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基于微型铁磁机器人的微流控平台,实现灵活高效的病毒检测

微流控 ? 来源:微流控 ? 2023-01-10 15:55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最近,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科研助理教授林海松担任第一作者的Nature论文中,他和合作者利用名为Ferrobot的微型铁磁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的快速群组病毒检测,可使检测试剂成本下降10至300倍。

在这一技术中,10个Ferrobot微型机器人高效协作,它们携带着输入的鼻咽拭子样品,在手掌大小的平台上进行自动化运输、分离、分类、混合等操作,通过集成核酸扩增检测试剂,来对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群组筛查,从而对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诊断。

b16771aa-901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 只有手掌大小的Ferrobot检测平台(来源:Nature)

其与实验室检测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测试法(即大家熟悉的核酸检测),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同时,Ferrobot平台的制造成本既廉价、又简单,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部署。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远超诸多同类型的流体操纵技术,并在800多万次自动化测试中得到了证明。

同时,它的另一突破在于:利用基于患病率的适应性检测算法——平方矩阵方案,进行群组筛查。在同时测试16个样品的前提下,相比单独测试的方法,该技术的微量化测试与群组筛查设计的特点,能让化学试剂的消耗量降低300倍。

如果群组测试结果为阳性,后续的筛查测试将继续由该平台自动进行,直到识别出具体的阳性样本。测试全程只需30到60分钟,具体时长取决于是否有阳性样本。

b1ea4e0e-901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 基于患病率的适应性平方矩阵检测算法及硬件执行方案,可对16个样本进行多轮全自动群组筛查(来源:Nature)

此外,只有手掌大小的便携式平台利用可编程的自动化操纵,可以避免繁琐的人工操作,从而缩短测试周期。在自动化分析中,无需过多的专业测试人员,就能在大规模测试点和社区实现自主检测。

举例来说,几十个检测组件就有望实现对一所大学进行快速病毒检测。同时,这款手持式一体化实验平台,可以让病毒检测脱离实验室的局限性,从而实现检测的社区化普及,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降低物资和人力的使用量,借此减少测试成本,同时还能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也就是说,Ferrobot平台能对新冠病毒进行快速、廉价的自动化检测,而且无需繁琐的样品处理和复杂的人员培训。在芯片中,样本会被进行自动化处理分析,从而减少对于实验室规模集中检测的依赖,可以轻易地在办公楼、学校、机场甚至公共交通上部署病毒测试。

而这种无需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在便携快速的同时还能保障检测的精准度。此外,基于微流控的测试对试剂的消耗较少,可以极大地降低测试所需成本。

b2123716-901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来源:Nature)

事实上,在每一种新型病毒爆发的初期,对病毒的追踪速度直接关系到疫情的传播速度,测试方法的较长研发周期,也会直接导致疫情的快速蔓延。

而Ferrobot平台能对新病毒的特定核酸信息进行“身份识别”,从而实现快速部署,借此建立准确的病毒检测方法,进而及时控制传播链。

此外,对于人体生物液中的多种生物标记,其也具备实时分析的潜力。除能对病毒性疾病进行检测追踪,还可以集成多种类型的生物试剂和传感器,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以及协助医生检查患者的健康状态。

另据悉,研究团队也打算探索该系统在化学、材料领域的应用。由于Ferrobot微流控芯片系统具备高度集成的特质,可以实现多种快速液体操纵,因此课题组希望借此解放实验室中人员的双手,通过编程合适的反应流程,利用微流控系统对反应过程实现准确、安全的控制,并结合算法来快速探索未知的反应。

当然,该平台的应用场景,绝不限于新冠病毒这一种病毒。过去几十年间,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流行病毒,频繁且规律性的出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控制病毒大面积爆发的过程中,及时的病毒检测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检测模式高度依赖实验室设备,需要将待测样本从各个检测点收集、统计、运输到特定实验室进行分析,这会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并且耗时也比较长。因此,我们亟需一款便携、廉价的检测设备。

据介绍,Ferrobot检测平台的研发,贯穿林海松的整个博士生涯。在此次论文发表之前,他和当时所在的团队,已经积累了相对充足的经验,并将阶段性的技术整理为论文,以封面形式发表于Science Robotics。

此后,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和发掘更多的应用场景,以将该技术最大化地用于日常生活。2020年,关于此次Nature论文的课题正式立项。

但在当时,他们还迷茫于无法明确此类技术的最优应用价值。随后新冠疫情爆发,各领域专家纷纷加入抗疫队伍。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该团队当然也不例外。

而对于已经初步研发完毕的Ferrobot平台,课题组深谙其在生化检测上的优势,并立即意识到它将给病毒检测带来实际帮助。伴随着疫情全球化的紧迫之感,他们开启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期间,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创意,让该研究迎来了真正的关键节点。正如前面说到,研究团队的最初目标在于实现病毒个体样本的检测自动化。不过,这一目标在2021年初已被攻克。所以,他们并不满足于当时的自动化检测效率,总觉得Ferrobot的自动化程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这时他们注意到,中国已经开始使用核酸混检方式。在人工混检的背后,人力、物力的消耗不容小觑。一旦发现阳性,就要追溯同一混检试管中的所有被检人员,进行一一重新排查。

这让研究人员意识到,病毒检测需要根据当地病毒传播程度,来设计最优的混检筛查方法,而且最好是高自动化的。而高适应性的Ferrobot平台,是最有希望对该瓶颈进行突破的手段之一。

接下来的一年多里,核心成员们进行着循环讨论、实验和分析,这种一周7天、早7晚11的工作模式,大大加速了实验进程,让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优化、电路程序优化、生物化学试剂兼容性等核心问题得以解决。

b26be5c2-901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来源:Nature)

而作为一款病毒检测平台,自然要对真实样本进行大规模实验。课题组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医学院、以及其他实验室进行协调和求助,借此获得大量的真实病毒样本,最终对Ferrobot平台进行了临床验证。

结果显示,对比日常的核酸检测结果,其灵敏度和准确性基本没有差别。但是,Ferrobot平台自动化微流体平台的特点,能让人力和物力的成本下降2-3个数量级。

研究期间,在第一次对病毒个体样本实现自动化检测时,担任此次论文共同一作的余文卓,小心翼翼地从通风橱里把芯片拿出来,当大家看到检测结果和预期结果一致时,那是科研人员最美好的瞬间。

后来,当看到准确率非常接近现有标准方法时,整个团队更加兴奋,因为这意味着Ferrobot平台兼具全自动化和准确性高的优势。

科研有时就像“升级打怪”,总有更难的沟壑要越过。在个体检测成功之后,课题组陷入了持续几周的迷茫期——苦恼于如何对病毒检测效率进行突破性提升。

为此,课题组向多个科研团队“取经”,以了解关于病毒检测的更多需求。在一次晚饭闲聊时,有人偶然提到了前文的混检模式。

于是,林海松和余文卓开启了一场激烈讨论:如何利用Ferrobot平台来优化群组检测效率。最终他们意识到:人工混检中的很多问题,都有望通过该平台达到更高的效率。

为此,他们决定采用基于患病率的适应性群组筛查算法:平方矩阵方案。林海松说:“记得那晚每个人都非常激动,对于项目的最终目标‘摩拳擦掌’。哪怕现在想到当时的情境,都会热血沸腾。”

而在实现对于群组筛查实验的全自动化之后,当第一次在实验室看到测试结果真实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时。“那一刻我们一片欢腾,也为所有组员全身心投入的这段艰辛攻坚时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林海松表示。

最终,相关论文以“Ferrobotic swarms enable accessible and adaptable automated viral testing”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林海松为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UCLA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研究生余文卓、基亚拉什·萨贝特(Kiarash Sabet)是共同一作。通讯作者为UCLA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萨姆·埃马米内贾德(Sam Emaminejad)和生物工程系教授迪诺·迪·卡洛(Dino Di Carlo)。

b28ccefe-9014-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如今,林海松已经离开美国,也离开了当时的团队,目前任职于香港大学,但基于Ferrobot平台的跨国合作仍会继续。

在科研层面,他们仍在基于Ferrobot平台寻找一些关键的生物化学标记物,希望能对更多类型的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甚至对潜在疾病进行预测。

在成果转化层面,在由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领导的先进生物医学研究中心(Advanced Biomedical Instrumentation Center),林海松作为相关项目负责人正尝试把自动化生物标记的检测技术,推向更多外部实验室、医院、以及检测机构。

当然,也在尝试推向寻常百姓家,希望能让人们通过几滴唾液或汗液,就可以在电脑旁获取自己的健康信息。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408-3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微型机器人
    +关注

    关注

    0

    文章

    111

    浏览量

    19926
  • 微流控
    +关注

    关注

    16

    文章

    583

    浏览量

    20114

原文标题:基于微型铁磁机器人的微流控平台,实现灵活高效的病毒检测

文章出处:【微信号:Micro-Fluidics,微信公众号:微流控】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智能检测机器人:多场景覆盖的高效检测模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检测机器人正朝着更小型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它们可能会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适应更复杂的环境,并且多个机器人之间可以实现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更
    的头像 发表于 07-29 14:42 ?795次阅读
    智能<b class='flag-5'>检测</b><b class='flag-5'>机器人</b>:多场景覆盖的<b class='flag-5'>高效</b><b class='flag-5'>检测</b>模式

    工业机器人的特点

    的基础,也是三者的实现终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包括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精密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汽车自动化焊接线、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农机、3D 打印机等领域。而智能制造装备中工业
    发表于 07-26 11:22

    纳芯传感器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性能提升

    纳芯传感器技术为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其高精度角度编码器可精准检测关节位置和运动轨迹,赋予
    的头像 发表于 06-03 11:39 ?933次阅读
    纳芯<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磁</b>传感器技术推动人形<b class='flag-5'>机器人</b>性能提升

    盘点#机器人开发平台

    Athena机器人****开发平台思岚推出Athena机器人开发平台,有望主导机器人开发平台未来
    发表于 05-13 15:02

    【「# ROS 2智能机器人开发实践」阅读体验】视觉实现的基础算法的应用

    的Cartographer以其高效的子地图管理和回环检测能力著称。书中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配置Cartographer的Lua参数文件,以适应不同场景。 在真实机器人测试中,运动噪声(如轮子打滑)可能导致建图漂移,因此需要
    发表于 05-03 19:41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建设意义

    的工作条件。桐尔的工业机器人工作站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工作环境,实现了生产与人文关怀的双赢。 此外,工业机器人工作站便于生产过程的统计和反馈,提高了作业的灵活度。整个
    发表于 03-17 14:49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58】ROS 2智能机器人开发实践

    手机为平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一个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时代,是否也会遵循这样的逻辑? 随着ROS 2的诞生,智能机器人开发迎来新篇章 ,它不仅为开发者提供了更为强大、
    发表于 03-03 14:18

    基于微型5G网关的石化厂区巡检机器人应用

    针对石化厂区的巡检机器人应用,佰马提供高集成度的微型5G智能网关,融合5G通信、智能感知、多设备协同等优势,助力机器人实现高效可靠的厂区巡检
    的头像 发表于 02-13 17:35 ?660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微型</b>5G网关的石化厂区巡检<b class='flag-5'>机器人</b>应用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基础模块,这个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机器人计算系统,自主机器人的感知系统,自主机器人的定位系统,自主机器人
    发表于 01-04 19:22

    【「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阅读体验】2.具身智能机器人大模型

    引入GPT这样的大模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需提供适当的提示词以及封装好的机器人函数库,大模型便能灵活地生成控制代码,极大地简化了开发过程,并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此外,大模型凭借强大的推理能力
    发表于 12-29 23:04

    机器人加装电主轴【铣削、钻孔、打磨、去毛刺】更高效

    机器人加装高速电主轴,实现高精度高效加工,多功能应用,减少人工依赖,成本低,材料适应广,环境友好,高效加工策略,提升制造业加工精度、效率和灵活
    的头像 发表于 12-24 08:52 ?768次阅读
    <b class='flag-5'>机器人</b>加装电主轴【铣削、钻孔、打磨、去毛刺】更<b class='flag-5'>高效</b>

    FOC电机在机器人技术中的作用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机作为机器人的动力源,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FOC电机以其高效、精确和
    的头像 发表于 11-21 15:20 ?1148次阅读

    基于珠操控的平台实现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捕获与检测

    的生物检测策略,该策略结合了毛细力驱动控芯片的精确检测控制与珠的多功能操作能力,能够高效
    的头像 发表于 11-13 09:22 ?1.4w次阅读
    基于<b class='flag-5'>磁</b>珠操控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b class='flag-5'>平台</b><b class='flag-5'>实现</b>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捕获与<b class='flag-5'>检测</b>

    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平台,可实现类精子结构的微型机器人一步成型

    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平台(VTAM),可实现类精子结构的微型机器人一步成型,配合外部磁场驱动为药物递送提供了新的载体。该研
    的头像 发表于 11-12 09:56 ?1.5w次阅读
    基于漩涡湍流辅助的<b class='flag-5'>微</b><b class='flag-5'>流</b>控<b class='flag-5'>平台</b>,可<b class='flag-5'>实现</b>类精子结构的<b class='flag-5'>微型机器人</b>一步成型

    高效运作的机器人背后,MT6835编码IC是如何做到的?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分拣机器人成为了物流行业的重要力量。而在这些高效运作的机器人背后,MT6835 编码 IC 在对步进电机角度反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8-20 17:15 ?845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