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碳储存科学家如何使用机器学习

NVIDIA英伟达企业解决方案 ? 来源:NVIDIA英伟达企业解决方案 ? 作者:NVIDIA英伟达企业解 ? 2022-04-25 11:37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新型神经算子加速碳捕获和储存模拟,为缓解气候变化铺平了道路。

一支科学家团队创造出全新的 AI 工具,可以更快、更精准地在多孔岩层中封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碳捕获技术也被称为碳封存,它能够将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重新导向地下,进而减缓气候变化。同时,科学家还必须避免因将二氧化碳注入岩石而造成的过度压力积聚,否则可能会使地质构造断裂,让碳泄漏到含水层,甚至大气中。

名为 U-FNO 的新型神经算子架构能够在毫秒间模拟碳储存过程中的压力水平,同时将一些任务的精确度提高一倍,帮助科学家找到最佳注入率和地点。发表在《水资源进展》上的研究揭开了该算子的神秘面纱,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来自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和 NVIDIA。

碳捕获与封存是炼油、水泥和钢铁等行业用于脱碳和实现减排目标为数不多的方法之一。全世界目前有一百多个碳捕获与封存设施正在建设中。

U-FNO 将被用于加速埃克森美孚的碳储存预测,该公司资助了揭秘算子的研究。

埃克森美孚地下碳储存经理 James V. White 表示:油藏模拟器是密集型计算机模型,计算工程师和科学家可以用它来研究地球地下地质的多相流和其它复杂的物理现象。这项工作中所使用的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有效量化碳捕获和封存等大规模地下流动模型中的不确定因素,并最终促成更好的决策。”

碳储存科学家如何使用机器学习

科学家根据碳储存模拟选择正确的注入地点和速度、控制压力的积聚、最大限度地提高储存效率并确保注入活动不会使岩层断裂。了解二氧化碳羽流(二氧化碳在地下的扩散)对于封存项目的成功也十分重要。

传统的碳封存模拟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计算成本高。机器学习模型具有类似的精确度,但能够显著减少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基于 U-Net 神经网络和傅里叶神经算子(FNO),U-FNO 能够对气体饱和度和压力积聚进行更精准的预测。与最先进的卷积神经网络相比,U-FNO 的精确度增加了一倍,但只需三分之一的训练数据。

NVIDIA 机器学习研究总监、加州理工学院计算与数学科学系的布伦教授 Anima Anandkumar 表示:“用于科学建模的机器学习方法与标准神经网络截然不同:在标准神经网络中,一般使用固定分辨率的图像;而在科学建模中,会根据采样方式和地点使用不同分辨率的图像。模型可以在不同分辨率之下完成归纳,而且不需要重新训练,因此大幅提升了速度。”

完成训练的 U-FNO 模型可通过网络应用提供,为碳储存项目提供实时预测。

微软行业研究执行董事、挪威全面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北极光”计划的合作者 Ranveer Chandra 表示:“ FNO 技术等最新 AI 创新可以将计算速度提高好几个数量级,在帮助扩大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模型并行 FNO 可以利用多个 NVIDIA Tensor Core GPU 的分布式内存扩展到实际 3D 问题规模。”

新型神经算子加速二氧化碳储存预测

U-FNO 使科学家能够模拟 30 年注入过程中的压力积聚和二氧化碳的扩散位置。通过 U-FNO 所提供的 GPU 加速,科学家只需要使用 NVIDIA A100 Tensor Core GPU 就能在一瞬间进行 30 年的模拟,而使用传统方法则需要 10 分钟。

研究者现在还可以使用 GPU 加速机器学习,快速模拟多个注入地点。如果没有这个工具,那么只能凭运气选择地点了。

U-FNO 模型侧重于模拟注入过程(此时超额注入二氧化碳的风险最大)中的二氧化碳羽流迁移和压力。该模型由斯坦福大学 Sherlock 计算集群中的 NVIDIA A100 GPU 开发而成。

U-FNO 的合作者、NVIDIA Earth-2 气候变化减缓项目技术负责人 Farah Hariri 表示:“为了实现净零排放,需要使用低排放能源以及负排放技术,比如碳捕获和储存。该项目将是全球第一台 AI 数字孪生超级计算机。我们通过将傅里叶神经算子应用于碳储存,展示了 AI 如何帮助加速缓解气候变化。Earth-2 将充分利用这些技术。”

原文标题:震撼人心:科学家利用 AI 改进地下碳封存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NVIDIA英伟达企业解决方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核编辑:汤梓红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NVIDIA
    +关注

    关注

    14

    文章

    5348

    浏览量

    106836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748

    浏览量

    282394
  • 机器学习
    +关注

    关注

    66

    文章

    8513

    浏览量

    135092

原文标题:震撼人心:科学家利用 AI 改进地下碳封存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号:NVIDIA-Enterprise,微信公众号:NVIDIA英伟达企业解决方案】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深圳人形机器人行走视频震惊英伟达科学家,下一个划时代产品是AI机器人?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日前,深圳特区报发布了一则国产人形机器人行走的视频,该视频引起了包括英伟达高级AI研究科学家Jim Fan在内的业内人士和网友的广泛关注。由于这款机器人步态非常接近
    的头像 发表于 01-14 00:53 ?3328次阅读
    深圳人形<b class='flag-5'>机器</b>人行走视频震惊英伟达<b class='flag-5'>科学家</b>,下一个划时代产品是AI<b class='flag-5'>机器</b>人?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何要颁给机器学习

    (Geoffrey Hinton),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 作为在科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诺贝尔奖,它不仅是对科学家个人成就的最高
    的头像 发表于 10-10 00:11 ?4490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科学家研究植被和土壤?

    在遥感、生态、农业等研究领域,科学家们常常会提到一个工具: 地物光谱仪 。它看起来像一台“测光的枪”,却能揭示土壤和植被的“隐藏信息”。那么,地物光谱仪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它又是如何在科学研究中
    的头像 发表于 05-20 15:46 ?206次阅读
    地物光谱仪如何帮助<b class='flag-5'>科学家</b>研究植被和土壤?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当选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第十届会长

    ? 2025年3月29日,深圳市青年科学家协会十届一次会员大会在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南厅隆重举行。百余位青年才俊齐聚一堂,共同见证协会换届选举,共话科技创新未来。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书记胡火明出席了
    的头像 发表于 03-31 19:15 ?911次阅读
    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当选深圳市青年<b class='flag-5'>科学家</b>协会第十届会长

    我国科学家制备出可控手性石墨烯卷

    日前,我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名为“石蜡辅助浸入法”的新技术,成功让二维材料“卷起来”,制备出具有可控手性的石墨烯卷,为未来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由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雷圣宾、李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1:17 ?568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为在青少年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1月14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教育工委、团市委共同主办的“小小科学家”品牌发布暨科学探索研
    的头像 发表于 01-15 21:17 ?654次阅读
    深开鸿亮相“小小<b class='flag-5'>科学家</b>”品牌发布暨<b class='flag-5'>科学</b>探索研学营开营活动

    AI 推动未来科学 晶泰科技共襄未来科学大奖周

    科学家,探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倾力打造兼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盛会。 未来科学大奖由未来论坛于 2016 年创设,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未来论坛是当前中国极具声望的民间科学
    的头像 发表于 12-18 09:58 ?460次阅读
    AI 推动未来<b class='flag-5'>科学</b> 晶泰科技共襄未来<b class='flag-5'>科学</b>大奖周

    西湖大学:科学家+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研究,创新科研新范式。这一点在西湖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已得到体现。 成立于2018年的西湖大学是由施一公院士领衔创办的、聚焦前沿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该校鼓励科学家们探索AI与各学科交叉融合,为科研创新提速。为此,西湖大学在浪潮信息等企业助力下打造
    的头像 发表于 12-12 15:59 ?670次阅读
    西湖大学:<b class='flag-5'>科学家</b>+AI,科研新范式的样本

    华为自动驾驶科学家陈亦伦投身具身智能创业

    近日,华为车BU自动驾驶领域的昔日明星科学家陈亦伦,如今已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创业旅程。据可靠消息,陈亦伦在今年7月正式创立了名为“它石智航”的新公司,专注于具身智能领域的研发与创新。 与陈亦伦携手共进
    的头像 发表于 11-28 10:25 ?600次阅读

    蚂蚁集团收购边塞科技,吴翼出任强化学习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令人瞩目的是,边塞科技的创始人吴翼已正式加入该实验室,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 吴翼在其个人社交平台上对这一变动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最近接受了蚂蚁集团的邀请,负责大模型强化学习领域的研究工
    的头像 发表于 11-22 11:14 ?1686次阅读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了传统学科界限,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角度理解生命的奥秘。同时,AI技术的引入也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即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强调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推动科学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这些技术构成了AI for Science的基石,使得AI能够处理和分析复杂的数据集,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模式和规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加速器 第一章清晰地阐述了人工智能作为科学研究工具的强大功能。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AI能够处理和分析海量
    发表于 10-14 09:12

    Jim Fan展望:机器人领域即将迎来GPT-3式突破

    英伟达科学家9月19日,科技媒体The Decoder发布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报道,英伟达高级科学家Jim Fan在近期预测,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迎来类似GPT-3在语言处理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他称之为
    的头像 发表于 09-19 15:13 ?1020次阅读

    AI引擎机器学习阵列指南

    云端动态工作负载以及超高带宽网络,同时还可提供高级安全性功能。AI 和数据科学家以及软硬件开发者均可充分利用高计算密度的优势来加速提升任何应用的性能。AI 引擎机器学习拥有先进的张量计算能力,非常适合用于高度优化的 AI 和 M
    的头像 发表于 09-18 09:16 ?909次阅读
    AI引擎<b class='flag-5'>机器</b><b class='flag-5'>学习</b>阵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