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回映电子
默认模式网络(DMN)异常
抑郁症(MDD)患者的核心病理特征与默认模式网络(DMN)功能紊乱密切相关。DMN由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后扣带回皮质(PCC)、楔前叶、双侧顶叶皮质及海马旁回等区域组成,主要负责自我参照加工、情绪调节及情景记忆整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显示,MDD患者DMN内部及与其他脑网络(如突显网络、认知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FC)显著增强,导致过度自我关注和负性思维。
具体而言,DMN与右侧前岛叶、海马旁回的功能连接增强与抑郁严重程度正相关,而DMN与楔前叶、眶前额叶皮质的连接降低则可能反映情绪调节能力受损。此外,DMN与额顶网络(FPN)、扣带-岛盖网络(CON)的异常连接进一步加剧了认知控制功能的失调。
边缘系统与神经递质失衡
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杏仁核、前扣带回)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是抑郁症的另一重要特征。慢性压力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可导致海马体积缩小、杏仁核过度激活,进而引发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失衡。此外,单胺类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耗竭与抑郁症状(如快感缺失、认知迟缓)直接相关。
研究发现,MDD患者的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迷走神经传入信号减弱,导致中枢胆碱能系统失调,进一步加重情绪调节障碍。
HUIYING
taVNS改善抑郁的神经机制
迷走神经通路的中枢调控
迷走神经刺激(VNS)的作用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通过刺激耳甲艇区域的迷走神经分支,激活其传入纤维,向孤束核(NTS)传递信号。NTS与蓝斑核、杏仁核、下丘脑及前额叶皮质形成广泛连接,最终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
调节单胺类递质释放:taVNS可增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在中枢的浓度,改善突触传递效率。
抑制DMN过度活动:taVNS降低DMN与右侧前岛叶、海马旁回的连接,减少自我参照及反刍思维。
增强认知控制网络(CCN)功能:taVNS提高DMN与楔前叶、眶前额叶皮质的连接,促进情绪调节与认知灵活性。
异常脑区功能连接(FC)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脑拓扑结构重组
基于图论的分析显示,taVNS可显著改善MDD患者的脑网络拓扑属性:
全局效率提升:治疗后特征路径长度(Lp)缩短,信息传递速度加快。
taVNS治疗前后整体属性差异;Lp 为特征路径长度
节点中心性变化:左侧角回(Angular Gyrus)的度中心性(DC)及节点效率(NE)增加,反映DMN核心节点的功能恢复(文献2,图4)。
MDD患者taVNS治疗前后节点属性的差异
网络间连接减弱:DMN-FPN、DMN-CON的异常连接减少,缓解认知控制与情绪加工的冲突。
MDD患者taVNS治疗前后网络连接性的差异(蓝色表示连接减弱)
HUIYING
临床研究验证
长期治疗疗效
研究设计:纳入49例轻中度MDD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27例)与假刺激组(22例),进行4周治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结果:
抑郁症状改善:taVNS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显著降低(28.5→15.0),假刺激组改善有限(28.6→23.0)。
脑网络变化:taVNS组DMN与前岛叶连接降低,与楔前叶连接增强,且FC变化与HAMD评分改善相关。
治疗前后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的脑区
治疗前后默认模式网络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的脑区
即时调节效应
研究设计:对58例MDD患者进行单次30分钟taVNS,比较刺激前后静息态fMRI变化。
研究结果:
ALFF降低:右侧楔前叶低频振幅(ALFF)即时下降,提示DMN过度活动被抑制(文献3,图4)。
治疗后与治疗前右侧楔前叶低频振幅(ALFF)的变化
功能连接减弱:右侧楔前叶与左后扣带回、左角回连接减少,可能缓解自我参照与情绪固着。
治疗后与治疗前功能连接(FC)的差异
HUIYING
具体治疗参数
刺激部位
taVNS电极放置于耳甲艇区域(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区)。
taVNS的电极位置
刺激参数
频率:
20 Hz:主流参数,可显著增强DMN-OPFC连接。
1-25 Hz:低频(1 Hz)用于急性情绪调节,高频(25 Hz)用于抗炎
强度:4–6 mA。
单次时长:30分钟,每日2次。
疗程:4周,部分研究显示单次刺激30分钟即可产生即时效应。
治疗安全性
所有研究均报告taVNS耐受性良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taVNS通过调节DMN过度活动、增强认知控制网络功能及重组脑拓扑结构,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其非侵入性、低成本的特性为MDD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刺激参数,并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
HUIYING
回映产品
本产品采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技术,采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电刺激耳甲腔及耳甲艇的迷走神经分支,精准调控耳部迷走神经分支(耳甲腔CO10、耳甲艇CO15等穴位);具有多种刺激模式、信号调节范围大,直接作用于神经生理机制,可适用于睡眠障碍、焦虑症状、乏力、食欲减退、偏头痛、以及癫痫等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
回映自研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耳甲电极
基本参数
刺激强度:0 - 30mA;
刺激频率:1 - 200Hz;
刺激脉宽:100 - 1000us;
刺激维持ON状态:1 - 500s;
刺激间歇OFF状态:1 - 500s;
淡入淡出时间:0 - 10s.
-
医疗电子
+关注
关注
30文章
1387浏览量
91365 -
电刺激装置
+关注
关注
0文章
25浏览量
568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迷走神经电刺激适应症之taVNS缓解认知障碍

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VNS系列之tc-VNS缓解头痛

闭环经皮耳廓迷走神经刺激(taVNS)与 EEG、HRV 的技术融合

taVNS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适应症之缓解偏头痛

taVNS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适应症之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迷走神经电刺激适应症之taVNS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taVNS经耳迷走神经电刺激适应症之改善慢性/原发性失眠?

经颅电刺激适应症之tDCS治疗注意力缺陷ADHD

经颅电刺激系列之迷走神经刺激(VN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