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人工智能+”刷屏了,这算是官方第一次对“人工智能+”这个名称定性吧?
今年年初到现在,涌现出了一大批基于人工智能的创业者,这已经算是AI 2.0时代的第三波创业潮了,第一波是基础大模型,第二波是Agent,第三波是泛AI+。
当然,第二波和第三波有广泛的重叠之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官方给出的“人工智能+”描述,+的是什么呢?六大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因为最近看过不少AI项目,结合自己的感受,对“人工智能+”创业,聊几个个人观点。
1)人工智能,作为底层的基础工具,肯定会给千行百业带来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究竟是“赋能”还是“颠覆”?这一点是“人工智能+”创业的前提,必须考虑清楚。
2)“人工智能+”和当年的“互联网+”相比,产业格局和社会认知层次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面对的是传统行业,几乎都是“散兵游勇”,要“颠覆”的传统行业几乎都呈现散沙状态,所以才有机会出现大互联网平台公司。但即便这样,大家也可以回忆一下,当年互联网平台构建的多么艰难,花了多少钱买用户,死了多少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创业项目……而“人工智能+”时代,这些平台公司已经根基稳固,他们的AI基因甚至要远远高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AI作为一个工具,在创业者眼里是“颠覆”,在他们眼里只是“赋能”而已。
3)大部分“人工智能+”创业项目,其实都在走老路,人虽然不是十多年前那批人了,但事儿还是十多年前那些事儿。只不过“颠覆”的主语变成了人工智能,而被颠覆对象,还是那些,办公、财税、招聘、社交、购物……本质是把“互联网+”的模式重新套用了一遍,“互联网+”创业成功率都微乎其微,更何况按照老路搞“人工智能+”创业,成功率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寄希望于把“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支点,来撬动一个跟传统行业相关的大生意,很不现实。点创新可以,面创新做不到。
4)目前看,“人工智能+”创业,比较适合做成一门生意,一些小而美的AI工具,是可以赚到钱的。而且目前AI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前需要一个团队的做的事情,现在可能一两个人就可以支起一个摊子,也就是所谓的“一人独角兽”公司的逻辑。并不是所有的创业都需要怀揣着“颠覆世界、改变世界“的梦想,做个小而美的生意,也是创业。
5)上面说的小而美的生意,其实收入来源还是主要靠“订阅”,从消费习惯角度,中美有显著的差异,所以这种小而美的生意,优先选择还是出海。海内外消费习惯、付费意愿的差异,跟社会和文化有关,老外已经习惯了“随手订阅、月底收账单”的模式,俨然成了生活日常。而国内从古到今,普遍认同的也就订阅报纸杂志吧?而且现在早已消亡。短时间内要让国内消费模式改变,我觉得并不是特别乐观,就如同SaaS时代,国内国外冰火两重天,行业内冷暖自知。为啥付费意愿和“订阅习惯”这么难改变?我们晚上直播也顺带聊一聊,欢迎关注视频号“硬科技新势力”预约。
6)那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呢?我觉得肯定有,但目前谁也讲不清楚,但肯定不是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思路太局限了。需要不断的去挖掘,甚至脑洞大开的去想象——构建出一个AI时代的场景,再基于这个场景发掘创业idea。而且大概率需要一个“爆点”,哪怕是现象级的,以此为契机,形成自己的生态。
7)以上说的是“人工智能+”创业,并不是特指“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大家不要过度解读。最主要宗旨就是,“人工智能+”创业,一定避免出现拿着锤子找钉子的现象,浪费了时间和金钱不说,主要是浪费了大好年华。
-
AI
+关注
关注
88文章
35999浏览量
283435 -
人工智能
+关注
关注
1810文章
49273浏览量
252271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