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突破国外尖端技术封锁,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拧成一股绳,声气相求,以期豹变。
这一天,还是到来了。9月15日,美国对华为全面“断供”政策开始正式生效。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从这天起,为华为代工麒麟系列高端5G芯片的台积电、SK海力士及三星等厂商停止为华为供货。
境外供应商实施芯片断供,对华为等企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来看还有待全面评估。这一天的到来,包括华为在内的企业并非没有预期,我们也相信相关企业会竭尽办法,将影响降到最低。但关键产品断供,令相关产业遭遇“卡脖子”这一幕真真切切地发生了,这无疑又一次为我们的自主科技创新敲响警钟:要想不被“卡脖子”,中国技术创新更需“对症下药”。这既需要国人对中国目前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个清醒认知,也要真正解剖自己,努力找出“药方”。
如果说在十年前,我们可以依靠人口红利和全球化便车,在相对较低的自主创新基础上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人口红利式微,产业升级进入关键期,尤其是全球化技术开放遭遇挑战,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实力,就已成为丝毫不容怠慢的议题。对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不应有任何侥幸和犹疑。
目前,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9%,也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但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仍有明显差距。这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为关键技术进步提供充足的“燃料”与动力。
而当华为这样的顶尖企业也遭遇技术“卡脖子”,更应让企业产生“忧患意识”——忽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攻坚,很有可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事实上,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仅占企业研发投入的0.1%,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的1.5%,而美国、日本、欧盟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约占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很显然,中国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视上,其实还有不小提升空间。事实上,此次出现的技术“卡脖子”现象,也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
除了政府和企业在研发上“真金白银”地投入和攻坚,一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也和每个人的科学认知息息相关。至少,在技术“卡脖子”的事实面前,整个社会对于我们的科技创新实力应有更清醒的认知,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更重要的是,要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科学体认。
不要以为科技创新是科学家的事,其实科技创新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现在许多尖端技术已经进入民用,消费者日常须臾不可离开的很多工具都是技术的产物,如果一些关键技术被卡了脖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关心科技创新,就是关心自己。每个人也不妨对国家科技创新保持关注,当全社会形成一种关切科技创新的热情,这也会无形中加速中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总书记日前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中国在很多领域,恰恰需要的就是“从0到1”的基础性突破,而要想早日形成这样的突破,唯有靠政府、企业、社会拧成一股绳,声气相求,以期豹变。这,正是避免被“卡脖子”的关键所在。
-
芯片
+关注
关注
460文章
52736浏览量
444167 -
华为
+关注
关注
216文章
35293浏览量
25697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瑞之辰传感器:从“卡脖子”到“杀手锏”的技术突围

显示面板 “良率保卫战”:新启航激光修屏如何破解国产面板厂 “卡脖子” 困局?

华为Pura80发布,一项卡脖子传感器技术获突破,一项传感器技术仍被卡脖子!

瑞之辰科技:以技术创新推进压力传感器国产化替代

午芯芯科技国产电容式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突破卡脖子技术
2025中国(华东)智能家居技术创新研讨会

最高资助1亿元!深圳发力智能传感器“卡脖子”技术攻关(最新政策)

国科微荣获技术创新企业奖
智芯公司荣获2024年“中国芯”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
2024“中国芯”出炉!赛昉科技昉·惊鸿-7110荣膺优秀技术创新产品奖

聚焦智联!2024中国(秋季)智能家居技术创新峰会顺利落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