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新的AI算法可以预测基因突变的演变过程,助力人工干预

独爱72H ? 来源:孜然实验室 ? 作者:佚名 ? 2020-04-16 22:17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文章来源:孜然实验室)
冷泉港实验室的定量生物学家大卫·麦坎德里斯(David McCandlish)和Zhou Juannan开发了一种具有预测能力的算法,使科学家能够观察到特定的基因突变如何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关键蛋白质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发生变化。

在《自然通讯》中描述的算法称为“最小异位显性插值法”,可以直观地显示蛋白质如何进化为更高效或根本无效。他们比较了数千种蛋白质的功能,发现了突变如何导致蛋白质从一种功能形式进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模式。

异位显性(Epistasis)描述了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基因的作用取决于另一个基因的存在。在许多情况下,科学家认为,当现实与他们的预测模型不一致时,基因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就会发挥作用。考虑到这一点,麦坎德里斯在假设每个突变都很重要的前提下创建了这个新算法。术语“插值”描述了预测物种可能实现最佳蛋白质功能的突变的进化路径的行为。

研究人员通过测试构成链球菌GB1蛋白的基因中发生的特定突变的影响,创建了该算法。他们之所以选择GB1蛋白,是因为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它将产生大量可能的突变,并可以以多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

麦坎德里斯说:“由于这种复杂性,该数据集的可视化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希望将数字变成一张图片,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告诉我们的内容。”麦坎德里斯在办公室的照片。他指的是他所谓的蛋白质GB1的可视化“进化空间”。图片:CSHL

可视化效果就像拓扑图。高度和颜色与蛋白质活性水平相关,图上各点之间的距离代表突变发展到该活性水平需要多长时间。天然的GB1蛋白质具有适度的蛋白质活性水平,但可能会通过在几个不同位置发生的一系列突变而演变为更高的蛋白质活性水平。麦坎德里斯将蛋白质的进化路径比喻为远足,蛋白质是试图最有效地到达最高或最佳山峰的远足者。基因以相同的方式进化:通过突变寻求阻力最小和效率最高的途径。

为了到达山脉中的下一个最高峰,远足者更有可能沿着山脊线旅行,而不是一路徒步回到山谷。沿着山脊线有效地避开了另一个可能艰难的上升过程。在可视化中,山谷是蓝色区域,其中突变组合导致最低水平的蛋白质活性。该算法显示了每个可能的突变序列的最佳程度,以及一个遗传序列突变为许多其他可能的序列所需的时间。在COVID-19大流行等情况下,该工具的预测能力可能特别有价值。研究人员需要知道病毒的发展过程,以便在病毒到达最危险的形式之前知道在哪里以及何时拦截它。

麦坎德里斯解释说,该算法还可以帮助“理解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可能采取的遗传途径,以逃避免疫系统或获得耐药性。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可能的途径,那么也许我们可以设计出可以阻止进化或逃避免疫的疗法。”这种预测遗传算法还有其他潜在应用,包括药物开发和农业。
(责任编辑:fqj)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760

    浏览量

    282545
  • 智能算法
    +关注

    关注

    0

    文章

    81

    浏览量

    12189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任正非说 AI已经确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那么如何从容地加入进来呢?

    以下是一些可以从容加入AI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方法: 一、教育与学习方面 基础理论学习 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是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等。这些是AI算法的基石。例如,线性代数中
    发表于 07-08 17:44

    晶体管架构的演变过程

    芯片制程从微米级进入2纳米时代,晶体管架构经历了从 Planar FET 到 MBCFET的四次关键演变。这不仅仅是形状的变化,更是一次次对物理极限的挑战。从平面晶体管到MBCFET,每一次架构演进到底解决了哪些物理瓶颈呢?
    的头像 发表于 07-08 16:28 ?1018次阅读
    晶体管架构的<b class='flag-5'>演变过程</b>

    电机瞬变过程

    。由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电机的运行条件日益复杂化并且更加自动化,过去许多难于分析的变过程现在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们进一步掌握并了解了电机瞬变过程的现象,而且
    发表于 04-29 16:17

    FPGA+AI王炸组合如何重塑未来世界:看看DeepSeek东方神秘力量如何预测......

    其功能。与传统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不同,FPGA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和产品发布后进行重新编程,这使得它在快速原型设计和产品开发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2.FPGA的用途 FPGA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发表于 03-03 11:21

    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无限可能

    一、技术优势: 智能化决策:物联网通过感知层采集大量实时数据,而人工智能则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为这些数据提供深层次的洞察。AI可以基于大量的实时数据做出智能决策,从而大幅度提升效率,减少
    的头像 发表于 02-21 17:53 ?435次阅读

    AI赋能边缘网关:开启智能时代的新蓝海

    ,准确率达到99.9%。 这一技术革新正在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在智慧城市领域,AI边缘网关可以实现交通流量实时分析、违章行为智能识别;在工业互联网中,能够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生产工艺优化;在智慧能源领域
    发表于 02-15 11:41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55】AI Agent应用与项目实战

    。为了更深入理解 AI Agent 的技术基础,以下是其关键技术架构及应用场景的详细解析: (1)自主性:AI Agent 通过感知外界环境,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进行决策。这种特性通常通过
    发表于 01-13 11:04

    白光干涉的技术演变过程

    一、初步应用阶段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些应用型白光干涉仪。这些干涉仪主要采用人工操作、读数、计算和测量评定某个参数,效率相对较低。这一时期的白光干涉技术主要应用于简单的表面形貌
    的头像 发表于 01-03 09:28 ?509次阅读
    白光干涉的技术<b class='flag-5'>演变过程</b>

    使用原代肿瘤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微流控系统

    肿瘤学的精准医疗能够为癌症患者量身定制治疗策略,并确保最佳预后。迄今为止,大多数精准疗法都是基于每个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设计,部分药物对某些基因突变的患者产生最佳治疗效果,但对发生其他突变的患者疗效
    的头像 发表于 11-18 10:05 ?1.5w次阅读
    使用原代肿瘤细胞进行药物筛选的数字微流控系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6章人AI与能源科学读后感

    幸得一好书,特此来分享。感谢平台,感谢作者。受益匪浅。 在阅读《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的第6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在能源科学领域中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这一章详细
    发表于 10-14 09:27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研究的进程。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测序与编辑,再到药物研发,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像AlphaFold这样的工具,成功解决了困扰生物学界半个多世纪的蛋白质折叠问题,将
    发表于 10-14 09:21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二章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学习心得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的学习心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1. 技术基础的深入理解 在阅读第二章的过程中,我对于AI for Science所需的技术基础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一章详细阐述了
    发表于 10-14 09:16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的效率,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精确度。例如,在生物学领域,AI能够帮助科学家快速识别基因序列中的关键变异,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2. 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 书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促进了多个
    发表于 10-14 09:12

    人工智能ai4s试读申请

    目前人工智能在绘画对话等大模型领域应用广阔,ai4s也是方兴未艾。但是如何有效利用ai4s工具助力科研是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本书对ai4s基本
    发表于 09-09 15:36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大力发展AI for Science的原因。 第2章从科学研究底层的理论模式与主要困境,以及人工智能三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出发,对AI for Science的技术支撑进行解读。
    发表于 09-09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