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TIA博图软件中打开S71200PLC文件夹中的PLC变量
2、在变量表里点击导出PLCtags文件
3、在TIA博图中把S71200属性设置里的访问机制打上勾允许访问;
威纶通触摸屏设置
4、打开维纶通触摸屏软件,在设备属性里选择PLC类型;
5、设置IP地址要和S71200PLC IP地址一样,然后点击确定;
6、把TIA导出的变量PLCtags导入威纶通触摸屏中
最后就可以在触摸屏窗口界面中对元件添加S71200PLC变量了;
审核编辑 :李倩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以太网
+关注
关注
41文章
5775浏览量
176904 -
变量
+关注
关注
0文章
614浏览量
29082 -
S7-1200
+关注
关注
11文章
333浏览量
18750
原文标题:应用案例 | 一步一步教你威纶通与s7-1200以太网通讯
文章出处:【微信号:中泰PLC自动化教学,微信公众号:中泰PLC自动化教学】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西门子PLC跨代整合:S7-400与S7-1500以太网通讯在涂装车间的实战应用
的S7-1500协同,也接不进MES; 2.?现场已装有7″威纶通MT8071iE触摸屏38台,若全部更换为带以太网口型号,价格昂贵。 3.

西门子S7-200与S7-1200通过PPI以太网模块通讯,赋能汽车制造行业发展
通讯接口局限于RS485等串口形式,完全不具备以太网接口,这给与自带以太网接口的S7-1200实现通讯带来了巨大阻碍。两者不仅物理接口类型迥

西门子 S7-200?与 S7-1200?借 PPI?以太网模块通讯,赋能食品行业进步
在某大型食品加工厂的生产线升级项目中,西门子S7-200与S7-1200的通讯难题一度成为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瓶颈。S7-200作为该厂早期投

依托 PPI 以太网模块,西门子 S7-200 与 S7-1200 通讯助推食品行业前行
在某大型食品加工厂的生产线升级项目中,西门子S7-200与S7-1200的通讯难题一度成为制约生产效率提升的瓶颈。S7-200作为该厂早期投

基于Modbus TCP的WinCC监控S7-1200/200SMT应用实例
S7-1200和S7-200Smart PLC为例,在ModbusTCP/IP协议下实现无线以太网通信实现过程。在本方案中采用了西门子PLC无线通讯终端——DTD418MB,作为实现无

老旧S7-300焕新生:MPI转网口一网打尽S7-1200、触摸屏、ModbusRTU变频
的S7-1200 PLC进行实时数据交互(温度、压力、故障代码) 采集驱动辊道电机的英威腾CHF100A变频器数据(频率、电流、状态) 绝不中断原触摸屏监控操作 项目痛点 ? S7-300无以
PLC以太网通讯模块实现:西门子S7-300与S7-1200、触摸屏及变频器通讯案例
的S7-1200 PLC进行实时数据交互(温度、压力、故障代码) 采集驱动辊道电机的英威腾CHF100A变频器数据(频率、电流、状态) 绝不中断原触摸屏监控操作 ? ? 项目痛点 ? S7-300无

PLC 以太网通讯模块:助力 S7-300 同时联动 S7-1200、触摸屏与 Modbus RTU 变频器
S7-1200 PLC控制的下游包装线、西门子触摸屏(HMI)进行数据交互,并实时监控驱动关键反应釜的西门子Modbus RTU协议的变频器状态。然而: 数据孤岛严重:S7-300的MPI接口无法直接接入工厂以太网,实时生产数据

plc以太网通讯模块:西门子 S7-300PLC 与 S7-1200、触摸屏及变频器通讯案例
台西门子TP1200Comfort触摸屏,同时工厂需要将该西门子300PLC与西门子1200PLC进行以太网通讯,并且还要采集MODBUSRTU协议的汇川MD380系列变频器数据,同时不能对现有触摸屏的

西门子PLC助力焊接生产线升级:S7-300与S7-1200以太网通讯及HMI集成方案
远创智控推出的MPI-ETH-YC01 Plus以太网通讯处理器,以“0改动、0编程、0停机”三零优势,一次性化解以上痛点。模块把S7-300的9针MPI/DP口转换为标准10/100M以太网

依托PPI以太网模块,西门子S7-200与S7-1200通讯助力食品加工行业进步
通讯接口局限于RS485等串口形式,完全不具备以太网接口,这给与自带以太网接口的S7-1200实现通讯带来了巨大阻碍。两者不仅物理接口类型迥

CoT 数据集如何让大模型学会一步一步思考?
目前,大模型的回答路径基本遵循 input-output 的方式,在面对复杂任务时表现不佳。反之,人类会遵循一套有条理的思维流程,逐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差异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大模型“智能涌现”,学会像人类一样“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