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动驾驶汽车在各种复杂环境中都能精准感知周围情况,激光雷达(LiDAR)作为重要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激光雷达能够发射数十万乃至数百万束激光脉冲,并接收反射光信号,从而实时构建出高精度的三维点云图,让车辆“看”到前方、侧方乃至后方的各类物体轮廓及距离信息。要让激光雷达发挥最佳性能,除了选型和算法优化之外,合理的安装位置至关重要,不同部位安装的激光雷达各有侧重,协同工作才能形成全面、可靠的周围环境模型。那激光雷达可以安装在哪些位置?今天智驾最前沿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车顶是最常见的激光雷达安装位置之一。在车顶中央或偏前部位装配旋转式机械激光雷达,可以实现接近360度的全向扫描。得益于较高的安装高度,车顶激光雷达能避开车身遮挡,对远距离障碍物完成可靠探测。它在高速巡航或城市道路行驶时,负责探测前方车队分布、行人、路缘等大范围目标,并为融合其他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提供全景点云数据。这种全局覆盖确保了车辆在转弯、变道以及遇到弯道或交叉路口时,都能迅速获取无死角的环境信息,极大地提升了路径规划和避障决策的鲁棒性。虽然车顶安装会对整体空气动力学性能和车辆外观设计提出挑战,但从安全性和感知完整性角度来看,这种高位布置仍是大多数高阶自动驾驶原型车的首选。
与车顶不同,还有安装在前格栅或前保险杠位置的激光雷达,这类激光雷达通常采用固态或小型机械结构,以负责近中距离探测。前格栅处的低位激光雷达能够补充车顶装置在低矮障碍物(如路缘石、低速行驶时的地面积雪或水坑)上的盲区。当车辆以较低速度行驶于复杂工况环境,如地下车库或狭窄巷道时,前保险杠激光雷达能够提供亚米级别的精细点云,辅助车辆完成精确泊车、狭窄通道穿越等操作。同时,这类雷达因靠近车身底部,受装饰格栅和保险杠造型影响较大,其防尘、防水性能以及抗污损设计必须足够可靠,以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
除了前段探测,还有在车辆后舱位置安装激光雷达的方案。后舱激光雷达专注于车辆后方的宽角度扫描,用于监测来车、行人或骑行者在倒车或后方变道时的潜在危险。与传统倒车雷达相比,激光雷达后向探测具备更高的分辨率和精度,能够准确测量后方目标的速度、角度及三维轮廓信息。这不仅有助于倒车泊车时的路径规划,还能在多车道高速行驶变道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测后方车辆动态,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更为可靠的避障与决策依据。此外,后舱位置的激光雷达与车辆周围的其他传感器数据融合后,可构建完整的环视点云,提升系统对360度环境的感知连贯性。
当今更有许多量产或概念车开始尝试将激光雷达巧妙地嵌入后视镜或车身侧裙中。这种侧向探测布置主要是为了监控车辆的盲区。侧面盲区一直是传统后视镜难以覆盖的危险区域,尤其是在并线或转向过程中。将小型固态激光雷达隐藏在后视镜外壳内部,不仅能捕获侧后方来车的实时动态,还能在车辆并线辅助、盲区报警等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侧面安装位置空间有限,相应的激光雷达尺寸和视场角设计必须紧凑,同时还要考虑电磁兼容、抗震动及耐候性等要求。得益于固态激光雷达的无机械旋转部件,侧向感知装置在尺寸、成本与寿命方面具备更大优势,成为量产化的热门选择。
除上述位置外,个别自动驾驶方案还考虑在挡风玻璃下方或A柱附近布置激光雷达。这类布置对前方物体的中近距离扫描具有特殊意义,可以与车顶雷达形成多层次感知结构。挡风玻璃位置的激光雷达多为窄视场设计,专注于前方车道内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红绿灯等关键目标,可供驾驶员监控及自动驾驶系统的冗余参考。由于安装位置相对隐蔽,对雷达视场的遮挡和反射控制至关重要,车辆厂商往往需要在玻璃材料、贴膜工艺与激光雷达镜头的光学适配上做大量调试,才能实现稳定、清晰的环境点云数据。
其实不同部位激光雷达的作用可以大致归纳为全局扫描、前向中近距探测、后向动态监测、侧向盲区覆盖及冗余参考。全局扫描致力于环境宏观布局,负责高速或复杂交通场景下的全视角感知;前向中近距探测聚焦低矮物体、地面坑洼及狭窄空间等细节;后向监测确保倒车及后方变道过程的安全;侧向探测弥补传统后视镜和摄像头的盲区;而冗余参考则为主感知系统提供多源数据融合的可靠性支持,防止单一位置故障导致感知盲漏。
在实际工程落地时,激光雷达的安装不仅要考虑视野覆盖,还需兼顾整车的电气接口布局、散热管理、抗振动设计及外观集成。雷达位置附近的线束走向、控制单元布置和车身金属遮挡都需要精心规划。车企常常通过虚拟仿真和实车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对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俯仰角、倾斜角及防护罩设计不断优化,确保感知系统在不同工况下都能保持高可靠性与高精度。
随着固态激光雷达体积不断缩小、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在车身更多隐蔽位置的嵌入式部署将成为趋势。微型化、集成化的固态雷达可与车身装饰件、传感器模块融合,既满足美观,又兼顾性能。在“感知即决策”的自动驾驶时代,合理的多点布置与多模态融合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冗余性与安全保障,让车辆在各种极端驾驶场景下都能实现平稳、可靠地自主行驶。
总之,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传感器,其在车顶、前格栅、保险杠、后舱、后视镜及挡风玻璃等不同部位的布局,分别承担着全局扫描、中近距探测、后向监控、侧向盲区覆盖及冗余验证等关键责任。只有通过多点协同、多层次融合的方式,才能在多变的道路环境中构建出精准、稳定的三维世界模型,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随着技术演进和量产化推广,激光雷达的多元化布置将成为自动驾驶标配,为出行安全和效率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审核编辑 黄宇
-
激光雷达
+关注
关注
975文章
4283浏览量
193810 -
自动驾驶
+关注
关注
790文章
14473浏览量
172407 -
自动驾驶系统
+关注
关注
0文章
69浏览量
719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决定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感知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激光雷达缘何一边被嫌弃,一边被追捧?
自动驾驶只用激光雷达进行感知会有哪些问题?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之间会相互干扰吗?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中的优势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原理、类型与应用梳理

爱普生高精度车规晶振助力激光雷达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技术:自动驾驶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走的一段弯路吗?
禾赛激光雷达助力宝马智能工厂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光电组件的AEC-Q102认证:保障自动驾驶硬件的可靠性与品质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哪个才是自动驾驶最优选?
L4自动驾驶需求迭代,360°激光雷达也要进入芯片化时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