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分享车载高精定位技术发展的三大核心趋势

新纳传感 ? 来源:盖世汽车每日速递 ? 2023-03-30 10:22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加速落地。无论是无人驾驶还是辅助驾驶,封闭或是开放场景,车辆都需要车道级的高精定位,以提前规划,顺畅地实现变道、转弯、掉头等操作,支持在各种路况环境下的安全平稳驾驶。车道级高精定位是实现自动驾驶功能的关键支撑。

车道级定位整体架构和目前的实现方法

在谈到目前常见的定位系统架构时,卢炜解释道:“它是所有定位信息融合后的结果。下图的左侧为高精卫惯组合定位系统INS,其中包括惯性测量单元IMU、GNSS卫星定位模块及其配套的解算算法,这些模块目前通常整合在零部件级的卫惯组合定位盒子P-box中,并接入轮速计等辅助传感器的数据,最终输出融合的INS解。该子系统将车辆位置、姿态和速度等信息传输到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在域控内部还会继续融合其他定位信息,如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的匹配解,最终将所有信息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车辆定位和姿态结果。”

42a3a468-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认为车载定位技术未来会出现以下几大趋势:

趋势一:组合定位系统由P-box向贴片式模组演化

“我们认为,为了支持整车智驾系统更高程度的整合,零部件级别的组合定位子系统将被“打散”成模组。”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模组化”及“贴片式”。

42b512f2-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为什么要模组化?

“从整体视角去看,组合定位系统单独存在的必要性正在逐渐降低。”卢炜解释道,“正如以上提到,对于现在的智驾系统,真正完整的定位是融合了包含摄像头在内的各种传感器定位的结果。而过去的智驾域控制器架构里面并没有预留GNSS及IMU,所以这两个组件就只好合并起来,作为单独的零部件(P-box)存在,来满足当时的需求。”

42c2061a-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针对当时阶段性的需求,新纳也开发了自己的P-box产品,并取得了非常好的乘用车前装量产案例,出货量已达数万台。但我们更看好模组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从三年前就提前做了布局。”卢炜补充到。

模组化后,会有更灵活的定位系统架构供选择。第一种架构只需在智驾域控内放置一个高精度IMU模组即可,GNSS信息可直接从T-box接收并在智驾域控内进行融合。第二种适用于智驾域控内已安装GNSS芯片的情况,在域控中再放置一个高精度IMU模组即可。第三种则是将IMU与GNSS组成的INS模组集成到域控内,以减少芯片模组数量,这些方式尽可能地简化了硬件配置且更灵活。

42d1e102-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那么“贴片式”模组的优点有哪些?

在高精度定位行业,插针式模组是目前更常见的。模组外部用坚固的铝合金壳封装,并通过插针固定在域控制器上。这样做的好处是,IMU是一种非常精密的传感器,对温度和振动都非常敏感。而铝合金壳能隔绝外部干扰,更易于保证IMU的性能。

但这种方式也带来了明显的限制,插针式模组集成到智驾域控制器的电路板上非常麻烦,需要打螺柱或螺钉,有时甚至需要打通孔并在背面放置螺帽。这与电路板上的大部分用表面贴装工艺即可集成的芯片和模组很不同,会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另外插针式的接口在车辆经历较强振动时,也容易造成接触不良而丢失数据的情况。

相比之下,贴片式模组的集成简便很多。贴片式模组可通过回流焊工艺直接贴在域控制器电路板上。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质量。

42e2b59a-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虽然贴片式模组有诸多优点,但仍有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是温度问题。随着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算力不断提高,域控制器内部温度变化也变得更剧烈。IMU作为对温度非常敏感的传感器,在未经精密校准时测量偏移会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因此需要对每个IMU芯片进行大量的校准工作来抵消温度剧烈变化带来的性能漂移。第二个问题是贴片回流焊工艺带来的应力变化。回流焊焊点从高温冷却固化时会给电路板造成额外的应力。高精度IMU对外部应力非常敏感的,因此需要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后期处理算法抵消应力影响。

除了温度和回流焊应力之外还有一些挑战,比如振动、电磁干扰、提高集成度等等。卢炜分享道,新纳基于二十多年技术积累,已一一攻克上述难点,成功研发并量产了贴片式IMU模组及INS模组,积累了丰富的项目落地经验。

“新纳贴片式IMU模组目前已经经过了前装量产项目的验证,我们针对贴片式IMU模组在经历回流焊前后的性能做了对比:结果显示,即便经过高温回流焊、冷却和应力残留等阶段,陀螺仪、加速度计的零偏不稳定性、角度随机游走等重要参数仍然可以被控制在很小的变化范围内,仍然能够支持L2+级别的NOA、NGP等应用。”

4307cbbe-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据卢炜介绍,除了IMU模组,新纳融合了GNSS+IMU的INS模组也有量产案例。

“例如新纳的RTK330LA,这款贴片式INS模组已经应用于国内领先智能驾驶卡车的域控制器上,已经支持客户商业化运营近3000万公里,其可靠性和性能达到了行业主流水平,与目前市场上其他零部件级P-box产品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领先优势。同时,在近3000万公里的商业化运营中,该产品在稳定性、可靠性和抗电磁干扰等方面表现优秀。”

4320d992-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趋势二:IMU性能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IMU传感器在整个定位系统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其性能。”

4331bb4a-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智能驾驶车辆上所有可用的传感器中,IMU是唯一一个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各种天气、光照、路况条件下都能正常工作的传感器。但其有一个天生的缺点,它只能直接测量加速度和角速度,由此推算出的车辆的位移由其累加得来,而微小的测量误差会被不断累加放大。这是无法避免的特性问题,只能用硬科技来解决。

“在过去几年,新纳一直在不断升级IMU性能,目我们IMU的零偏不稳定性已经改善了近一个数量级,达到1.5度/小时,基本能满足目前L2+自动驾驶高精定位要求。”卢炜表示,目前新纳下一代自研IMU芯片正在开发过程中,性能会进一步大幅提升。

趋势三:引入定位完好性监测

定位完好性是此前行业内基本未涉及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使INS有了“自知之明“,在给出定位结果的同时,也给出了该结果的置信程度,同时通过定位完好性监测算法就可以提前预警上级系统。

据悉,新纳在定位完好性方面应用属于行业首创,目前已经引入到新纳INS模组和P-box相关产品中。

4343fee0-ce3b-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新纳传感扎根中国,布局全球

新纳传感总部位于无锡,并设有研发和生产基地,在波士顿、芝加哥及硅谷设有全球研发中心。新纳脱胎于美新半导体,主要生产加速度计,并逐渐将能力拓展到整个IMU和定位模组、定位系统等领域;2017年,新纳从美新半导体独立出来,凭借在惯性传感器领域20多年丰富经验,专注于为汽车、工业等领域提供高性能定位解决方案。新纳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及制造能力, 70%以上都是研发人员,具备全方位的温度补偿和校准能力,并拥有丰富的合规和量产经验,目前惯性导航产品累计出货量超100万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未来,新纳将继续发挥产品及技术优势,赋能各个行业快速发展。





审核编辑:刘清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67

    文章

    53278

    浏览量

    770030
  • AUTOSAR
    +关注

    关注

    10

    文章

    382

    浏览量

    22841
  • 激光雷达
    +关注

    关注

    973

    文章

    4255

    浏览量

    193345
  • 自动驾驶技术

    关注

    4

    文章

    98

    浏览量

    15275

原文标题:车载高精定位技术的三大发展趋势

文章出处:【微信号:gh_fa70fba31167,微信公众号:新纳传感】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DeepSeek 核心技术揭秘」阅读体验】第章:探索 DeepSeek - V3 技术架构的奥秘

    时间减少,数据处理更流畅。这让我联想到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AI 训练在此处借鉴类似思路,通过优化任务分配和流程,突破硬件限制,追求更高效率,体现了技术发展中持续优化、突破瓶颈的智慧。 、细粒度
    发表于 07-20 15:07

    无刷双馈电机专利技术发展

    ~~~ *附件:无刷双馈电机专利技术发展.pdf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删除内容,谢谢!
    发表于 06-25 13:10

    轮边驱动电机专利技术发展

    专利的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分布以及重点技术分支:轮边驱动电机的发展路线做了一定的分析,并从中得到一定的规律。 纯分享帖,需要者可点击附件免费获取完整资料~~~*附件:轮边驱动电机专利技术发展
    发表于 06-10 13:15

    Gartner发布云技术发展的六大趋势

    Gartner发布未来四年云技术发展的六大趋势,包括对云技术不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多云和跨云、可持续性、数字主权以及行业解决方案。Gartner顾问总监JoeRogus表示:“这些
    的头像 发表于 05-19 11:40 ?530次阅读
    Gartner发布云<b class='flag-5'>技术发展</b>的六大<b class='flag-5'>趋势</b>

    智能座舱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研究分析智能座舱的市场与技术发展
    发表于 01-06 16:36 ?1次下载

    讯畅通发布RTK+4G定位模块,开启厘米级定位新时代

    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高精度定位技术都是实现这些智能化应用场景的核心支撑。尽管传统的GPS/北斗定位系统已经能够满足基本的定位需求,但在一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14:01 ?1016次阅读

    蓝牙人员定位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员的移动轨迹和行为数据,为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蓝牙人员定位技术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精度提高:通过优化算法和采用更先进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10:17 ?402次阅读

    通分析蓝牙技术发展趋势

    近日,蓝牙技术联盟高级营销项目经理Mindy Dolan采访了通副总裁兼移动连接业务总经理Javier del Prado,共同讨论了蓝牙技术在2024年取得的一些成就,并深入分析了蓝牙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12-09 18:15 ?1103次阅读

    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密集架控制系统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具,其技术发展趋势日益受到关注。 1. 自动化技术发展 自动化
    的头像 发表于 12-06 10:15 ?744次阅读

    直流高压电源技术发展浅析

    等高端领域。 随着开关电源技术发展与成熟,采用高频开关变换技术结合高压电源的特点而研制的直流高压电源成为主流,新一代直流高压电源具有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低的损耗和更强的稳定性。 ▍
    发表于 11-28 18:20

    开关电源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开关电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发展趋势一直备受关注。以下是开关电源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 一、高频化 高频化是提高开关电源效率和功率密度、降低体积和重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
    的头像 发表于 11-20 10:46 ?2684次阅读

    是德科技亮相第车载网络和通信架构技术及标准研讨会

    近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主办,是德科技协办的“2024第车载网络和通信架构技术及标准研讨会”在武汉圆满进行。该会议以“标准助力
    的头像 发表于 11-07 15:38 ?834次阅读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智能驾驶技术是当前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它融合了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多种先进技术,旨在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和智能化管理。以下是对智能驾驶
    的头像 发表于 10-23 15:41 ?2056次阅读

    高精度融合定位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融合定位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高精度融合定位技术的原理 高精度融合定位
    的头像 发表于 09-02 10:56 ?1406次阅读
    高精度融合<b class='flag-5'>定位</b><b class='flag-5'>技术</b>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b class='flag-5'>发展趋势</b>

    未来隧道定位导航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隧道作为连接城市、跨越山川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性与通行效率日益受到重视。隧道定位导航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未来隧
    的头像 发表于 08-16 10:35 ?1231次阅读
    未来隧道<b class='flag-5'>定位</b>导航<b class='flag-5'>技术</b>有哪些<b class='flag-5'>发展趋势</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