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LED行业从业者的朋友圈被此起彼伏的封装厂涨价函“刷屏”。这股席卷行业的“涨价热”,已是2025年以来的第N轮价格波动。如此密集的价格调整,究竟是行业试图扭转“低价泥潭”的主动策略,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困境?
01 | 涨价悖论
供需失衡下的“策略”迷思
经济学基本原理揭示,价格由供需关系主导,而非由成本决定。然而,观察当下的LED封装市场,现实与理论出现了显著偏差:
需求侧放缓:2025年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直接抑制了终端LED显示屏需求。中国市场受政府预算缩减、社会投资意愿减弱及消费降级拖累,表现尤为疲软;北美市场受对等关税影响,需求勉强维持平稳;欧洲则受地区冲突影响,需求不及预期。据TRENDFORCE观察,预计2025年全球LED显示封装市场规模将下滑至13.54亿美元。
供给侧过剩:长期以来,LED显示封装行业深陷供过于求的境地,竞争已达白热化。行业整体产能稼动率仅维持在五成左右,闲置设备产能庞大。
在供需严重错位(持续供大于求)的背景下,“涨价潮”却愈演愈烈,这一反常现象不仅难以从市场逻辑自洽,更在反复冲刷之下,侵蚀着供应链各环节的信任生态。
从产能情况来看,现阶段RGB封装产能已经远大于行业实际需求量。
02 | 前车之鉴
涨价陷阱与国星的坚守
无独有偶,2023年中期的类似涨价潮,“贷款”压力大到扛不住的后果仍历历在目。封装厂普遍5%-10%的涨幅,对下游屏厂(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部分屏厂误判形势,甚至通过融资贷款高价囤积灯珠以求“避险”。但不久后灯珠价格应声回落,导致这些企业仓库积压大量高价库存,陷入“接单即亏本”与“不接单则债务压顶”的艰难境地。
2023年涨价潮下,国星光电坚守其“道”,以降价函逆流而行。这源自其50年行业积淀的底气、众多合作伙伴的信任以及品牌文化中敢为人先的魄力。国星坚信企业应该聚焦价值创造,助力客户发展,而非转嫁负担。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持续的技术革新推动产业良性迭代升级,终究要胜过单纯的价格博弈。LED行业亦不外于此。当前,中国大陆集中了全球LED显示产业链70%以上的产能,恰逢车用LED、Mini/Micro LED等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拓宽LED的应用边界、催生新产品、拓展新场景——这无疑为整个行业指明了一条前景广阔的“宽路”。
03 | 技术创新
国星光电承诺:用技术革新替代价格博弈
近年来,国星光电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利刃,助力产业链价值升级。今年,国星光电创新推出MIP+模组+GOB三重技术融合方案,发布AS系列MIP面板,通过颠覆传统制造路径,将下游系统集成与防护关键工序前移至封装端。此举不仅显著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更实现综合成本结构的优化升级,助力终端厂商提质增效,推动产业链从传统的“协同配合”模式,迈向深度融合的“价值共赢”新阶段。
在深耕超高清LED显示技术的同时,国星光电还在智能穿戴传感器、超小型光耦、汽车抬头显示等前沿领域持续创新,并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和完善的专利布局,巩固在LED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和产业升级不断注入创新动力。
涨价或许能带来一两个季度的账面“繁荣”,却可能透支客户未来数年的发展潜力。当行业陷入“涨价-囤货-降价-倒闭”的恶性循环,无异于集体“饮鸩止渴”。国星光电选择将突破口锁定在技术创新上——我们深知,最坚固的竞争壁垒,绝非价格博弈筑起的高墙,而是持之以恒地为行业及客户创造真实价值的创新能力。
-
led
+关注
关注
242文章
23925浏览量
676968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8文章
8852浏览量
145969 -
国星光电
+关注
关注
3文章
354浏览量
18566
原文标题:国星光电:拒绝涨价博弈,推动创新破局——聚焦价值创造,突破行业困局
文章出处:【微信号:nationstar_com,微信公众号:国星光电】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