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相关人士获悉,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国内交付时间再次缩短。与之前的“一车难求”相比,最短的Y型后轮驱动版本从订单到交付约一周内即可购买。
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的预期交付日期从16-20周缩短至10-14周,高性能版的预期交货日期从12-16周缩短至6-10周。Y型后轮驱动版的预计交付日期从8月31日的4-8周缩短至1-4周,此次未进行调整。
根据特斯拉官网,特斯拉Model 3后轮驱动版和双电机全轮驱动Model 3高性能版的最新预计交付日期为6-10周,而此前为12-16周,现在缩短了6周,接近1.5个月。两款特斯拉车型的交付周期进一步缩短,这完全是由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线的升级。升级后,年产能将增加到110-120万辆左右,明显高于升级前。
综合爱卡汽车和太平洋汽车整合
审核编辑:郭婷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电机
+关注
关注
143文章
9334浏览量
150227 -
特斯拉
+关注
关注
66文章
6385浏览量
12953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软通动力与中国联通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
近日,软通动力成功中标联通(广东)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2025年软件技术开发集中采购项目,中标份额位列榜首。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彰显了软通动力在数字技术服务领域的综合实力,也标志着其与中国联通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美光科技推出两款全新高性能固态硬盘
5.0 NVMe固态硬盘和Crucial英睿达X10移动固态硬盘,以进一步巩固其在消费级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两款凝聚多年研发心血的新一代SSD,以突破性的速度、容量和耐用性刷新了SSD性能标准,助力用户全速驰骋数字世界。
比亚迪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BYD SHARK
近期,比亚迪携手哥斯达黎加当地经销商CORI MOTOR,在圣何塞举办的 EXPOMOVIL国家级大型车展上正式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BYD SHARK。该车型的亮相标志着比亚迪在该市场迈出了新能源战略的重要
Smart Eye为韩国汽车制造商提供两款车型舱内感知技术
Smart Eye将为两款车型提供其舱内感知系统,该系统结合了驶员监测系统(DMS)和舱内监测系统(CMS)软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销量预测,该订单的预计收入为一亿瑞典克朗。
特斯拉2024年Q4交付数据公布
了471,930辆,而其他车型则交付了23,640辆。 尽管特斯拉在第四季度的单季度交付量创下了历史新高,但全年交付总量却出现了下滑。据统计
英诺达推出两款全新静态验证EDA工具
(2024年12月5日,四川成都)英诺达(成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两款全新的静态验证EDA工具:EnAltiusCDC跨域检查工具和Lint RTL代码检查工具。这两款工具的推出,将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的效率和可靠性,助力中

台积电拟进一步收购群创工厂扩产先进封装
据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台积电正计划进一步扩大其在先进封装领域的产能。今年8月,台积电已经收购了群创位于南科的5.5代LCD面板厂,而现在,市场消息称台积电有意收购更多群创在南科附近的工厂。
特斯拉在墨西哥交付Cybertruck电动皮卡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再次迈出重要一步,于近日在墨西哥成功举办了Cybertruck的首次海外交付仪式,标志着这款备受瞩目的电动皮卡正式登陆墨西哥市场,成为除美国本土外首个迎来Cybertruck
比亚迪乌兹别克斯坦工厂将产两款热销插混车型
在全球化战略的推动下,比亚迪近期在多个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进展,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导者的地位。
9月19日,比亚迪在机构调研中透露,其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工厂已正式迈入生产阶段
英特尔将进一步分离芯片制造和设计业务
面对公司成立50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英特尔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旨在通过进一步分离芯片制造与设计业务,重塑竞争力。这一决策标志着英特尔在应对行业变革中的坚定步伐。
RFTOP进一步扩充波导同轴转换器产品线
近日高品质微波毫米波器件供应商RFTOP(频优微波)进一步扩充波导同轴转换器产品线,新增了同轴公头全系列新品,覆盖1.0mm、1.85mm、2.4mm、2.92mm、SMA、SMP等同轴公头,涵盖

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前在中国投产六座版Model Y车型
据可靠消息透露,特斯拉正酝酿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旨在通过引入六座版Model Y车型,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为其经典畅销车型注入
移远通信推出两款全功能ARM主板
物联网领域的领军者移远通信,正式宣布推出两款革新性全功能ARM主板——QSM560DR与QSM668SR系列。这两款主板的发布,标志着移远通信在智能设备开发与硬件设计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