝胶微针(IMN)口罩诊疗呼吸性碱中毒示意图。 a) 血液与EBC间生物标志物交换过程; b) 口罩组装剖面图及蓝牙实时呼吸压力监测系统; c) 相同压力下IMN与离子凝胶(IG)形变对比; d) PCB电路控制系统正反面视图; e) 不同pH PBS缓冲液处理后的IMN荧光响应; f) IMN-1/2的荧光图像。

wKgZPGiAt2OAWCW_AAG6Zuh19v0274.jpg

图2 IMN基础表征。 a) 紫外光聚合制备流程; b) IMN-1/2实物图; c) 微针尖端SEM(插图为光学显微镜图像); d) 微针横截面SEM; e) N1s与C1s元素的XPS分析; f) 有限元形变模拟; g) 微针吸水示意图; h) IG-1/2与IMN-1/2接触角变化(20分钟); i) 浸水48小时后质量变化率。

传感性能测试揭示IMN-1/2在0.3 Pa压力下电阻变化率(ΔR/R?)达10.9%,远超IG-1/2(近乎零响应)。其灵敏度在低压区(<10 Pa)达2980.23 kPa??,比均质凝胶提升103%(图3b)。机制在于相同压力下(100 Pa),微针内部孔隙压缩形变(61.98%)是传统凝胶(1.32%)的47倍(图3c)。经10,000次压缩循环,电阻稳定性保持≈85%,响应/恢复时间仅40/70毫秒(图3d-e)。15×15柔性传感器阵列甚至可检测羽毛触压(图3g)。

wKgZPGiAt2OAeT08AAEB-kx7fso080.jpg

图3 IMN-1/2压力传感性能。 a) IMN-1/2与IG-1/2在0.3-150 Pa压力下的电阻响应; b) 灵敏度对比; c) 100 Pa压力下孔隙形变有限元模拟及离子迁移路径; d) 耐久性测试(插图为循环前后SEM); e) 响应/恢复时间; f) 柔性传感器阵列组装示意图; g) 阵列对不同物体的压力感知。

生物安全与临床验证

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兔皮内注射微针提取物72小时后无红肿或炎症细胞(图4b);大鼠吸入雾化提取物14天,呼吸道组织未见纤维化(图4g)。加速老化及实时30天测试表明,其传感稳定性与吸水率未衰减。

wKgZPGiAt2OAEomfAAEM9JwYjD0446.jpg

图4 生物相容性测试。 a) 皮内刺激实验设计; b) 兔背部注射点组织学分析(H&E染色); c) 呼吸道毒性实验设计; d) 大鼠运动轨迹热力图; e) 活动区域统计; f) 大鼠健康状态观察; g) 呼吸道组织H&E染色。

将微针离子凝胶贴片和PCB(30×35 mm?)与蓝牙模块集成在口罩上,实时显示呼吸模式(图5e-f)。对比同类离子凝胶传感器(图5g),其检测下限(0.3 Pa)与灵敏度均为当前最优。关键创新在于同步实现生理信号监测与治疗:当EBC渗透微针时,弱碱性环境使荧光交联剂[VIm-3]TFSI的咪唑环去质子化,抑制苯环至咪唑环的电子转移,荧光强度随pH上升而降低(图6e-f),据此反演血液酸碱状态。密封测试(图6g)显示微针阻隔人工烟雾效率超95%。

wKgZPGiAt2OAWnhuAAEyjHmoAmQ838.jpg

图5 智能口罩无线监测系统。 a) PCB正面核心组件; b) PCB背面核心组件; c) 功能模块框图; d) 佩戴效果; e) 鼻呼吸实时监测; f) 口呼吸实时监测; g) 与已报道离子凝胶的性能对比; h) 先进可穿戴设备功能对比。

wKgZPGiAt2OALdYuAAEzVfVpdIg792.jpg

图6 呼吸性碱中毒诊疗机制。 a) 荧光交联剂[VIm-3]TFSI的时间分辨荧光衰减; b) HOMO/LUMO轨道能级图; c) 空穴-电子分布; d) IMN荧光光谱; e) 不同pH PBS雾化处理后IMN-1/2荧光曲线; f) 荧光强度与pH的函数关系; g) 人工烟雾验证口罩密封性; h) 志愿者EBC收集8小时后荧光强度与pH变化。

志愿者试验

6名志愿者佩戴8小时后,动脉血平均PCO?从37.17 mmHg升至41.17 mmHg(↑10.76%),pH从7.448降至7.412,同时EBC荧光强度变化推算的pH值与动脉血结果一致(图6h)。血氧参数(PO?、SpO?)保持安全范围,证实治疗安全性。

wKgZPGiAt2OAP2MTAABnGDjkHEE436.jpg

应用前景

该研究首创了"监测-诊断-治疗"闭环系统:微针金字塔结构攻克了微弱呼吸压检测难题,双亲凝胶设计实现EBC长期稳定分析,而物理阻隔疗法为呼吸性碱中毒提供了无创干预新策略。未来有望拓展至慢阻肺等呼吸疾病管理,推动微针贴片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压力传感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7

    浏览量

    17799
  • 信号监测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2

    浏览量

    8506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可变形水凝胶球负载金纳米颗粒,构建高灵敏压力传感

    的等离子传感器,通过将金纳米颗粒高密度封装于可压变形的海藻酸盐水凝胶球中,实现了从溶液到生
    的头像 发表于 06-23 18:21 ?2430次阅读
    中南<b class='flag-5'>大学</b>生命科学学院:可变形水<b class='flag-5'>凝胶</b><b class='flag-5'>微</b>球负载金纳米颗粒,构建高<b class='flag-5'>灵敏</b>度<b class='flag-5'>压力传感</b>器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面向呼吸监测灵敏共价有机框架薄膜电阻式湿度传感器纳快报

    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开发一种具有灵敏、实时定量分析和宽检测范围的湿度传感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为了获得最佳的传感灵敏度,如何设计湿度敏感材
    的头像 发表于 06-16 17:22 ?2541次阅读
    上海交通<b class='flag-5'>大学</b>:<b class='flag-5'>研究</b>面向呼吸<b class='flag-5'>监测</b>的<b class='flag-5'>超</b><b class='flag-5'>灵敏</b>共价有机框架薄膜电阻式湿度<b class='flag-5'>传感</b>器纳<b class='flag-5'>微</b>快报

    郑州大学研究柔性压力传感器中的形态工程及其人工智能应用

    ? 郑州大学刘水任副教授团队对传感材料的形态工程和器件的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了综述。综合回顾了传感材料中形态/结构设计的最新进展,包括可变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6-07 17:50 ?329次阅读
    郑州<b class='flag-5'>大学</b>:<b class='flag-5'>研究</b>柔性<b class='flag-5'>压力传感</b>器中的<b class='flag-5'>微</b>形态工程及其人工智能应用

    东软与同济大学共建未来车载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4月26日,由 东软集团和同济大学共同建立的未来车载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正式落成 。在同济大学充满科技与人文的校园里,双方以“聚势领航 AI启智途”为主题举办揭牌仪式,标志着这一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
    的头像 发表于 04-27 14:00 ?830次阅读

    南方科技大学: 研究基于聚电解质的无线和无漂移离电型传感器,用于正畸传感

    的量程小,信号变化范围小。团队通过在电容器中引入离子材料提高信号范围,但发现离子凝胶材料固有的离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4-17 16:47 ?420次阅读
    南方科技<b class='flag-5'>大学</b>: <b class='flag-5'>研究</b>基于聚电解质的无线和无漂移离电型<b class='flag-5'>传感</b>器,用于正畸<b class='flag-5'>传感</b>

    研究用于人体足底压力和步态分析的高灵敏压力传感

    01 研究背景 足底压力和步态是测量人体日常生理信息的关键参数,是下肢骨骼和肌肉结构、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协调运动的最终结果。 然而,由于现有足底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的限制,难
    的头像 发表于 04-17 16:14 ?372次阅读
    <b class='flag-5'>研究</b>用于人体足底<b class='flag-5'>压力</b>和步态分析的高<b class='flag-5'>灵敏</b>度<b class='flag-5'>压力传感</b>器

    格陆博科技受邀同济大学分享底盘域技术创新

    近日,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主办的"同车行"大讲堂第119期在嘉定校区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成功举办。格陆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兆勇博士作为同济大学校友,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以《从EMB及底盘域技术创新到汽车产业变革》为主题,为汽车领域师生及行业人士带来前沿技术洞见。
    的头像 发表于 04-01 09:10 ?552次阅读

    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连续谱束缚态局域声能增强与传感方向取得进展

    近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勇教授团队、祝捷教授团队与香港城市大学电气工程系蔡定平教授团队合作,在连续谱束缚态局域声能增强与传感技术方向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elf-Po
    的头像 发表于 03-05 17:21 ?549次阅读
    <b class='flag-5'>同济大学</b>、香港城市<b class='flag-5'>大学</b>:在连续谱束缚态局域声能增强与<b class='flag-5'>传感</b>方向取得进展

    研究用于独立检测压力和温度的3D主动矩阵模态传感器阵列

    压力刺激之间的干扰。 创新点 浦项科技大学Sungjune Jung,Sanghoon Baek和蔚山科学技术研究所Hyunhyub Ko开发了基于有源矩阵的三维集成的模态
    的头像 发表于 01-23 18:02 ?846次阅读
    <b class='flag-5'>研究</b>用于独立检测<b class='flag-5'>压力</b>和温度的3D主动矩阵<b class='flag-5'>多</b>模态<b class='flag-5'>传感</b>器阵列

    同济大学EMBA/MBA代表团莅临晶科能源交流学习

    近日,同济大学EMBA&MBA代表团莅临晶科能源,这些来自各行业的企业高管和精英人才,与晶科能源的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光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11:45 ?605次阅读

    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电纺聚氨酯基压阻传感器—构筑互锁和梯度褶皱,实现灵敏和宽阈监测

    Sensitivity Flexible Pressure Sensor”?的研究成果,报道了 一种基于互锁与高度梯度褶皱微结构的电纺聚氨酯纤维压 阻传感器 (图1)。传感器具有高的灵敏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1:27 ?1165次阅读
    陕西科技<b class='flag-5'>大学</b>:<b class='flag-5'>研究</b>电纺聚氨酯基压阻<b class='flag-5'>传感</b>器—构筑互锁和梯度褶皱,<b class='flag-5'>实现</b><b class='flag-5'>灵敏</b>和宽阈<b class='flag-5'>监测</b>

    紫光同芯THA6系列芯片助力同济大学课程建设

    为适应同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网联车辆领域复合型创新性领军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领域培养方案要求,跨学院、校企协同地开展《嵌入式系统》项目制课程建设,近日,由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的头像 发表于 11-27 11:33 ?737次阅读

    同济大学研究基于双极性驻极体的全生物可降解、高灵敏压力传感器及体内/外生物力学信号监测应用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0 2 研究概述 基于功能化导电聚合物的设计,研究团队设计了功能化聚苯胺基时序黏附水凝胶贴片。它可以实现心脏的同步机械生
    的头像 发表于 11-26 17:28 ?1654次阅读
    <b class='flag-5'>同济大学</b>:<b class='flag-5'>研究</b>基于双极性驻极体的全生物可降解、高<b class='flag-5'>灵敏</b>度<b class='flag-5'>压力传感</b>器及体内/外生物力学<b class='flag-5'>信号</b><b class='flag-5'>监测</b>应用

    同星智能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设立基金教席

    NEWS2024年10月17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第26次会议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德学院咨询委员会理事长吴启迪教授,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院
    的头像 发表于 10-19 08:06 ?477次阅读
    同星智能在<b class='flag-5'>同济大学</b>中德学院设立基金教席

    Altium助力同济大学电车队DRe24新车发布

    近日,我们受邀来到了同济大学的嘉定校区,参与DIAN Racing“电掣星雷”2024赛季新车发布会,共同见证今年的DRe24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亮相。
    的头像 发表于 10-18 10:39 ?104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