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复旦大学郝洁/邹欣团队Cell子刊发表单细胞分析新技术用于肿瘤精准免疫治疗

上海生物芯片 ? 来源:上海生物芯片 ? 2023-12-29 16:54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2023年11月,复旦大学邹欣/郝洁团队在Cell Reports Methods 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scCURE identifies cell types responding to immunotherapy and enables outcome prediction”的论文,从免疫治疗相关细胞动态异质性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新思路。同期,团队在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以长文形式发表“Integrative multi-omics analysis unveils stemness-associated molecular subtypes in prostate cancer and pan-cancer: pro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使用单细胞和bulk数据整合方式构建基于干性特征的肿瘤分子分型模型,用于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8e1db5c8-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一.

scCURE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显著推进了我们对不同类型细胞如何响应免疫治疗的理解。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免疫治疗的机制基础和预测模型仍存在不一致性。例如,一些研究报告了不同的细胞亚型与这两个方面分别相关,但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些不一致性可能源自未经表征的细胞间异质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scCURE,利用模式识别建模来区分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细胞。我们假设这些可能的细胞异质性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 变化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动态特征反映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方式。2) 未变化的细胞。来自治疗前后样本的这类细胞具有类似的细胞和分子功能,差异主要由无关因素引起,例如批次效应和随机噪声。未变化细胞的基线特征可能提供治疗结果的预测信息。为了捕捉这种异质性,关键在于区分免疫治疗诱导的细胞状态转变和其它无关变化。为了实现这一点,scCURE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 分类模型构建。使用期望最大化(EM)方法对治疗前后条件下的细胞分别进行训练,使用预定义的K个高斯模型进行训练。根据最大似然准则,将每个细胞分配给特定的高斯模型。假设数据集由K个亚型/功能类别的细胞组成,在每个亚型/功能类别内,细胞是同质的。因此,每个亚型/功能类别可以建模为一个高斯分布。具有不同参数的多个高斯分布的组合可以用来近似真实世界的单细胞数据。假设高斯模型的数量足够多,可以充分描述细胞异质性,一个高斯模型代表变化或未变化的细胞。2) 变化和未变化细胞的区分。为了区分代表变化和未变化细胞的高斯模型,我们穷尽了治疗前后两个条件之间所有可能的高斯模型对,并计算它们之间的KL散度。如果来自两个条件的一对高斯模型在KL散度方面彼此最接近,那么分配给这两个高斯模型的细胞不应该包含系统性变化,这些细胞被注释为未变化;否则,它们被注释为变化。根据未变化细胞的特征,我们构建了一种免疫治疗预测得分。此外,从变化细胞中解释出的免疫治疗反应/抵抗机制可以与预测模型很好地结合。scCURE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8e32517c-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1. scCURE流程图。

1、模拟数据显示了scCURE的高可靠性

我们比较了已有方法MNN 和CCA,并通过多种度量如PPV、F1 score和AUC等评估不同方法的可靠性。

8e5613dc-a626-11ee-8b88-92fbcf53809c.jpg

图2. 模拟数据结果显示scCURE在可靠性上明显优于已有CCA和MNN方法。这是构建精准免疫治疗研究模型的保证。

2、基于未变化CD8+ T细胞构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预测模型

通过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响应)的样本和治疗前-治疗后(不响应)的样本,scCURE在治疗前的样本中判定出了R-like和NR-like细胞,分别代表响应特征和不响应特征。细胞亚型判定显示R-like主要是na?ve型特征,NR-like主要是终末耗竭型特征,这与已有知识相吻合。基于R-like和NR-like细胞比例,在小样本中我们显示了该细胞比例特征具有很好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能力(图3E)。

8e71fd68-a626-11ee-8b88-92fbcf53809c.jpg

图3. scCURE判定的不变的CD8+ T细胞在基线状态的特征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3、基于变化的CD8+ T细胞进行研究免疫治疗研究

基于在响应病人中变化的CD8+ T细胞在治疗前后变化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免疫治疗促使na?ve型的和终末耗竭型的T细胞向初始耗竭型亚型转变(图4)。我们在非响应患者样本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特征。

8e84f364-a626-11ee-8b88-92fbcf53809c.jpg

图4. 免疫治疗促使CD8+ T细胞的激活。

4、基于scCURE的免疫治疗中巨噬细胞研究

与CD8+ T细胞不同的是,我们观察到在响应患者中巨噬细胞会被免疫治疗激活。相反,在非响应患者中,巨噬细胞的抗肿瘤特征会在治疗后失活。这显示了疗效预测模型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重要性。同时,细胞间通讯显示在响应患者中,CD8+ T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图5G),而该现象没有在非响应患者中发现。

8e91f08c-a626-11ee-8b88-92fbcf53809c.jpg

图5.免疫治疗响应患者中的巨噬细胞动态特征。

二.

基于单细胞和bulk数据的前列腺癌干性分型研究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第五大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原因,晚期的治疗选择有限。PCA的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TME)导致其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降低。尽管分子亚型分类有望为PCA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线索,但目前仍然缺乏临床实践中可靠和有效的分子分类方法。因此,我们旨在提出一种基于干性特性的新型分类方法,以指导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PCA个体化临床治疗。

我们首先进行了PCA的综合多组学分析,以评估干细胞水平的异质性。采用无监督的层次聚类方法,基于干性特征基因对PCA进行分类。为了使患者分类更具临床应用性,我们使用四个PCA数据集和76种机器学习算法共同开发了一个干性亚型预测模型。

图6显示了干性特征与临床特征的广泛关联性。基于单细胞数据和bulk数据,我们构建了一个干性分型模型,将PCA患者分成3个亚型(图7b)。

8eac7038-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6.干性特征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广泛关联性。

8ecc1ec4-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7.干性特征分型模型构建。

图8显示了不同的干性分型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征和表观遗传特征。

8ee72b42-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8.不同干性分型患者的多组学特征。

图9显示了我们提出的干性分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患者对ICB免疫治疗的响应。

8f081334-a626-11ee-8b88-92fbcf53809c.png

图9.不同干性分型患者对ICB免疫治疗具有不同的响应特性。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郝洁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邹欣副研究员。论文的主要参与人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郑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宇峻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0045,3180025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 (SSMU-ZLCX20180502)的支持。

SBC中心实验室

SBC中心实验室聚焦单细胞、空间多组学前沿技术,围绕基因组、表观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和微生物组等多维组学研究,以国际一流水平的技术平台,二十余年专业经验的技术团队,打造创新产品服务体系,高效助力科学发现产品研发。中心始终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创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长期举办学术论坛、专题研讨会、前沿技术培训,为数十家跨国制药企业和上千家国内科研机构、院校、医院提供系统全面一站式的科研与转化解决方案,日益发挥面向生物医药全行业功能效益和策源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模型
    +关注

    关注

    1

    文章

    3547

    浏览量

    50736
  • 数据集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225

    浏览量

    25633

原文标题:复旦大学郝洁/邹欣团队Cell子刊发表单细胞分析新技术用于肿瘤精准免疫治疗

文章出处:【微信号:SBCNECB,微信公众号:上海生物芯片】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全球首款二维RISC-V MPU!命名“无极”,来自复旦团队

    ?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鹏) 近日,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 32 位 RISC-V 架构微处理器 ——“无极(WUJI
    的头像 发表于 04-06 05:19 ?2712次阅读
    全球首款二维RISC-V MPU!命名“无极”,来自<b class='flag-5'>复旦</b><b class='flag-5'>团队</b>

    琻捷电子出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5沪港新经济论坛

    近日,琻捷电子创始人、CEO李梦雄博士出席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5沪港新经济论坛。
    的头像 发表于 08-11 17:05 ?348次阅读

    中科曙光超智融合技术重塑生物医药研发新范式

    当前,海量生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近日,依托曙光超智融合技术建设的华东某全国产计算中心,与单细胞测序领域代表性企业墨卓生物达成战略合作。以强大算力为单细胞
    的头像 发表于 08-11 11:12 ?560次阅读

    复旦大学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值公司成立27周年之际,复旦微电子集团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自主之芯 协同之道”主题论坛。现场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行业组织及产业一线的众多嘉宾,共同探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命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7-18 15:21 ?563次阅读

    暨南大学:铁电极化调控的自供电、高灵敏PEC型肿瘤标志物传感技术

    检测,对 早期筛查、疗效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 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光电化学(PEC)生物传感技术凭借高信噪比(低背景干扰)与单光子级检测灵敏度的优势,成为新兴肿瘤标志物分析平台。其通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17:27 ?2611次阅读
    暨南<b class='flag-5'>大学</b>:铁电极化调控的自供电、高灵敏PEC型<b class='flag-5'>肿瘤</b>标志物传感<b class='flag-5'>技术</b>

    安泰射频功率放大器在聚焦超声肿瘤消融中的应用

    ,达到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而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明显损伤,具有无创、精准、可重复性高等诸多优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肝脏
    的头像 发表于 06-28 14:37 ?198次阅读
    安泰射频功率放大器在聚焦超声<b class='flag-5'>肿瘤</b>消融中的应用

    太赫兹细胞能量仪主控芯片方案单片机开发控制板布局规划

    毫米以上,可引起人体内蛋白质、细胞及水分子共振,深度是一般远红外线治疗仪的50—100倍。当人体受到太赫兹照射时,由于其频率与人体中的细胞分子、原子团状的水分子的运动频率相一致,引起共振效应,其能量
    发表于 03-25 15:37

    维智科技将参加复旦大学第四届数字经济生态论坛

    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新俱乐部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创业创新数字经济生态论坛将于3月1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盛大启幕。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0:40 ?534次阅读

    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合作研发新突破,多项成果亮相JSSC

    近日,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的徐佳伟、洪志良教授团队合作,围绕智能传感芯片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成功开发了应用于TMR磁传感器、心率血氧采集的高精度模拟前端芯片。相关合作研发成果已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15:30 ?641次阅读
    纳芯微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合作研发新突破,多项成果亮相JSSC

    芯海科技携手复旦微电子学院研发成果亮相国际权威期刊IEEE JSSC

    近日,芯海科技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的徐佳伟、洪志良教授团队,携手研发的应用于“生物阻抗测量的高精度模拟前端芯片”取得重要突破。这一合作研发成果已在国际固态电路权威期刊
    的头像 发表于 01-07 19:01 ?596次阅读
    芯海科技携手<b class='flag-5'>复旦</b>微电子学院研发成果亮相国际权威期刊IEEE JSSC

    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合作研发成果亮相JSSC

    近日,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的徐佳伟、洪志良教授团队合作,围绕智能传感芯片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成功开发了应用于TMR磁传感器、心率血氧采集的高精度模拟前端芯片。相关合作研发成果已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1-06 15:12 ?963次阅读
    纳芯微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微电子学院合作研发成果亮相JSSC

    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共建先进光伏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

    11月29日,天合光能-复旦大学先进光伏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双方共建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之
    的头像 发表于 12-03 19:15 ?1194次阅读
    天合光能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共建先进光伏<b class='flag-5'>技术</b>校企联合实验室

    德力西电气荣获复旦大学双碳目标与气候变化贡献奖

    近日,第九届价值共创年度趋势论坛暨案例评选颁奖典礼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成功举办。德力西电气可持续发展官孙艳辉受邀出席,分享德力西电气在绿色转型领域的举措成果与实践经验,与各行业企业代表、ESG领域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共探ESG行动如何助力企业创造长期价值。
    的头像 发表于 11-20 15:48 ?671次阅读

    使用原代肿瘤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微流控系统

    不佳甚至会产生不良反应。临床数据表明,某种药物对癌症的治疗过程有大量基因参与,基于基因的精准医疗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从患者活检或肿瘤样本中对原发性肿瘤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0:05 ?1.5w次阅读
    使用原代<b class='flag-5'>肿瘤</b><b class='flag-5'>细胞</b>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微流控系统

    ATA-320功率放大器在免疫磁珠法分离细胞实验中的应用

    ,不在磁场中停留,从而使细胞得以分离。免疫磁珠(IMB)分选细胞技术凭借其高效快速、简便易行、无毒无害、低成本、分离纯度高、保留细胞活性等特
    的头像 发表于 09-25 09:52 ?1149次阅读
    ATA-320功率放大器在<b class='flag-5'>免疫</b>磁珠法分离<b class='flag-5'>细胞</b>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