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复旦大学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 来源:中国科学报 ? 作者:中国科学报 ? 2020-09-21 16:49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志鸿团队成功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

分子是参与生命与物质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单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结合而成。那么,能否模仿从原子到分子的键合过程,创造出由无机纳米粒子定向键合而成的“人造分子”,并利用其呈现出的各种独特物理性质,为传感、催化、超材料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聂志鸿团队为制备纳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则简易方法——通过设计聚合物配体间的简单化学反应,实现对纳米“人造分子”组装构筑和物理性能的调控。

传统制备方法的原理是在纳米粒子上定点修饰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间的互补相互作用,实现对不同纳米粒子结合的调控。“这好比在一个圆球上刻下卡槽或者粘上木条,不同的‘积木’就能拼合在一起了。”聂志鸿说。然而,在直径为纳米量级的“圆球”上“微雕”难度极大。

聂志鸿团队开创性地提出聚合物诱导纳米粒子定向键合形成纳米尺度“人造分子”的原创概念。研究人员在纳米粒子上刷一层聚合物“涂层”,让特定的聚合物配体布满其表面。相比定点修饰DNA,这一步骤的难度降低不少。此时,纳米粒子依然是一个各处性质均相同的“圆球”。接下来,当两个刷有不同聚合物“涂层”的纳米粒子相互靠近,不同的聚合物配体之间就会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发生反应,聚合物的链构象与电荷排布随之产生变化,整个“圆球”不再是各向同性,而是获得了沿特定方向结合的趋势。

来源:中国科学报

原文标题:科学家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公众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纳米
    +关注

    关注

    2

    文章

    718

    浏览量

    39602
  • 分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4

    浏览量

    12643

原文标题:科学家设计纳米“人造分子”简易制备方法

文章出处:【微信号:cas-ciomp,微信公众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全球首款二维RISC-V MPU!命名“无极”,来自复旦团队

    ?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吴子鹏) 近日,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周鹏、包文中联合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材料的 32 位 RISC-V 架构微处理器 ——“无极(WUJI
    的头像 发表于 04-06 05:19 ?2712次阅读
    全球首款二维RISC-V MPU!命名“无极”,来自<b class='flag-5'>复旦</b>团队

    琻捷电子出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5沪港新经济论坛

    近日,琻捷电子创始人、CEO李梦雄博士出席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25沪港新经济论坛。
    的头像 发表于 08-11 17:05 ?346次阅读

    复旦大学复旦微电子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近日,值公司成立27周年之际,复旦微电子集团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举办“自主之芯 协同之道”主题论坛。现场汇聚了来自政府、高校、行业组织及产业一线的众多嘉宾,共同探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命题。
    的头像 发表于 07-18 15:21 ?563次阅读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TPU导电长丝制备与性能研究

    、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工艺优化与质量监控.基于碳纳米材料的TPU导电长丝制备与性能研究【江南大学赵树强】基于碳纳米材料的TPU导电长丝
    的头像 发表于 07-11 10:21 ?153次阅读
    基于碳<b class='flag-5'>纳米</b>材料的TPU导电长丝<b class='flag-5'>制备</b>与性能研究

    分子束外延技术的原理及制备过程

    高质量的材料制备是一切器件研究的核心与基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MBE的原理及制备过程?
    的头像 发表于 06-17 15:05 ?434次阅读
    <b class='flag-5'>分子</b>束外延技术的原理及<b class='flag-5'>制备</b>过程

    2025年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近日,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主办的开放原子“校源行”(清华站)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的头像 发表于 04-22 16:46 ?470次阅读

    维智科技将参加复旦大学第四届数字经济生态论坛

    由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创业创新俱乐部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创业创新数字经济生态论坛将于3月1日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盛大启幕。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0:40 ?534次阅读

    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合作研发新突破,多项成果亮相JSSC

    近日,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的徐佳伟、洪志良教授团队合作,围绕智能传感芯片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成功开发了应用于TMR磁传感器、心率血氧采集的高精度模拟前端芯片。相关合作研发成果已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1-24 15:30 ?641次阅读
    纳芯微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合作研发新突破,多项成果亮相JSSC

    分子纳米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加工介绍

    四川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最近公布了该校科研团队的一项3D打印成果:高分子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实现规模化制备。据悉,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成果由王琪、陈宁完成,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已授权发
    的头像 发表于 01-22 11:13 ?663次阅读
    高<b class='flag-5'>分子</b>微<b class='flag-5'>纳米</b>功能复合材料3D打印加工介绍

    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合作研发成果亮相JSSC

    近日,纳芯微与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ICD实验室的徐佳伟、洪志良教授团队合作,围绕智能传感芯片开展深度产学研融合,成功开发了应用于TMR磁传感器、心率血氧采集的高精度模拟前端芯片。相关合作研发成果已在
    的头像 发表于 01-06 15:12 ?963次阅读
    纳芯微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微电子学院合作研发成果亮相JSSC

    利用液态金属镓剥离制备二维纳米片(2D NSs)的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液态金属镓(Ga)剥离制备二维纳米片(2D NSs)的方法。该方法在接近室温下通过液态镓的表面张力和插层作用破坏范德华力,将块体层状材料剥离成二维
    的头像 发表于 12-30 09:28 ?945次阅读
    利用液态金属镓剥离<b class='flag-5'>制备</b>二维<b class='flag-5'>纳米</b>片(2D NSs)的<b class='flag-5'>方法</b>

    Aigtek功率放大器如何帮助制备(1~100nm)级的纳米薄膜

    纳米薄膜材料,是纳米材料在二维空间内的应用材料,是纳米晶粒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粘合,晶粒分子之间的间隙及其小的的薄膜,具有薄层致密和晶粒
    的头像 发表于 12-20 10:42 ?663次阅读
    Aigtek功率放大器如何帮助<b class='flag-5'>制备</b>(1~100nm)级的<b class='flag-5'>纳米</b>薄膜

    天合光能与复旦大学共建先进光伏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

    11月29日,天合光能-复旦大学先进光伏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签约揭牌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联合实验室的成立是双方共建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之后又一个重要
    的头像 发表于 12-03 19:15 ?1194次阅读
    天合光能与<b class='flag-5'>复旦大学</b>共建先进光伏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

    德力西电气荣获复旦大学双碳目标与气候变化贡献奖

    近日,第九届价值共创年度趋势论坛暨案例评选颁奖典礼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成功举办。德力西电气可持续发展官孙艳辉受邀出席,分享德力西电气在绿色转型领域的举措成果与实践经验,与各行业企业代表、ESG领域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共探ESG行动如何助力企业创造长期价值。
    的头像 发表于 11-20 15:48 ?671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聚焦离子束制备高分辨率电化学-电致发光耦合双极纳米电极阵列传感器

    和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Guopeng Li和Rui Hao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分辨率电化学传感应用的双极纳米电极阵列(BPnEAs)的控制和规模化制造的简单方法。采用双光束FIB纳米加工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8-27 16:14 ?998次阅读
    哈尔滨工业<b class='flag-5'>大学</b>/南方科技<b class='flag-5'>大学</b>:聚焦离子束<b class='flag-5'>制备</b>高分辨率电化学-电致发光耦合双极<b class='flag-5'>纳米</b>电极阵列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