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详解WLCSP三维集成技术

中科院半导体所 ? 来源:学习那些事 ? 2025-08-28 13:46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文章来源:学习那些事

原文作者:小陈婆婆

本文将介绍WLCSP在3D维度上的可行路径。

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WLCSP)因其“裸片即封装”的极致尺寸与成本优势,已成为移动、可穿戴及 IoT 终端中低 I/O(< 400 bump)、小面积(≤ 6 mm × 6 mm)器件的首选。然而,当系统级集成需求把 3D 封装/3D IC 技术推向 WLCSP 时,传统方案——引线键合堆叠、PoP、TSV 硅通孔——因工艺窗口、CTE 失配及成本敏感性而显著受限。

本文将介绍WLCSP在3D维度上的可行路径:从早期 Shellcase 侧壁 RDL 的 CIS/MEMS 专用 3D WLCSP,到利用 TMV 的扇出型 PoP;从无需 TSV 的铜柱-微凸点倒装堆叠,到嵌入式 WLCSP 在 PCB 级实现的异构 3D 集成,分述如下:

晶圆级芯片尺寸封装概况

3D MEMS和传感器WLCSP

嵌入式WLCSP

晶圆级3D集成

半导体封装领域,晶圆级芯片规模封装(WLCSP)凭借其独特的工艺特性,在三维集成技术路径的选择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作为唯一直接以裸芯片形态实现集成电路封装的解决方案,WLCSP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其全晶圆工艺基础展开,这种工艺特性决定了其三维集成方案必须与常规3D封装及3D IC技术形成策略性区分。

从工艺本质来看,WLCSP依托全晶圆级加工流程,通过阵列式凸块构造实现芯片与基板的互连,其应用边界天然受限于低I/O密度(通常小于400个凸点)和小型化尺寸(典型封装体不超过6mm×6mm)。这种物理限制使得传统3D封装中的引线键合芯片堆叠技术仅在特定场景下具备可行性——当WLCSP芯片与模块基板进行共封装时,引线键合组件需以并排布局方式实现功能整合,而非垂直堆叠。这种设计选择既规避了WLCSP在Z轴方向的空间局限,又维持了其作为独立封装单元的工艺完整性。

在三维集成创新领域,扇出型WLCSP通过模具通孔(TMV)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基于TMV的堆叠封装(PoP)架构被证明是扇出型WLCSP的增值选项,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扇入型WLCSP的尺寸约束。通过重构晶圆工艺扩展有效封装区域,扇出型方案将热机械应力控制水平提升至接近BGA基板封装标准,这使得早期应用于BGA领域的三维概念(如下图所示的TMV-PoP结构)得以技术移植与优化。

be04fada-832e-11f0-a18e-92fbcf53809c.jpg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新路径并未简单复制既有3D封装方案,而是结合扇出型WLCSP的低成本优势和TMV的高密度互连特性,形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垂直集成解决方案。

反观硅通孔(TSV)技术,其在通用扇入型WLCSP中的适用性持续受限。尽管TSV在2.5D/3D IC领域已实现商业化突破,但WLCSP对额外空间占用的敏感性和终端市场的成本容忍度,使得这项技术难以获得广泛接受。

目前扇出型WLCSP正在引领三维集成技术的革新方向。通过结合TMV与重布线层(RDL)工艺,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先进移动终端的射频前端模块,实现功率放大器滤波器的三维共封装。这种增长动力主要源自消费电子对轻薄化需求的持续升级,以及汽车电子领域对高可靠性三维封装方案的迫切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MEMS传感器与WLCSP的融合正在催生新的三维集成范式。通过在扇出型WLCSP中嵌入压力传感单元,实现芯片级环境感知功能整合,这种创新方案已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完成概念验证。与此同时,一些领先厂商正在开发基于WLCSP的异质集成技术,将逻辑芯片与存储单元通过晶圆级键合实现三维堆叠,这为边缘计算设备的小型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从技术演进路径分析,WLCSP的三维集成方向正逐步形成两大分支:其一聚焦于扇入型架构的垂直功能增强,通过优化凸块布局和材料体系提升I/O密度;其二则依托扇出型工艺突破物理限制,构建多芯片三维集成系统。这种双轨发展策略既保持了WLCSP的成本优势,又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其应用边界,为半导体封装领域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主张。

3D MEMS和传感器WLCSP

在半导体封装技术的演进历程中,3D MEMS与传感器晶圆级芯片规模封装(WLCSP)的融合创新始终占据独特地位。其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芯片有源面与背面的高效互连。其工艺通过倾斜芯片/封装侧壁的再布线设计,在芯片边缘暴露触点并重构电气路径,最终在封装背面形成高密度焊球阵列。

be11c512-832e-11f0-a18e-92fbcf53809c.jpg

这种架构在CMOS图像传感器封装中衍生出三种典型形态:ShellOP作为基础光学封装,提供全边缘布线与传感区域保护;ShellOC通过引入光学腔体设计,优化光接收效率;而ShellBGA则专为背照式(BSI)传感器开发,通过消除芯片表面金属层的散射效应,显著提升微光环境下的成像性能。

be21d772-832e-11f0-a18e-92fbcf53809c.jpg

以OmniVision 2010年推出的OV14825传感器为例,该器件采用116针芯片级封装,依托Shellcase的边缘互连技术,在4416×3312像素的BSI架构上实现了15帧/秒全分辨率输出与60帧/秒高清视频录制,其500μm级的封装厚度完美适配移动设备对轻薄化的严苛要求。

技术迭代方面,Shellcase工艺的演进呈现出两条并行路径:传统工艺通过优化玻璃载体使用与300mm晶圆适配,持续降低封装高度;而ShellcaseRMVP方案则引入TSV技术,构建垂直互连通道。相较于边缘布线方案,TSV架构突破了焊盘尺寸与间距的限制,允许更窄的切割道设计,从而提升晶圆利用率并降低单位成本。这种创新在2018年后的高端图像传感器市场中尤为显著,多家头部厂商开始采用TSV-WLCSP混合架构,将封装厚度压缩至300μm以下,同时保持光学性能的稳定性。

在MEMS领域,3D WLCSP的价值体现更为本征。由于MEMS器件依赖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形成三维机械结构,传统封装工艺难以兼顾结构保护与电气互连。3D MEMS WLCSP通过晶圆对晶圆(CoW)或芯片对晶圆(WoW)的堆叠方式,将ASIC控制芯片与MEMS传感单元进行面对面键合,结合倒装芯片技术与微型凸点互连,实现了信号处理与感知功能的垂直集成。此类方案在惯性导航、压力传感等应用中已实现商业化,例如某国际大厂2022年推出的六轴MEMS传感器,通过3D WLCSP将ASIC与MEMS芯片堆叠,封装尺寸较传统方案缩小40%,同时功耗降低25%。

尽管通用型WLCSP的3D堆叠仍面临成本敏感性问题,但特定领域的创新持续涌现。

be2f0960-832e-11f0-a18e-92fbcf53809c.jpg

如上图所示的3D WLCSP概念图,通过集成铜柱凸点、前侧模塑成型与再布线技术,在无需TSV的情况下构建多层互连结构。这种方案在射频前端模块(RF Front-End Module)中已获得应用,将功率放大器与滤波器进行三维共封装,有效缩短信号传输路径并减少寄生效应。

嵌入式WLCSP

在半导体封装技术的创新版图中,嵌入式晶圆级芯片规模封装(WLCSP)以其独特的工艺路径和应用价值,成为系统级封装(SiP)领域的重要分支。不同于依赖晶圆级处理的3D WLCSP,嵌入式方案通过PCB面板级工艺实现芯片与基板的深度集成,其技术本质在于将WLCSP器件直接嵌入印刷电路板(PCB)内部,构建紧凑且高可靠性的电子模块。

嵌入式WLCSP的技术可行性源于其与PCB工艺的天然适配性。首先,WLCSP的细间距凸点阵列(通常≤0.5mm)与PCB激光通孔工艺的精度范围高度匹配,确保电气互连的精准对位;其次,WLCSP的铜基底金属化层(UBM)直径普遍超过200μm,这一尺寸恰好满足激光钻孔设备对接触焊盘的最小加工要求,同时铜材质与PCB化学镀铜/电解镀铜工艺的兼容性,避免了金属化层的额外处理步骤;再者,WLCSP的背面研磨技术已非常成熟,通过控制研磨深度可将芯片厚度降至50μm以上,配合标准晶圆切割工艺,可轻松实现嵌入式模块的厚度控制。这些工艺特性的协同作用,使得嵌入式WLCSP在硅侧集成过程中展现出极高的技术成熟度。

be3a48de-832e-11f0-a18e-92fbcf53809c.jpg

从应用价值来看,嵌入式方案的核心优势体现在空间效率与可靠性的双重提升。以USB-OTG升压调节器模块为例,通过将WLCSP芯片嵌入PCB基板并整合表面贴装无源元件,模块整体尺寸缩减超过44%,且无需改变封装高度或影响散热性能。这种空间优化在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对体积敏感的领域尤为关键。可靠性方面,嵌入式架构通过两种机制显著改善了热机械应力表现:其一,芯片嵌入后模块基板与PCB的CTE(热膨胀系数)差异被大幅削弱,焊点承受的应力水平低于传统表面贴装方案;其二,硅芯片与PCB的物理分离距离增加,降低了CTE失配导致的界面应变。实验数据显示,嵌入式模块在板级跌落测试和TMCL(热循环)测试中的故障率较传统方案降低30%以上。

尽管嵌入式WLCSP具备显著优势,其技术适用性仍受限于具体场景。由于嵌入过程会占用PCB内部空间,原本用于穿层通孔(Via)的区域被压缩,可能对3D模块的垂直互连设计构成挑战。此外,虽然模块内的埋入铜层和通孔结构可形成有效的热传导路径,但在高功耗应用(如汽车功率模块)中,仍需结合外部散热方案以确保热稳定性。不过,随着PCB基板材料的迭代(如引入高导热树脂)和激光钻孔精度的提升(最小孔径≤50μm),嵌入式WLCSP正在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渗透。

目前,嵌入式WLCSP与先进封装技术的融合正在加速。2024年,某国际半导体厂商推出基于嵌入式WLCSP的5G射频前端模块,通过将功率放大器(PA)芯片嵌入PCB并集成滤波器元件,实现了信号路径缩短30%的同时,模块厚度控制在1.2mm以内。在汽车电子领域,嵌入式方案已被应用于车载摄像头模块,将CMOS图像传感器嵌入柔性PCB基板,结合TSV技术实现光学防抖(OIS)功能的三维集成。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台积电推出的嵌入式WLCSP-CoWoS混合架构,通过将HBM内存芯片嵌入有机基板并与逻辑芯片进行2.5D互连,将AI加速卡的带宽密度提升至2TB/s,这一创新预示着嵌入式技术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

从工艺演进趋势分析,嵌入式WLCSP正朝着两个方向深化发展:其一,通过超薄芯片处理技术(厚度≤30μm)和纳米级激光钻孔(孔径<30μm)提升集成密度;其二,结合3D打印导电胶和临时键合技术,实现异质材料(如硅与玻璃)的嵌入式集成。这些创新不仅将拓展嵌入式方案的应用边界,更可能重新定义PCB作为载体与功能单元的双重角色,推动电子系统向更小型化、更高性能的方向演进。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芯片
    +关注

    关注

    460

    文章

    52821

    浏览量

    445673
  • 晶圆
    +关注

    关注

    53

    文章

    5235

    浏览量

    130374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8

    文章

    8868

    浏览量

    146092
  • 集成技术
    +关注

    关注

    0

    文章

    29

    浏览量

    11093

原文标题:小到极致,反见天地:WLCSP三维集成技术

文章出处:【微信号:bdtdsj,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半导体所】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世界级专家为你解读:晶圆级三维系统集成技术

    `三维集成系统正在快速增长,它涉及众多不同技术新兴领域,目前已出现诸多大有希望应用于三维集成的新技术
    发表于 12-02 11:55

    三维逆向工程的成果及应用案例

    `三维逆向工程的成果及应用案例何为逆向工程?为适应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需将实物样件或手工模型转化为Sence数据,以便利用快速成形系统、计算机辅助系统等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修改和优化。逆向工程
    发表于 03-02 15:12

    三维触控技术突破“二向箔”的束缚

    空间中的坐标,并且根据用户手的三维坐标(及其变化)做出相应回应。幸运的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已经开始开发三维触控来实现超越二的人机交互。在具体地分析技术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展望一下
    发表于 12-19 15:53

    三维快速建模技术三维扫描建模的应用

    `三维快速建模技术三维扫描建模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测量的发展,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够快速地以多角度、高效、高精度方式获取物体的表面三维数据,可以用
    发表于 08-07 11:14

    广西扫描服务三维检测三维扫描仪

    HandyPRO,便携式专业级Academia三维扫描仪。搭载完全集成三维软件平台VXelements,将所有基本因素和工具都融入到一个简便且流畅的工作环境中。并带有扫描至CAD软件模块、尺寸检测软件模块
    发表于 08-29 14:42

    三维设计应用案例

    三维CAD的使用,不仅能提高设计质量,还能缩短设计周期,创作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三维CAD作为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创新最通用的手段和工具。而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发表于 07-03 07:06

    三维立体数字沙盘是是什么?

    `  那什么是三维立体数字沙盘呢?三维立体数字沙盘又叫三维数字沙盘、立体数字沙盘,是利用三维技术、地理遥控
    发表于 08-28 14:40

    上海黄浦三维媒体动画技术

    上海黄浦三维媒体动画技术三维动画作为多媒体艺术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基于在动画传媒艺术和电脑软硬件技术发展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完善的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制作过程中,常用到的
    发表于 06-30 09:26

    基于LTCC技术三维集成微波组件

    低温共烧陶瓷( LTCC ) 技术三维立体组装技术是实现微波组件小型化、轻量化、高性能和高可靠的有效手段. 本文研究实现了基于LTCC 技术三维
    发表于 06-20 15:35 ?58次下载
    基于LTCC<b class='flag-5'>技术</b>的<b class='flag-5'>三维</b><b class='flag-5'>集成</b>微波组件

    三维人脸建模技术分析及应用

    笔者首先分析了三维人脸建模技术背景意义和研究现状;其次论证了各种三维人脸建模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三维人脸建模
    发表于 02-17 11:19 ?23次下载

    三维数字化集成检测系统实现关键技术分析

    如何实现真正的无图化、无纸化的三维数字化集成检测,是当前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在三维数字化检测规划的基础上,对三维数字化集成检测中的
    发表于 11-30 11:11 ?10次下载
    <b class='flag-5'>三维</b>数字化<b class='flag-5'>集成</b>检测系统实现关键<b class='flag-5'>技术</b>分析

    基于三维集成技术的红外探测器

    三维集成技术可分为三维晶圆级封装、基于三维中介层(interposer)的集成
    的头像 发表于 04-25 15:35 ?2588次阅读

    基于高温共烧陶瓷基板的三维互连技术

    三维集成电路是在二 MMCM 的基础上,将传统二组装和互连技术三维发展而实现的三维立体结构
    的头像 发表于 11-16 16:02 ?2155次阅读

    智慧城市_实景三维|物业楼三维扫描案例分享_泰来三维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测量方法,通过三维扫描获取大量全面点云数据,形成三维立体模型,实现快速掌握被测目标信息。
    的头像 发表于 05-16 13:56 ?1461次阅读
    智慧城市_实景<b class='flag-5'>三维</b>|物业楼<b class='flag-5'>三维</b>扫描案例分享_泰来<b class='flag-5'>三维</b>

    泰来三维|文物三维扫描,文物三维模型怎样制作

    文物三维扫描,文物三维模型怎样制作:我们都知道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要继续保存传承,需要文物三维数字化保护,所以三维数字化文物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3-12 11:10 ?1122次阅读
    泰来<b class='flag-5'>三维</b>|文物<b class='flag-5'>三维</b>扫描,文物<b class='flag-5'>三维</b>模型怎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