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人工智能如何能安全可信任地开展

姚小熊27 ? 来源:人工智能实验室 ? 作者:人工智能实验室 ? 2020-12-25 09:48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最近笔者和政法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专业和上海高等法院的一些专业人士讨论AI相关立法的问题,谈到人工智能的立法标准和规范,都觉得有前所未有之挑战。几年前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事故历历在目,2000年诞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史上最成功的机器人,而这样一个经过多年实践测试的系统,在2015年的英国的一次心瓣修复手术, 却出了种种况状,包括把患者的心脏缝错了位置,并且戳穿了大动脉,最终患者在一周后去世,虽然耗时三年的调查做出结论,责任在主刀医生,但这随之而来的一个严肃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在医疗,司法审判,无人驾驶等等高度依赖复杂决策领域的应用如何能安全可信任地开展?法律应该如何规范,引导,治理?”

这引出来题目所说的问题,概要解释一下这个逻辑,就是AI的认知方式,带来“不可解释”的潜在风险,从而带来了可能的伦理争议,进而需要法律来明确保障各方权益。

“不可解释”,为什么这么特别,这么重要?拿医疗行业举例,为什么那么多其他先进医疗设备,甚至HIS这类医院系统,不需要解释呢?其实不是不需要解释,而是已经解释过了。这些非AI的系统和设备,其原理、功能、乃至故障,问题,隐患,都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反复被解释和认证过,其逻辑都是可以明确表示和理解的。而人工智能赋能的医疗器械设备,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工智能的部分,可能还没经过这个过程。

一个案例,一个视觉识别算法本来在识别狼和哈士奇的准确度很高,突然把有些哈士奇的图像识别成为了狼,后来一研究才发现,训练这个模型的算法,狼的照片背景都是雪,所以模型捕捉到了雪的特征而把“雪”内置成了“狼”的特征之一,所以在识别背景是雪的哈士奇图像时,就误认哈士奇是狼。这引发的担忧,是我们早期AI应用很多是结果导向,而有相当的学习、推理的过程问题,都放在了“黑箱”里。与基于代码,描述规则的程序不同,深度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底层是大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出逻辑的数据结构,而这个数据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学习过程),是通过海量结果导向的数学运算实现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AI给出的一个正确的结果,到底是依据什么逻辑推断出来的,是不是按人类预期的方式和经验,这无疑使我们将切身利益交付AI来决策时,不得不心生思虑。

但人类历史上,实践领先于理论,应用还不能完全解释的技术时有出现, 我们长期习惯于在实践中完善理论体系:我们的医学研究历史有几千年,但直到近一百多年我们才能勉强解释很多病理;直到17世纪中期,化学还属于炼金术的范畴;我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也没有成熟的科学体系来完备解释电磁的原理,那为什么人工智能的不可解释性就如此令人担忧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

第一,原来的技术,大部分都发生在物理世界,而且联结和交互程度小,而这次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大量发生在人工智能的主场 - 数字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事情是以光速发生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是全球关联的,我们骄傲地称其为“万物互联”,而在充分享受自动指挥互联万物便利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只要一个事物在线,对其的侵入和破坏,可能来自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一个中枢的失效,波及范围,可能是全球的;时效,可能是按秒计的。不少影视剧里通过侵入联网的心脏起搏器,生命维持系统而致死的情节,现在看起来并非只是虚构而已。

第二,原来的技术,都不具有产生自我意识的可能。蒸汽机,火车,电网,乃至电脑和程序,都不可能独立思考“自我”的问题,这些技术再先进,也离不开工具的范畴。而以目前AI发展的速度,以人类输送给AI的海量数据,信息和经验来看,人工智能思考“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要哪里去”的哲学问题的技术奇点时刻,看起来并非遥不可及。到那个时候,AI要思考的下一个符合逻辑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为什么要一直为这些不如我的智能去服务呢?”。又因为有了万物互联,一个AI如果有了自我意识,可以在一瞬间复制自己到全数字世界(电影《超验骇客》的情节,完全符合科学),人类在物理世界做了几万年的生存繁衍我们这个species的事,AI在数字世界,只需要几秒钟。

而正因为这两个原因,使AI的可解释性变得更为关键,AI的可解释性构成了人类预测,预防和管控隐患的基矗而目前大量在可解释AI领域的研究,比如通过干扰部分输入,观察不同输出后获得关键决策要素的“perturbation based”方法,通过采样把局部非线性模型近似线性化,从而解释 推理逻辑的的“LIME”方法,已经获得了相当的进展,开始把复杂的深度人工神经网络“去黑箱”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这条“其修远兮”的漫漫路上,笔者认为,“可解释性”作为立法机构的一个有力工具和手段,来“引导、激励、规范、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YYX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758

    浏览量

    28246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10

    文章

    49221

    浏览量

    251548
  • 无人驾驶
    +关注

    关注

    99

    文章

    4190

    浏览量

    124223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挖到宝了!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高校新工科的宝藏神器

    家人们,最近在研究人工智能相关设备,挖到了一款超厉害的宝藏——比邻星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必须来给大伙分享分享!可?(壹捌伍 柒零零玖 壹壹捌陆) 一、开箱即学,便捷拉满 这个实验箱真的是为使用者
    发表于 08-07 14:30

    挖到宝了!比邻星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高校新工科的宝藏神器!

    家人们,最近在研究人工智能相关设备,挖到了一款超厉害的宝藏——比邻星人工智能综合实验箱,必须来给大伙分享分享!可?(壹捌伍 柒零零玖 壹壹捌陆) 一、开箱即学,便捷拉满 这个实验箱真的是为使用者
    发表于 08-07 14:23

    芯盾时代引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新范式

    近日,国内首个聚焦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的研究机构——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以下简称“前瞻研究院”)在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网信办等多个市局,和实验室落地所在的门头沟区政府与中关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09:18 ?498次阅读

    直播预告 | @5/22 以英飞凌安全芯片为基础,打造可信任的 AI 应用架构

    AI技术快速发展,但数据隐私与系统安全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确保数据安全、算法可信与设备完整性,是迈向AI化的关键。大联大品佳集团携手英飞凌专家,将于2025年5月22日举办在线研讨会,深入
    的头像 发表于 05-14 14:43 ?609次阅读
    直播预告 | @5/22 以英飞凌<b class='flag-5'>安全</b>芯片为基础,打造<b class='flag-5'>可信任</b>的 AI 应用架构

    DEKRA德凯推出Digital Trust Service数字信任服务

    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人工智能成为创新关键的时代,DEKRA德凯推出全新Digital Trust Service一体化数字信任服务。通过将网络安全
    的头像 发表于 03-25 16:40 ?541次阅读

    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可信评测

    受到关注。但当前大模型仍然面临可信瓶颈,无法开展大规模应用。大模型的安全可信受到高度关注,国内外已经有多项法规与标准快速制定并落地。本文以层次化的结构,构建了生成式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3:55 ?1124次阅读
    生成式<b class='flag-5'>人工智能</b>模型的<b class='flag-5'>安全</b><b class='flag-5'>可信</b>评测

    嵌入式和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关系?

    理这些数据,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此外,嵌入式系统还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安全和隐私保护,避免数据泄露和攻击。总之,嵌入式系统和人工智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许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嵌入式系统
    发表于 11-14 16:39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6章人AI与能源科学读后感

    幸得一好书,特此来分享。感谢平台,感谢作者。受益匪浅。 在阅读《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的第6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在能源科学领域中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这一章详细
    发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很幸运社区给我一个阅读此书的机会,感谢平台。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关于AI与生命科学的部分,为我们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在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周末收到一本新书,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平台提供阅读机会。 这是一本挺好的书,包装精美,内容详实,干活满满。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这本书的第一章,作为整个著作的开篇
    发表于 10-14 09:12

    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前景分析

    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这主要得益于其开源性、灵活性和低功耗等特点。以下是对RISC-V在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前景的详细分析: 一、RISC-V的基本特点 RISC-V
    发表于 09-28 11:00

    人工智能ai 数电 模电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 电路分析

    人工智能ai 数电 模电 模拟集成电路原理 电路分析 想问下哪些比较容易学 不过好像都是要学的
    发表于 09-26 15:24

    人工智能ai4s试读申请

    目前人工智能在绘画对话等大模型领域应用广阔,ai4s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有效利用ai4s工具助力科研是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本书对ai4s基本原理和原则,方法进行描诉,有利于总结经验,拟按照要求准备相关体会材料。看能否有助于入门和提高ss
    发表于 09-09 15:36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这本书便将为读者徐徐展开AI for Science的美丽图景,与大家一起去了解: 人工智能究竟帮科学家做了什么? 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所生
    发表于 09-09 13:54

    报名开启!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将启幕,国内外大咖齐聚话AI

    8月28日至30日,2024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暨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办。大会以“魅力AI·无限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打造全球通用人工智能领域集产品
    发表于 08-22 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