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半导体测试的演进:从缺陷检测到全生命周期预测性洞察

PDF Solutions ? 2025-08-19 13:46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文章来源:SemiEngineering 作者:Gregory Haley


随着半导体封装复杂性的提升与节点持续缩小,缺陷检测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工程师既要应对制造与封装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差异,又不能牺牲生产吞吐量 —— 这一矛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挑战。


文章目录

1、微缩时代的检测困境

2、智能检测:从 “全面扫描” 到 “精准定位”

3、AI 驱动:重构检测效率与精度的平衡

4、先进封装带来的系统性挑战

5、测试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 “把关” 到 “持续改进”

6、迈向预测性与自适应测试

7、封装复杂性驱动集成测试需求

8、半导体测试新定位:从环节检测到全生命周期赋能

9、结语:测试的未来是 “预测与集成”


1

微缩时代的检测困境


新型材料堆叠不断降低信噪比,让计量工作的挑战愈发突出。但比技术难度更微妙的问题在于:检测系统需精准识别那些限制良率的关键缺陷,同时避免工程师被大量良性误报困扰 —— 这些误报会直接增加成本并延迟产品发布。


Onto Innovation 公司产品营销战略副总裁 Al Gamble指出,“尺寸缩小对计量和检测是双重挑战,采样需求不断增加,而管理并缩短周期时间仍是关键绩效指标。能否可靠检测影响良率的关键缺陷,同时将对吞吐量的影响降至最低,已成为衡量检测工具有效性的核心标准。


2

智能检测

从 “全面扫描” 到 “精准定位”


为应对上述挑战,行业正转向更智能、更具针对性的检测策略。基于矢量的电子束检测便是典型代表 —— 它不再以光栅模式扫描整个晶圆,而是直接定位至疑似薄弱点。这类系统高度依赖布局感知预测建模,通过预判故障最可能发生的位置提升效率,这一方法对纳米片、背面功率传输网络等现代架构尤为重要。



掌握设计信息后,我们可以模拟出哪些区域具有足够电容可充当虚拟接地。” 普迪飞(PDF Solutions)公司高级解决方案副总裁 Michael Yu 解释道,“这对背面电源轨构建前实现电子束检测的可行性至关重要。


传统成像工具在先进结构检测中已显乏力。在标准条件下,缺乏放电路径的悬浮结构或不完整结构几乎不会产生对比度。而通过将模拟数据与结构背景整合到目标定位策略中,工程师既能降低误分类风险,又能避免检测过程中对器件造成损坏。



电子束必须知道去哪里、如何着陆,”Michael Yu 强调,“利用布局数据指导目标定位,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确保不会损坏结构或得到无意义的结果。


3

AI 驱动

重构检测效率与精度的平衡


随着行业转向数据驱动的测试流程,缺陷分类的准确性已与 “发现缺陷” 同等重要。误报会直接减缓生产进度,导致不必要的返工和工程时间浪费。对此,基于 AI 的分类模型正通过历史缺陷库与实时反馈循环持续训练,显著提升检测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基于 AI 的分析和分类通过前馈 / 反馈数据循环,能最有效地提高效率并减少误报,Onto 的 Gamble补充道,“最优结果往往来自兼具光学算法协同效应的计量解决方案。


AI 的价值不仅限于优化分类,更在于减少物理测量量。工程师不再对每片晶圆进行全面检测,而是通过战略性采样构建统计模型,以反映整个晶圆群体的状态。汇总多片晶圆的测量数据后,可形成工艺行为的虚拟表征,从而突出细微且可重复的偏差。


这种策略是平衡灵敏度与吞吐量的关键。随着设计规则收紧与工艺窗口缩小,计量需更精确 —— 但不能以牺牲周期时间为代价。如今,工程师正利用 AI 不仅进行数据分析,更用于指导 “哪些区域需要深入检查、哪些只需标准监控”。


Gamble指出,“我们无法对测量不准确的东西实现精确控制,对汇总数据集的分析,能捕捉到单晶圆检测中可能遗漏的趋势。


4

先进封装带来的系统性挑战


除了前端节点微缩,先进封装的兴起还带来了新的压力点 ——热梯度、翘曲、信号失真及芯片间相互作用,这些都是传统测试流程无法覆盖的问题。一颗芯片单独测试时可能通过所有电气检测,但集成到高密度 3D 堆叠后却可能导致系统故障。因此,模拟与建模必须在设计流程中提前介入。


西门子EDA公司产品管理高级总监 John Ferguson表示,“将多颗芯片和其他经高温制造的材料集成时,可能产生翘曲,提前了解这些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堆叠完成后往往无法修正。


热变形仅是冰山一角。随着互连缩小与功率传输复杂化,电压降、串扰和电迁移问题愈发突出。为尽早识别潜在薄弱点,工程师正采用多物理场建模来研究电气、热力和机械领域。


但即便最严谨的模拟也无法预测所有现实故障,这正是嵌入式诊断的价值所在。在制造设计阶段集成的片上监控器,能够在正常工作模式下实时监控关键参数 —— 包括时序裕量、热负载、工作负载压力响应,以及电压和时钟信号异常,从而洞察传统在线测试可能遗漏的故障模式。


proteanTecs 公司测试与分析副总裁 Alex Burlak 说电路板上的一些问题,例如供电路径,甚至是散热器的安装,都会影响芯片性能。我们现在能够检测到过去完全无法测试的情况。


这种从检测孤立的缺陷到理解更广泛的可靠性趋势的转变,彻底改变了测试。测试不再是晶圆厂和现场之间的守门人,而是演化成一个持续学习的引擎,反馈到仿真、设计改进和工艺改进中。

e3be226c-7cbf-11f0-9080-92fbcf53809c.jpg

图 1:使用片上代理进行跨生产和现场的端到端分析。来源:proteanTecs


要维持这一循环,需要一套能整合来自不同供应商、设施及工具数据流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基于芯片组的封装技术中,可追溯性已成为不可妥协的硬性要求。一款产品可能集成了在不同国家制造、由不同 OSAT 厂商组装,且在各自独立平台上完成测试的芯片。若缺乏统一的可视性与数据治理机制,故障分析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将无从谈起。



在做决策前,必须确保所有数据都汇聚到同一平台,且实现数据的协调一致与全程可追溯,”Michael Yu 强调,“真正的挑战并非构建 AI 模型,而是如何从多源获取干净、同步的数据,并保障数据安全与治理机制的落地。


随着晶圆厂、设备供应商、无晶圆厂和其他合作伙伴寻求在不泄露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展开协作,隐私保护技术正在逐渐得到应用。



Michael Yu 表示:“存在一种无需解密信息即可运行 AI 分析的方法,例如采用各类零信任方案,包括潜在的同态加密技术。这能让各方在不泄露知识产权、不损害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合作。


测试的颗粒度越精细、预测性越强,就越能突破 “非好即坏” 的二元决策模式,转向更细致的风险评估。工程师不仅要判断芯片是否会发生故障,还要明确故障原因及未来是否可能复发。检测到裕度损失或性能退化的早期迹象,有助于提前预防现场故障 ——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工具、模型与数据基础设施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5

测试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从 “把关” 到 “持续改进”


传统观念中将测试视为一次性筛选的模式已彻底过时。一颗芯片可能通过晶圆级和封装级测试,但集成后或现场使用中仍会出现故障 —— 在基于芯片的架构中,紧密的热耦合和电气相互作用常产生标准检测无法识别的边缘情况。



Michael Yu 指出,“一些参数问题,比如通过中介层的信号退化,更难检测,它们不是光学方法能捕捉的开路或短路,需要结合表征、模拟和预测建模才能识别。


为解决这一问题,测试策略强调生命周期建模与反馈机制。例如,多物理场模拟用于预测电迁移或热疲劳等应力驱动效应,而嵌入式监控器则提供运行时行为演变的可视性。如今,行业关注的核心已从 “芯片初始是否通过测试”,转向 “运行数小时、数周或数月后的性能表现”


这种演变让测试成为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持续功能。现场数据、仿真结果与在线测量共同构建对风险的全面理解,在这种新模式下,良率也从静态指标演变为受设计、材料、环境和组装决策影响的动态、可追溯结果。


Burlak强调,“测试正从‘把关’功能转向持续改进功能,关键是理解边际特性,而不仅是识别缺陷。


这种方法的落地需要更智能的工具支持。基于历史晶圆数据与环境遥测数据开发的自适应测试程序,可以动态调整合格 / 不合格阈值,甚至跳过冗余测试步骤。与此同时,仿真与检测的深度融合,让实际测试结果可以近乎实时地反哺并优化预测模型 —— 这使得测试目标已从单纯追求覆盖率,转变为获取真正可落地的行动洞察。


AI 在协调这种复杂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测试流程中,所有单元都采用统一的测试程序;而AI 模型能够基于风险画像,精准规划测试的时机、位置与方式。这些决策依据源自晶圆、批次及各测试阶段的累积数据,帮助工程师将精力精准聚焦于最易发生故障的关键区域。


我们现在能用AI确定优先检测的位置,而不仅是如何分类,Gamble说,“这帮助我们在不损失效率的情况下提高灵敏度。

6

迈向预测性与自适应测试


即便有 AI 和自适应流程,测试工程师仍面临根本权衡:先进节点要求原子级精度,但生产周期仅允许有限检测时间。解决方案并非 “测量更多”,而是 “测量更智能”—— 通过虚拟计量和混合方法,从相关指标中推断关键信息。


数据融合技术正成为新趋势:结合不同工具的输出,估算那些需通过侵入性或高成本步骤才能获得的值。这些推断的质量取决于紧密的关联模型,以及对 “工艺如何影响可测量特性” 的先验知识。


基于关联的计量模型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在直接测量速度慢或具有侵入性的情况下,Gamble,“了解上游工艺流程及其特征影响后,就能对下游情况做出可靠预测。


对这些模型的信心使晶圆厂能够降低采样率、降低成本,同时仍能保持控制。但这需要全球运营的一致性和校准。设备必须保持一致,配方必须保持一致,工具必须在偏移成为问题之前识别它。


数字孪生则提供了全面建模这些相互作用的方法。通过结合模拟与实际性能数据,数字孪生创建器件在不同场景下的动态档案 ——聚焦温度响应、信号失真或机械变形等关键性能驱动因素,并随新数据持续演进。


数字孪生让我们能建模器件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而不仅是实验室中,”John Ferguson说,“这提供了仅靠测试无法获得的预测性洞察。


这种预测能力对射频RF)、光子学和毫米波通信等新兴技术尤为重要。这些领域对材料细微变化、工艺偏差和寄生效应高度敏感 —— 这些因素对数字逻辑影响甚微,但对模拟性能可能产生显著影响。


射频、模拟和光子学增加了更多复杂性,需要不同的模拟和测试工具,John Ferguson补充道,“它们对材料变化和寄生效应的敏感性,使得没有多物理场模型就难以验证。


7

封装复杂性驱动集成测试需求

在异构集成的环境下,测试场景更趋复杂:一颗芯片的微小热偏差可能改变整个堆叠的行为,且性能会随组装物理配置发生巨大变化。在这些系统中,仅对单个芯片独立验证远远不够,工程师必须理解它们在实际工作负载下的整体协同性能。


西门子EDA公司 Tessent Learning 产品管理总监 Marc Hutner说,“我们看到对功率、性能和测试之间协同优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不再是一次验证一个模块,而是理解这些模块将运行的系统环境。”


这种系统级视角将测试转变为一项覆盖全生态系统的活动 —— 不仅涵盖硅片,还包括中介层、衬底、热界面和系统外壳。同时,随着组件来自更多地区和供应商,对安全、跨企业数据协调的需求愈发迫切。


硅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为追踪这种全生态系统活动奠定基础,其中包含故障分析(FA)数据。“我们的愿景是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故障分析的根本原因关联,新思科技高级首席产品经理 Guy Cortez说,“对于 2.5D 和 3D 技术封装,中介层和硅通孔(TSV)必须被视为潜在故障源。



这也带来了新挑战:“互操作性仍存在很多障碍。” Michael Yu 说,“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分享工艺参数或模型内部细节。这正是零信任方法(包括可能的同态加密)至关重要的地方 —— 在不暴露底层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分析。



最终,企业需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工程师需收集足够洞察以做决策,同时避免被不必要的测量数据淹没;测试团队则需调整方法以持续改进工艺控制和系统稳健性 —— 这种平衡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8

半导体测试新定位

从环节检测到全生命周期赋能


半导体测试的转型不仅是规模或速度的量变,更是本质职能的质变。过去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如今已演变为一个贯穿始终的分布式流程,连接着仿真、制造与系统级性能的全链条。随着器件架构的持续演进和集成度的不断加深,半导体测试必须朝着更具预测性、适应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这种变革也在重塑测试工程师的角色。仅掌握传统测试方法已远远不够,如今的工程师还需精通数据流水线的统计建模、AI 集成技术以及系统级协同仿真。工具与工作流程正日益由软件定义,而成功的关键则在于能否在特定情境下精准解读复杂信号。


测试不再是某个独立阶段的工作,”Gamble表示,“它已融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 从第一片硅片诞生,到最终系统性能的持续优化。


借助能捕获实时遥测数据的嵌入式监视器,以及可模拟系统行为的数字孪生技术,测试策略已能实现潜在故障的预测,而非仅仅是识别。这种方法有助于在问题显现前主动发现隐患,实现针对性的工艺优化,并加速良率提升进程。


我们不再像传统方式那样试图捕捉每一个缺陷,而是通过嵌入式监视器和行为机器学习模型,检测故障演变过程中的影响,Burlak解释道,“测试无需做到面面俱到,只需捕捉到最早的故障迹象 —— 即便此时缺陷尚未完全显现。


最终,仿真、测试与 AI 的深度融合,将构建出兼具前瞻性与响应性的半导体测试基础设施。通过加强从晶圆厂到市场端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半导体企业能够打造更具韧性的产品,及早识别系统性风险,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更快的迭代创新。


9

结语

测试的未来是 “预测与集成”


先进半导体节点和异质封装的复杂性,已重新定义了半导体测试的目标。仅仅在缺陷出现后进行检测已远远不够,测试的未来在于对器件整个生命周期的预测、适应和集成。


在 AI、数字孪生和嵌入式诊断的推动下,半导体测试正成为协作的洞察引擎 —— 它不再是设计与生产之间的屏障,而是连接各方的纽带,推动更快的学习周期、更精确的制造控制,最终实现更可靠的芯片。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技术流程,更重新定义了半导体行业的创新边界。


PDF Solutions


在半导体测试向全生命周期预测性洞察演进的浪潮中,普迪飞 Exensio - Test Operations 功能正以贴合行业需求的解决方案助力这一转型。依托多源数据融合能力,能够精准定位潜在故障区域,减少无效检测与误报,在保障测试灵敏度的同时兼顾生产吞吐量;其内置的AI分析模块可基于历史数据优化测试策略,实现从 “全面扫描” 到 “靶向检测” 的高效转变,为工程师提供贯穿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流程良率管理支持,让精准测试与高效生产的平衡不再是难题。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AI
    AI
    +关注

    关注

    88

    文章

    35830

    浏览量

    282716
  • 半导体封装
    +关注

    关注

    4

    文章

    301

    浏览量

    14634
  • 半导体测试
    +关注

    关注

    4

    文章

    118

    浏览量

    19743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ServiceAbility的生命周期介绍

    ServiceAbility的生命周期 开发者可以根据业务场景重写生命周期相关接口。ServiceAbility生命周期接口说明见下表。 表1 ServiceAbility生命周期
    发表于 05-28 08:22

    AutoScaling 生命周期挂钩功能

    的 ECS 实例挂起,执行用户自定义操作,可以更加灵活地管理 ECS 实例在伸缩组内的生命周期。几个简单的 LifecycleHook 应用场景:伸缩组弹出 ECS 实例后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测试服务没问题以后
    发表于 06-27 17:13

    生命周期管理: 通过智能分析实现硅的可见性

    了解硅生命周期管理(SLM)、它是什么、所涉及的 EDA 挑战、它与 SoC 系统的关系以及它的总体好处设计和开发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的半导体一直是历史的挑战。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和制造技术
    发表于 06-13 10:29

    在S32G2 RM中有“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完整含义是什么?

    在S32G2 RM中,有“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完整含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
    发表于 04-23 10:37

    贯穿于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

    简要介绍了功能安全在SIS 安全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叙述了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管理。简要阐述了贯穿于整体安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进行的主要阶
    发表于 12-19 15:50 ?15次下载

    贯穿于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

    简要介绍了功能安全在SIS 安全生命周期的主要活动,叙述了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管理。简要阐述了贯穿于整体安全生命周期的功能安全进行的主要阶
    发表于 01-06 17:11 ?6次下载

    芯片生命周期管理的元素和阶层

    今天的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工艺技术节点缩小、设计规模扩大、系统级规模扩宽等趋势。 想要在半导体市场中保持竞争力,需要面对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涵盖了从概念到设计、制造和部署的整个 IC 生命周期,一套可以在芯片
    发表于 06-09 08:57 ?1428次阅读

    Vue入门Vue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 4.1生命周期是什么 Vue的生命周期, 就是Vue实例从创建到销毁的过程.
    的头像 发表于 02-06 16:16 ?1104次阅读
    Vue入门Vue的<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

    从设计到部署:芯片生命周期管理如何优化整个IC生命周期

    SLM涉及半导体生态系统的所有阶段。它旨在收集有关芯片及其操作的大量数据,并使用复杂的分析来优化芯片及其整个生命周期部署系统的性能、安全和效率。该技术可用于提高设计鲁棒、减少设计裕
    的头像 发表于 05-24 18:03 ?3926次阅读

    半导体测试设备大盘点:生命周期无死角检测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测试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半导体
    的头像 发表于 02-02 09:46 ?3221次阅读
    <b class='flag-5'>半导体</b><b class='flag-5'>测试</b>设备大盘点:<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无死角<b class='flag-5'>检测</b>

    什么是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一款能够对设备进行全周期数字化管理的软件平台,它通过将设备信息电子化,使得设备的管理和监督更加便捷。这个系统不仅涵盖了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各个阶段,还能够对设备
    的头像 发表于 02-26 14:21 ?2106次阅读
    什么是设备<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管理系统?

    半导体生命周期测试:哪些设备在默默守护你的电子产品?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测试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半导体
    的头像 发表于 07-01 09:38 ?768次阅读
    <b class='flag-5'>半导体</b><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b class='flag-5'>测试</b>:哪些设备在默默守护你的电子产品?

    如何确保车规级芯片生命周期的安全

    为保障质量、安全和可靠,汽车行业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严苛的标准。然而,这种对汽车安全和可靠的坚定追求,也催生了对预测
    的头像 发表于 08-12 10:47 ?1114次阅读
    如何确保车规级芯片<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的安全

    半导体产业背后的“守护者”:生命周期测试设备解析

    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电子工业的核心,其产品的生命周期测试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半导体
    的头像 发表于 08-10 10:05 ?815次阅读
    <b class='flag-5'>半导体</b>产业背后的“守护者”:<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b class='flag-5'>测试</b>设备解析

    EMC工程电磁兼容测试整改: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深圳南柯电子|EMC工程电磁兼容测试整改: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的头像 发表于 04-28 11:17 ?373次阅读
    EMC工程电磁兼容<b class='flag-5'>性</b><b class='flag-5'>测试</b>整改:<b class='flag-5'>全</b><b class='flag-5'>生命周期</b>管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