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语言、图像和语音的智能能力不断突破,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逐渐显现:人工智能真的理解我们所处的空间世界吗?从智能城市到商业选址,从应急调度到人机交互,AI正走向“下沉”到物理世界的关键转折点。为此,陶闯博士提出“时空人工智能”(Spatio-Temporal AI)概念,试图系统性地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AI看得懂空间、学得会语义、做得了决策?
空间的“机器认知”时代正在到来
长期以来,地图系统主要承担“辅助人类看懂世界”的功能。我们依赖地图定位方向、管理城市、展示数据。然而,这种服务于人类视觉认知的范式,在如今多源异构、动态复杂的数据环境中,正遭遇技术瓶颈。 AI不再仅仅是一个算法工具,它需要真正“走进”空间,理解人类活动的场景和逻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数字地图”,而是一套能让机器“感知—认知—决策—交互”的空间认知体系。这正是时空人工智能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提出“时空人工智能”
陶闯博士提出“时空人工智能”(ST-AI),本质上是回应当代城市治理与空间智能化发展的深层需求。ST-AI不是单一算法,而是一整套围绕空间构建AI认知力的系统方法。它将“时空”作为AI理解世界的基本索引,融合多源数据、图谱知识、神经模型,重塑空间信息的表达方式与决策逻辑。 如果说语言大模型通过“Token化”理解语义,那么时空大模型则是通过“格网化”理解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物理世界不再是背景板,而是动态、可计算的智能实体。
三重空间认知范式
为使ST-AI从理念变为方法,陶闯博士提出了三种递进式的空间认知范式: 空间孪生体(Spatial Twin):重在“看得见”:通过三维建模、倾斜摄影、遥感等手段,重建物理世界的几何结构,实现可视化、数字化表达。 空间智能体(Spatial Agent):重在“看得懂”:以格网为单位,将城市划分为机器可读的结构;通过知识图谱与语义标签,建立AI可计算的空间认知模型。 数字融合体(Phygital Space):重在“共生互动”:通过AR、XR、空间感知设备等,实现虚实联动的人机交互,最终实现数实共生的空间智能生态。
ST-AI的目标:构建“会思考的空间”
时空人工智能不是概念堆砌,它的愿景在于推动物理空间成为真正的智能参与者。未来的商圈不只是建筑集合体,而是懂人流、会预测、能回应的空间;城市管理也不再依赖静态指标,而是基于实时AI感知和推理的动态治理。 提出ST-AI,是陶闯博士多年在空间数据、AI系统、城市应用等多领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凝练,也是对AI走向物理世界深处的一次技术答复。
维智科技
全球原创“时空AI”技术体系,赋能政府、金融和实体经济产业实现“Data + AI + XR”驱动的数智化转型。
-
AI
+关注
关注
88文章
35758浏览量
282453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10文章
49221浏览量
251538 -
维智科技
+关注
关注
0文章
35浏览量
1337
原文标题:让AI理解空间:陶闯博士为何提出“时空人工智能”?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3f7c7c3e4ee1,微信公众号:WAYZ维智】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