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生物传感器总体概述(图1)
下一代医疗正通过生物兼容的可穿戴、可摄入、可植入传感器实现无感化健康管理,即利用柔性材料、自供能技术和多模态数据融合,在人体自然活动中完成生理指标的实时、原位、长期监测,彻底消除人为干预需求,实现医疗监测与日常生活的无缝整合。
图1 人体多模态生物信号传感分布图
HUIYING
可穿戴传感器总结分析
穿戴传感器通过超薄柔性材料(如石墨烯、PDMS)和微流体结构设计,实现与皮肤机械兼容的贴附,持续监测体表生命体征(心电/血压)、运动状态及汗液生化指标(葡萄糖/乳酸),并借助AI算法实现多参数融合分析(图2)。
关键维度 | 内容要点 |
部署位置 | 皮肤表面(表皮电极、电子皮肤) |
检测指标 | -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体温 -生理参数:运动姿态、肌电/脑电信号 -生化指标:汗液中的葡萄糖、乳酸、电解质 |
设计挑战 | 机械兼容性(柔性材料)、抗环境干扰、多信号集成 |
创新方案 | -岛桥结构(提升拉伸性) -微流体汗液收集(防污染) |
应用场景 | 慢性病管理、运动监测、居家医疗 |
HUIYING
可摄入传感器总结分析
可摄入胶囊利用胃液电池、磁控定位及可降解封装材料(如壳聚糖/水凝胶),在消化道内自主完成生理参数(pH/压力)检测、靶向给药甚至微创手术,突破传统内窥镜侵入性限制(图3)。
图3 胶囊传感器工作示意图
关键维度 | 内容要点 |
部署位置 | 胃肠道(胃、肠道) |
检测指标 | -生理参数:pH、压力、温度 -生化指标:气体(O?/CO?)、微生物组、出血标志物 -影像:内窥镜成像 |
设计挑战 | 定位精度、动力供应(电池/胃液供电)、生物安全性(防滞留/降解) |
创新方案 | -磁控定位(毫米级精度) -可降解外壳(壳聚糖/冰丸) -自定向给药胶囊 |
应用场景 | 胃肠道疾病诊断、靶向给药、活检 |
HUIYING
可植入传感器总结分析
可植入设备聚焦免疫兼容性(如两性离子涂层)和微纳集成,直接嵌入脑组织/血管等深部环境,原位监测神经电信号、颅内压及血糖等关键指标,结合生物燃料电池实现长期自供能运作(图4)。
图4 用于各器官健康监测的植入式物理传感器
HUIYING
传感器关键技术总结
技术方向 | 可穿戴 | 可摄入 | 可植入 | 共性挑战 |
材料兼容性 | PDMS/PET柔性基底 | 可降解聚合物(PCL/水凝胶) | 两性离子涂层/肝素修饰 | 长期生物相容性 |
能量供应 | TENG/PENG(运动供能) 太阳能 | 胃液电池/磁耦合供电 | BFC(葡萄糖供能) RF无线充电 | 微型化与持续供能 |
信号处理 | 多模态融合(AI算法) | 多摄像头/超声成像 | 高选择性电极(抗干扰) | 数据融合与噪声抑制 |
通信技术 | 蓝牙/手机互联 | RF信号定位 | 皮下电极/远场RF | 低功耗无线传输 |
总结
生物传感器通过可穿戴(表皮)、可摄入(胃肠道)、可植入(体内) 三类载体,实现对生理-生化-物理参数的闭环监测。其核心突破在于:
材料革新:柔性/可降解材料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
能源创新:环境取能(运动/体液)支撑长期工作;
智能集成:AI驱动多模态数据融合,推动精准医疗。
未来需进一步攻克微环境干扰抑制、成本可控性及临床转化壁垒,最终实现"无感化"健康管理。
HUIYING
回映产品
产品1:可穿戴闭环睡眠设备
个性化可穿戴闭环睡眠设备首先对EEG脑电信号 进行实时采集,并对EEG进行PSD功率图谱转换获取到脑电节律Theta波(4-8Hz)以及Alpha波(8-13Hz)最高功率 所对 应的频率,然后基于此频率作为个性化tACS经颅交流电刺激 的刺激频率进行恒流源输出进而实现个性化闭环睡眠治疗?
可穿戴闭环睡眠设备
基本参数
采集系统基础参数
采样率:最高 16KHZ;
共模抑制比:≥ 100dB;
噪声:≤ 5uV;
输入阻抗:≥ 1000MΩ;
脑电 EEG:单通道,2~100uV。
刺激系统基础参数
刺激模式:tDCS/tACS/tPCS/tRNS 四种模式灵活可调,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
tACS 经颅交流电刺激,tPCS 经颅脉冲电刺激,tRNS 经颅白噪声电刺激;
刺激强度:-2mA~2mA 连续可调,调节分辨率 0.01mA,输出电流误差 <=±10%;
刺激时间:0~60min 可调;
刺激频率:针对于 tPCS/tACS 模式,1Hz ~ 99Hz 范围内可调,频率步进为 1Hz,输出频率误差 <=±5%;
淡入淡出时间:0~120s 可调,确保刺激的安全性;
脱落检测:通过实时阻抗检测分析电极脱落状态确保刺激有效性
产品2:基于干电极的32通道脑电采集仪
高质量脑电信号采集对于精准识别和分析非癫痫样异常(如弥漫性慢波、局灶性δ活动)至关重要。为此可以了解我们研发的一款32通道可穿戴脑电采集仪,采用高精度干电极采集脑电信号,无需导电膏即可快速佩戴,极大提升了受试者的舒适度和操作效率,特别适合长时间或动态环境下的数据采集。该设备不仅能通过全覆盖设计捕捉全脑电活动细节,还采用了type-C智能转接技术和抗干扰硬件架构,有效减少了运动噪声和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在高原或移动场景中也能稳定输出低噪声波形。
适用范围:多通道生理参数采集
基本参数
采样率:≤ 16KSPS,每个通道独立可控制;
共模抑制比:≥ 120dB;
系统噪声:≤ 5uVrms;
模数转换率:24 位;
输入信号范围:±375mVpp;
通频带:直流耦合放大,保留全部低频信号;
事件同步输入:无线同步,时间精度< 1ms;
供电方式:可充电锂电池;
工作时间:单电池供电不低于 4 小时;
优势:可支持高原环境采集。
产品3:单通道肌电/心电/皮电采集设备
单通道肌电采集设备创新性地采用type-C转脑电电极以简单轻便的方式实现了单通道肌电、心电、皮电采集,且基于结构与硬件的特殊设计,支持高原环境下进行采集。另外产品总体结构采用魔术贴设计,方便于全身佩戴。
适用领域:单通道生理参数采集
单通道肌电/心电/皮电采集设备
基本参数
1.模数转换:24位;
2.通道数:2;
3.示值准确度:误差不大于±10%或±2μV,两者取较大值;
4.测量范围:测量范围±350mV;
5.分辨率:分辨率≤2uV;
6.系统噪声:系统噪声≤1uV;
7.通频带:通频带为20Hz~250Hz(不包括陷波波段);
8.差模输入阻抗:差模输入阻抗大于5MΩ;
9.共模抑制比:共模抑制比大于100dB;
10.工频陷波器:设备有50Hz陷波器,衰减后幅值不大于5μV(峰-谷值);
11.工作噪音:工作噪音不大于65dB(A);
产品4:可穿戴情绪识别设备
可穿戴情绪识别设备是一个综合情绪识别平台。该平台通过实时采集EEG脑电、EDA皮电、EHOG/EVOG眼电、心率、血氧、温度、姿态等生理参数进行情绪的效价、唤醒度等分析。
适用领域: 认知科学、运动科学、工效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研究、
可穿戴情绪识别设备
基本参数
采样率:最高 16KHZ;
共模抑制比:≥ 100dB;
噪声:≤ 5uV;
输入阻抗:≥ 1000MΩ;
脑电EEG:2~100uV;
皮电EDA/GSR:0.5uV~0.2mV,1~100Hz;
血氧SPO2:35-99%;
心率:30-250bpm;
温度TMEP:-55℃ ~150℃,精度 0.1℃;
眼电EHOG/EVOG:50~3500uV, 0.1~100Hz;
加速度ACC:±2g、±4g、±8g、±16g 范围可调;
陀螺仪GYR:±250° /sec、±500° /sec、±1000° /sec、±2000° /sec 范围可调。
产品5:AR-BCI干电极脑电采集智能头盔
AR-BCI智能脑控头盔采用创新干电极技术,通过弹簧式接触结构(触角直径2mm,数量10-15根)无需凝胶即可稳固贴合头皮,适合24小时连续监测,提升佩戴舒适度和稳定性,并能精准捕捉短暂异常放电及区分正常变异脑电信号如Mu节律和Wicket波,防止误诊。设备具备≥130dB的共模抑制比和>1000MΩ的输入阻抗,有效抑制干扰,确保信号采集高精度与可靠性,同时实时阻抗检测与脱落提示功能减少漏检风险。该头盔集成了AR显示、眼动追踪和多模态脑电采集功能,支持同步分析脑电与行为数据,特别适用于异常放电捕捉和复杂正常变异脑电信号识别。
适应症: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卒中中心、老年科。
AR-BCI干电极脑电采集智能头盔
基本参数
交流阻抗:阻抗≤ 1000Ω;
直流失调电压: 电压≤ 100mV;
内部噪音: 电压 <150uv;
除颤过载回复: 变化率 <±1mV/s、除颤后阻抗<1000Ω;
偏置电流耐受度: 电压变化 <100mV。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68文章
53308浏览量
770368 -
监测
+关注
关注
2文章
4024浏览量
45843 -
可穿戴
+关注
关注
4文章
776浏览量
8634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可穿戴传感器Notch曝光
如果这家位于纽约的创业公司打造的可穿戴传感器Notch成功的话,那么运动追踪技术的精准度将会大幅提高。目前,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正在展示这款传感器的原型,它可以被放在全身的自然关节处
发表于 12-02 16:54
可穿戴设备中的传感器设计
基于FSR的可穿戴式足底压力检测系统大气压强传感器TP015P在海拔高度测量中的应用无线传感器在人体关节运动姿态检测中的应用基于加速度、光电传感器的健身伴侣的研究使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
发表于 12-13 15:38
可穿戴系统电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的一种方法是降低可穿戴设备内的诸多传感器的功耗。所有的传感器都有重要的作用,并工作在与电池电压不同的电压等级中,因此它们需要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如图2。 图2:多轨DC-
发表于 10-12 17:10
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对健康的影响
可以监测突然跌落的加速度计和陀螺仪,以及可以使用新的心电图应用程序制作心电图的心率传感器。苹果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称这款手表为“智能健康卫士”。 Apple Watch Series 4
发表于 11-20 06:45
在指甲上贴一个可穿戴传感器,你的健康状况“尽收眼底”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监测疾病和病症,这在近期的IBM故事中得到了解释。该团队设计了这些小型传感器,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通过人工智能(AI)监测病人病情的发展。科学家为什么选择指甲可穿戴
发表于 01-03 21:31
在指甲上贴一个可穿戴传感器,你的健康状况“尽收眼底”
指甲传感器提取信号,它具有与其它抓握类型一样的良好抓握力。广泛关注抓握该设备粘附到指甲上,用于进行大量测量。当人在进行日常活动时,设备通过佩戴在指甲上的可穿戴传感器收集数据。因此,抓握在处理很多
发表于 01-06 20:46
可穿戴健康监测技术助力抑制青少年肥胖症
她获得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她的衬衫上连接了若干电极传感器,配合智能手环以及内置虚拟助手的APP,可将健康信息发送到她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Ulrike说:“你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你在消耗
发表于 03-04 06:45
新型的可穿戴传感器
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可穿戴传感器,使用银质纳米线来监测电生理信号,比如心电图或肌电图。这种新型传感器与在医院使用的“湿电极”传感器一样精确,但其还可被用于
发表于 05-01 06:36
光学心率传感器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新兴医疗应用有哪些
“用于生物计量可穿戴设备的光学心率传感器”系列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这是第三篇。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这些传感器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测量。第二部分分享了完成50多个生物识别
发表于 08-04 07:34
推荐:可穿戴产品 健康传感器平台
专为可穿戴产品设计的评估和开发平台,用于演示Maxim推出的各种健康体征参数检测方案。第三代健康传感器平台 MAXREFDES101# 健康
发表于 12-01 13:49
光学心率传感器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
“用于生物计量可穿戴设备的光学心率传感器”系列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这是第三篇。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这些传感器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使用它们进行测量。第二部分分享了完成50多个生物识别
发表于 11-11 07:53
2012年无线可穿戴健康传感器同比增长37%,前途无限
2012年大约有3千万的无线可穿戴式健康传感器应用在医疗电子领域,同比增长了37%。预测在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这个市场
发表于 12-14 09:38
?1298次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