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舱发展历程
最早期的汽车,只有机械机构,一切操作都需要人手利用机械传动来完成。比如最简单的发动引擎,最初是用人力拉动绳子带动发动机的启动飞轮运转,从而启动发动机。而最基础的启动发动机这一步骤,在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十多年后,1897年博世推出了汽车磁力发电机点火装置,终于摆脱了人力启动发动机。随后的数十年间,博世陆续推出了启动电机、柴油喷射系统、车载收音机、车载喇叭等产品,继续提升座舱的电气化水平。1924年雪佛兰生产了全球第一辆配备了车载收音机的汽车;1965年,摩托罗拉和福特联合开发了一套安装在汽车上的磁带播放器,于是从此可以在汽车上自由选择播放歌曲;同时,伴随着CD的流行,1985年汽车上也首次搭载了CD播放机。其实也可以看出,与如今的大屏幕类似,汽车的座舱功能,确实是基于中控台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各种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配置也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控制按钮也被集成到中控台上。当回顾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端豪华车型时,不难发现密密麻麻的控制按钮就是那个年代“科技感”和“智能”的表现。进入21世纪后,单色的液晶屏开始兴起,开始被用于仪表盘的信息显示、中控台的时间显示等等。当然,后来LCD屏幕的迅速发展,也为汽车座舱带来新一轮革命,汽车中控开始采用显示面积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彩色屏幕,同时为汽车座舱内娱乐带来了更多可能。在屏幕的加入后,带来了车载导航、蓝牙连接、视频播放、MP3音乐等更多功能。不过在这个阶段,车内的屏幕除了可以与车内音箱进行联动之外,几乎是独立与汽车而存在的。也因此出现了各种不同品牌的厂商针对不同车型推出第三方的中控娱乐模块。而在2015年之后,超大尺寸的中控屏、以及全液晶仪表盘开始成为潮流。比如特斯拉在2016年推出的Model 3上,将“化繁为简”做到了极致,连仪表盘上的车辆行驶信息,都集中到了中控屏幕上,几乎取消了中控台上一切实体按键。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得益于汽车电子架构的进一步集中化,汽车座舱内外的电子模块,都可以通过中控屏才进行控制。目前智能座舱的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在交互上简化,减少物理按键操作,增加触摸以及语音等交互。另一方面,汽车电子架构的进一步集中化,给到了软件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不同硬件搭配实现的功能,比如悬挂、避震等影响乘坐舒适性的硬件,或者影音体验搭配车内灯光、音响等不同硬件共同实现的体验,都可以通过软件OTA升级而进行体验的提升。但显然,智能座舱的未来还远远不止这些。目前智能座舱定义还未统一
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到如今逐渐向“第三空间”转变,智能座舱在定位的转变下,无疑会迎来革命性的改变。首先是从单纯的座舱电气化,发展至智能阶段,即从自动驾驶、人机交互方面,汽车座舱更加像一个智能助手,通过多种交互方式让智能助手代替人去完成各种操作。而所谓的“第三空间”,这个阶段的智能座舱,可能是驾驶方面完全交由汽车本身,座舱内的乘客无需再关心驾驶,车内成为一个放松、娱乐的空间。但目前来看,智能座舱涉及的技术以及涉及的设计理念多样,业界对于“智能座舱”几乎是各有各的理解,这从各大新势力或传统车企打造的智能座舱产品中也能够看出。比如最近百度旗下集度汽车发布的ROBO-01量产版车型,在交互上激进地取消了门把手、中控按钮等大部分物理操控,只保留了方向盘上的一些机械按钮。但与此同时,集度将语音控制覆盖到100%的用车场景,并支持毫秒级的全离线智能语音交互,做到“可见即可说、可触即可控”。小鹏也与集度类似,是最早在车内座舱以语音交互为核心优势之一的新势力车企。实际上,语音技术也是目前各大车企关注的交互重点,融合AI技术的智能语音,可以识别更多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更好完成用户指令。另一方面,也有厂商通过一些差异化的交互来创造更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比如蔚来通过在中控台上添加一个NOMI机器人,令语音助手具象化,拥有生动的表情以及实体的形象。在语音之外,也有其他车企的概念是将智能座舱打造成移动家庭空间,比如理想旗下的车型,极其重视后排乘客体验,通过更多的娱乐、生活场景的配置带到智能座舱内,比如后排的显示屏、冰箱、桌板等,同时重视后排乘客的语音命令,来提升车内乘客的使用体验。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智能座舱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受限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因为在设计智能座舱时,除了考虑到乘客的体验,其实驾驶员的角色依然是需要照顾到的。比如信息显示上,智能座舱内的屏幕显示如何减少对驾驶者的影响,AR-HUD等需要显示哪些重要内容等。当然,对于智能座舱而言,体验的提升需要AI的加入,而芯片算力就是最基础的底座。在高通8155横扫一众新老势力车企之后,未来地平线、芯驰、芯擎科技、黑芝麻等国内芯片厂商,以及联发科、英特尔、AMD、三星、瑞萨、恩智浦等老牌半导体厂商纷纷加入智能座舱的战场中,这也将会进一步推动智能座舱加速往“第三空间”发展的进程。但在发展过程中,或许未来智能座舱的定义还将向新的方向迈进。
更多热点文章阅读
- 车载大屏产业链分析,主要玩家都有谁?
- 谷歌3D全息电话亭,颠覆现有视频通话!宛如真人面对面
- 富士康Model B/V正式发布,ALL IN电动车代工,全产业链布局格局显现
- 半导体TOP 10厂商股价集体腰斩,台积电再传危机信号
- 2026年交付!索尼造车终于尘埃落定,本田成代工厂
原文标题:从功能机到大平板?回顾智能座舱进化史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智能座舱
+关注
关注
4文章
1152浏览量
16956
原文标题:从功能机到大平板?回顾智能座舱进化史
文章出处:【微信号:elecfans,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从收音机到新能源:铝电解电容如何跟着电子设备 “进化” 了半个世纪?
从矿石收音机的沙沙声到智能手机的流畅触控,电子设备的进化史背后隐藏着一支"无声功臣"——铝电解电容器。这种诞生于1921年的电子元件,如同电

工业电脑的进化从基础控制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工控机从单纯的基础控制设备进化为具备智能决策能力的边缘计算节点,标志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一次深刻革命,这一跨越不仅是技术堆叠的升级,更是工业系统运行逻辑的根本性重构。以下是这一
中科创达智能座舱黑科技揭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汽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当汽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进化为一个 “会思考、能互动、懂生活” 的智能伙伴时,我们的出行方式也正面临着彻底的颠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中科创达
从“听得见”到“听得懂”:语音识别芯片的AI进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语音识别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核心力量。从最初只能简单接收声音信号,到如今能够理解语义并作出准确回应,语音识别芯片经历了一场深刻的 AI 进化。这一进化不仅重塑

聚徽智控——从嵌入式到边缘计算:平板工控电脑的技术进化论
在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平板工控电脑作为核心终端设备,正经历从嵌入式系统到边缘计算架构的范式革命。这一进化不仅重塑了设备的技术形态,更推动了工业互联
从 “人工苦力”到 “智能战神”,请看番茄采摘的进化史
以前摘番茄全靠人工,累人还费钱,年轻人都不爱干这活儿。现在农业界直接放大招——番茄采摘机器人横空出世!这机器人超牛,分采摘和底盘两部分。采摘系统有“神器三件套”:机械臂像八爪鱼,灵活抓番茄;末端手比老果农还温柔;视觉平台自带“火眼金睛”,番茄藏哪都能秒定位。底盘更是“走位大师”,四个轮子想咋动就咋动。窄垄、地滑都不怕,各种模式切换自如,还有算法“导航”,稳稳

路灯进化史:从照亮黑夜到智联城市
老路灯的烦恼 在城市的夜晚,路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为行人和车辆照亮前行的道路,驱散黑暗带来的恐惧。然而,你是否留意过,那些默默伫立在街边的传统路灯,其实有着诸多烦恼。 每天夜幕降临,不管道路上是否车水马龙,传统路灯总是齐刷刷地全部亮起,而且亮度始终保持不变。当夜深人静,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时,它们依旧全力发光发热,这无疑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据统计,传统路灯的能耗在城市公共区域照明中占据首位,每年开启
激光雷达进化史:从机械式到全固态
激光雷达是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IMU(惯性测量装置)三种技术于一身的系统,相比普通雷达,激光雷达具有分辨率高,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更强等优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无人车等领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是以激光作为探测手段,通过测量光脉冲的飞行时间来计算距离,进而构建出周围环境的立体图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智能座舱的技术瓶颈及趋势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汽车座舱的功能、交互方式、操作方便性发生了显著变化,交互方式由机械按钮为主、功能简单的电子座舱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