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Sprint首席执行官 Marcelo Claure在8月初所作的承诺之后,我们看到一些证据表明该运营商终于取消了为期两年的智能手机合同。内部文件泄漏了,表示激活新帐户的Sprint客户将不再可以选择以2年合同购买智能手机。由于尚未正式宣布,从技术上讲,Sprint是四家主要放弃合同模式的运营商中的最后一家(AT&T从今天开始停止提供合同)。
根据该文件,鼓励销售代表推广Sprint的租赁和Easy Pay计划,以替代按合同购买的电话价格。这一变化不会影响平板电脑,由于手机用户群减少,去年平板电脑的销售量有所增长。目前尚不清楚2年合同的变更是否最终也将适用于平板电脑,但我们怀疑Sprint高管希望在看到平板电脑销售数据后做出决定。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智能手机
+关注
关注
66文章
18636浏览量
184579 -
运营商
+关注
关注
4文章
2421浏览量
45522 -
Sprint
+关注
关注
0文章
86浏览量
1542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中国智能手机复合材料后盖搭载量快速增长
“2023年智能手机品牌纷纷加码复合材料后盖,而在此之前国内市场智能手机后盖材料中玻璃和塑料渗透率高达90%以上,目前复合材料后盖搭载量快速增长,至2024年其渗透率已增至约10%,成

TECNO重磅发布CAMON 40系列智能手机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次日,TECNO作为全球领先的AI智能全生态创新科技品牌,正式发布了其最新影像旗舰智能手机——CAMON 40系列。该系列包括CAMON 40 Premier
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报道称,揭示了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最新动态。据该机构报道,近年来,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售价超过600美元,当前约合4358元人
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2024年强势反弹,OPPO领跑
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趋势。 在这一波市场复苏中,OPPO表现出色,首次领跑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据统计,OPPO在2024年的出货量达到了1690万部,占据了18%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高达14%。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OPPO在东南亚市场
智能手机市场稳步复苏,2024年出货量增长显著
根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Omdia最新发布的智能手机初步出货量报告,2024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表现亮眼,出货量达到了3.28亿部,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2.8%的稳健增长。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
2024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创历史新高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8.8亿片,同比增长27.0%,创历史新高。”
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回升
在经历了两年的下跌后,2024年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反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2.85亿台,同比增长4%。 这一增长趋势在第四季度尤为明显。苹果凭借强大的品牌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回暖,三星苹果领跑市场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实现了4%的同比增长,成功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趋势,标志着智能手机行业正式走出低谷,迎来复苏。 尽管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但全球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预计增长8.7%
近日,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INNO Research的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预计将实现显著增长,达到22.7亿片,同比增长8.7%,这一数字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趋势充分展示
全球智能手机中端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市场,自2021年以来经历了显著的份额下滑。这一价位段曾长期占据市场35%的份额,是智能手机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中端市场的繁荣景象已难以为继。 高盛分析预测,到2027年,中端
探索智能手机上的生成式AI
今年是移动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年,AI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每年,我都会准时排队购买新发布的高端智能手机,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电子产品,另一方面则源于我对新科技的好奇。朋友们开玩笑
Arm全面计算解决方案为所有智能手机用户带来娱乐体验
在过去一年售出的 12 亿部智能手机中,有八亿部是平价手机。这些设备涵盖了入门级到中端的智能手机,堪称是当今数字世界的中枢,代表着移动端生态系统的“心脏与灵魂”。
苹果预计2025年超越三星,登顶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宝座
9月5日,知名市场研究机构TechInsights发布了最新预测,对2024年及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乐观态度,上调了这两年的出货量预期。这一调整主要基于宏观经济环境的积极变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