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倾佳电子电源拓扑与碳化硅MOSFET器件选型应用深度报告

杨茜 ? 来源:jf_33411244 ? 2025-08-17 16:37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倾佳电子电源拓扑与碳化硅MOSFET器件选型应用深度报告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他们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第一章 概述:功率电子领域的革新与挑战

1.1 报告背景与核心议题

在现代工业与消费电子领域,开关电源作为电能转换与管理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终端产品的效率、尺寸、重量与成本。随着全球对能效提升、碳排放降低和系统小型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的硅(Si)基功率器件及其所依赖的电源变换技术正面临性能瓶颈的挑战。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这一关键技术领域,重点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首先,详尽阐述常见的电源拓扑结构及其工作特性;其次,分析传统功率器件(Si MOSFET与Si IGBT)的选型原则与应用分界线;最后,将核心聚焦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及其制成的MOSFET器件,深入探讨其在这些拓扑中的本质优势、带来的系统级效益,以及当前面临的设计挑战与未来市场趋势。

通过对物理材料、器件特性、系统级集成、设计挑战与市场动态的全面梳理与分析,本报告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技术叙事,为工程师、研发人员及行业决策者提供一份精准、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专业技术参考。

1.2 功率电子的发展历程与SiC技术的崛起

功率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材料与工艺不断突破的演进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硅基MOSFET因其卓越的开关速度和易于驱动的特性,成为低压、高频应用的主流选择,其工作频率可达到兆赫兹级别 。随后,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的出现,通过融合MOSFET的电压控制特性和双极型晶体管的高电流承载能力,解决了高压、大功率应用中的导通损耗问题,但其开关速度相对较慢,通常工作在低于20kHz的频率范围 。

然而,在诸如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新兴高功率、高电压应用中,传统的Si器件在效率、功率密度和可靠性方面逐渐显露出局限性。Si IGBT在高频下的巨大开关损耗限制了其在车载逆变器充电桩等高频高压场景的应用,而Si MOSFET在高压下导通电阻急剧增大,使其无法胜任高压领域。

在这一背景下,以碳化硅(SiC)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技术应运而生。SiC凭借其独特的物理优势,能够制造出兼具高耐压、低导通电阻和极快开关速度的功率器件,从而有效打破了Si器件在功率、电压和频率之间的传统制约。SiC技术的崛起,标志着功率电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由底层材料创新所驱动的深刻变革,为实现更高能效、更小体积和更高可靠性的电源系统提供了关键的底层技术支撑。

第二章 常见电源拓扑结构与传统器件选型原则

2.1 基础DC/DC电源拓扑分析

电源拓扑是开关电源系统的骨架,根据其是否包含变压器实现输入输出的电气隔离,可分为非隔离型和隔离型两大类。

2.1.1 非隔离型拓扑

Buck降压拓扑: Buck拓扑可能是最简单的DC/DC变换电路,其核心作用是将输入电压降低至一个较低的输出电压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功率开关(如MOSFET)的高频通断,将输入的直流方波通过电感/电容(LC)滤波器进行平滑处理,从而获得稳定的直流输出电压。该拓扑的特点在于输出电压恒小于或等于输入电压,且输出电流平滑,但输入电流由于开关的斩波作用而不连续 。

Boost升压拓扑: 与Buck降压相反,Boost拓扑用于将输入电压提升至一个更高的输出电压 。该拓扑通过重新排列电感、开关和二极管的位置来实现能量的升压转换。其主要特点是输入电流平滑,但输出电流不连续。Boost拓扑常用于电池升压、功率因数校正(PFC)等应用 。

Buck-Boost降压-升压拓扑: 该拓扑通过电感、开关和二极管的特定排列,能够实现输出电压既可高于也可低于输入电压的功能 。其主要缺点在于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都是不连续的(斩波),并且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反相 。Flyback反激变换器实际上是该拓扑的隔离(变压器耦合)形式 。

2.1.2 隔离型拓扑

隔离型拓扑利用变压器实现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电气隔离,这在需要保障用户安全或构建多路输出的电源系统中至关重要。

Flyback反激拓扑: Flyback是隔离拓扑中最简单的一种,适用于中小功率(通常小于150W)应用 。其独特之处在于,变压器同时扮演着变压器和储能电感的双重角色。在开关管导通期间,变压器初级绕组存储能量,并通过气隙防止磁芯饱和;当开关管关断时,存储的能量才被释放到次级绕组,为负载供电 。该拓扑的主要挑战在于变压器漏感会产生电压尖峰,可能击穿开关器件,因此需要设计额外的钳位吸收电路 。

Forward正激拓扑: Forward拓扑是Buck降压的变压器耦合形式。与反激不同,正激变换器的变压器仅用于能量传输,不具备储能功能 。能量在开关导通时直接从变压器初级传输到次级。该拓扑的关键问题是,在开关管关断时,必须对变压器磁芯进行磁通复位,以避免磁芯饱和,通常通过额外的复位绕组和二极管来完成 。

半桥(Half-Bridge)与全桥(Full-Bridge)拓扑: 这两种是高功率变换器中最常用的拓扑结构 。它们都属于全波拓扑,在两个半周期内都传输功率,从而实现了良好的变压器磁芯利用率和较低的输出纹波频率 。

半桥拓扑采用两个开关管和两个等值大电容,其主要优点是对开关管的耐压要求较低(通常等于输入电压),且具有一定的抗不平衡能力,成本相对较低 。在谐振电路中,半桥结构能够实现零电压开关(ZVS),显著降低开关损耗 。

全桥拓扑使用四个开关管,以对角对的形式驱动。与半桥相比,全桥的初级电流仅为一半,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 。然而,其使用的开关管数量更多,且对参数一致性要求高,驱动电路也更为复杂 。

2.2 功率开关器件选型基础:Si MOSFET vs. Si IGBT

功率开关器件是实现电源拓扑功能的核心,其选型直接关系到电源系统的整体性能。在Si时代,功率MOSFET和IGBT是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电压控制型开关器件 。

基本特性差异: MOSFET由栅极、源极和漏极组成,是单极性器件,通过多数载流子(电子或空穴)导电,其内部不含PN结 。IGBT则由栅极、发射极和集电极组成,其内部结构包含PN结,是一种双极性器件,利用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导电 。这种结构上的根本差异决定了二者在性能上的巨大分界。

开关速度与工作频率: MOSFET由于是单极性器件,没有少数载流子的注入和存储效应,其开关速度非常高,关断时间极短,能够工作在兆赫兹(MHz)频率下 。相比之下,IGBT在关断时,其内部PN结中存储的少数载流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复合,导致关断时存在拖尾电流,这使其开关速度较慢,通常仅适用于低于20kHz的低频应用 。

导通损耗与适用电流/电压: 在低电流区,MOSFET的导通电压低于IGBT;但在大电流区,IGBT的正向电压特性更优,其导通损耗低于同等额定电流下的MOSFET 。IGBT能够承受非常高的电压(通常大于1000V)和大功率,而Si MOSFET通常额定电压在600V以下,更适用于低至中压的应用 。

选型原则与传统应用分界线: 基于上述性能差异,传统的Si器件选型遵循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

Si MOSFET因其高开关速度,成为低压(<250V)、高频(>200kHz)应用的理想选择,例如LED照明、低压直流电机驱动等 。

Si IGBT因其卓越的高压、大电流承载能力和较低的导通损耗,成为高压(>1000V)、高功率(>5kW)且对开关频率要求不高的应用的首选,例如工业变频器、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等 。

这种分界线的存在,限制了高功率系统的功率密度和整体效率。在高压高功率应用中,由于IGBT的开关速度限制,开关频率无法提高,导致系统中的无源元件(电感、电容)体积庞大,难以实现小型化。这种物理层面的制约,为SiC MOSFET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三章 碳化硅MOSFET:从材料物理到器件工程的本质优势

3.1 SiC与Si的物理特性深度对比

SiC器件的卓越性能源于其底层材料的独有物理特性。与传统的硅材料相比,SiC在核心物理参数上拥有显著的优势,这些优势是SiC器件实现革命性性能突破的根本保障。

高临界电场: SiC的介电击穿场强是硅的10倍以上 。这一特性使得SiC器件的漂移层在实现同等耐压能力时,可以设计得更薄且掺杂浓度更高。更薄的漂移层直接导致导通电阻的显著降低,从而在同等耐压条件下,SiC芯片的面积可以远小于Si芯片 。

高热导率: SiC的热导率约为硅的3.5倍 。这意味着SiC器件能够更高效地将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耗散出去,从而允许器件在更高的温度下稳定运行(最高工作温度可超过1400°C),并简化了系统的散热设计 。

宽禁带宽度: SiC的禁带宽度比硅更宽 。这保证了器件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减少了漏电流,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并且消除了热失控的风险 。

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 SiC的饱和电子漂移速率是硅的2倍 。这直接关系到器件的开关速度,使得SiC MOSFET能够实现极快的开关特性。

这些物理参数的优越性,为SiC MOSFET在器件层面带来了多维度的性能提升。

3.2 SiC MOSFET与传统Si器件的性能参数差异

参数Si MOSFETSi IGBTSiC MOSFET禁带宽度 (Eg?, eV)1.121.123.26临界电场 (Ec?, MV/cm)0.30.32.5热导率 (k, W/m·K)1.51.54.9典型工作频率>200kHz<20kHz>200kHz开关速度极快慢极快反向恢复电荷 (Qrr?, nC)极小较大接近于零适用电压范围 (V)<600>1000>600成本 (相对值)低中高 (~3x Si器件)

3.2.1 导通损耗与导通电阻 (RDS(on)?)

SiC MOSFET凭借其高临界电场带来的漂移层优化,在保持高耐压特性的同时,实现了极低的导通电阻 。这直接降低了传导损耗(

Pcon?=I2?RDS(on)?),尤其在大电流应用中,导通损耗的降低效果尤为显著。

3.2.2 开关损耗与动态性能

作为单极性器件,SiC MOSFET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开关特性。与IGBT不同,SiC MOSFET在关断时不存在少数载流子存储效应,其反向恢复电荷(Qrr?)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使得SiC MOSFET在“硬开关”(Hard-Switching)应用中的动态损耗(即开关损耗)远低于Si IGBT。一项实际案例显示,在2kVA单相逆变器中,通过用SiC MOSFET替换IGBT,总损耗从14.4W显著降低至8.5W,其中开关损耗的减少是主要贡献因素 。

3.2.3 热性能与可靠性

SiC的高热导率使得其器件能够更有效地散热,而其宽禁带特性确保了器件在高温下的稳定工作 。此外,SiC MOSFET的导通电阻具有正温度系数 。这意味着当器件工作温度升高时,$R_{DS(on)}$会随之增大,导致流经该器件的电流减小,从而促使电流自动分配到其他温度较低的并联器件上。这种“自平衡”特性极大简化了并联均流设计,消除了传统Si二极管在并联时因负温度系数而可能导致的热失控风险,显著提升了高功率模块的可靠性与耐用性 。

第四章 碳化硅MOSFET在典型电源拓扑中的应用与效益

4.1 核心优势在系统层面的体现:效率、功率密度与可靠性

SiC MOSFET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单一器件性能的提升上,其真正的颠覆性影响在于对整个电源系统带来的“连锁反应”。SiC器件卓越的开关速度和低损耗特性,使得电源系统的开关频率可以大幅提高 。这一变化带来了系统层面的巨大效益:

功率密度显著提升: 高开关频率允许使用更小尺寸的无源元件,例如电感、电容和变压器。例如,在6.6kW的LLC谐振变换器中,将开关频率提高至500kHz,可以使磁性元件的体积和重量减少50% 。这使得电源系统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输出,极大地提升了功率密度,这对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工业自动化等对空间和重量敏感的应用至关重要 。

系统总成本降低: 尽管SiC器件本身的成本目前仍高于Si器件(约为3倍),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系统的总成本会更高 。SiC带来的高效率能够减少能量损耗,这在电动汽车中可以减少电池成本(英飞凌测算可节省6%-10%的电力损耗),其节省的电池成本甚至能超过SiC器件的增量成本 。此外,SiC器件的低损耗和高热导率能够简化散热系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取消主动散热,从而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和复杂度 。

系统效率与可靠性飞跃: SiC MOSFET的高效性能直接转化为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在电动汽车逆变器中,采用SiC MOSFET能够将电耗减少6%(按国际标准WLTC测试),显著延长续航里程 。在光伏逆变器中,基于SiC MOSFET的逆变器峰值效率可超过99% 。SiC器件在高温下的高可靠性也降低了系统故障率,提升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

4.2 案例分析:SiC MOSFET在不同拓扑中的应用

高频DC/DC转换器(LLC谐振拓扑): LLC谐振拓扑因其在谐振点附近可以实现零电压开关(ZVS),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开关损耗,是高功率密度DC/DC变换的理想选择 。SiC MOSFET极低的关断损耗和反向恢复电荷,使其与LLC拓扑完美契合。在6.6kW的LLC谐振DC/DC转换器中,采用SiC MOSFET可以实现在500kHz下接近98.5%的峰值效率,同时体积和重量减少50% 。

高压高功率逆变器(全桥拓扑): 在电动汽车主驱逆变器中,SiC MOSFET正逐渐取代传统的Si IGBT。日立安斯泰莫与罗姆合作,在其纯电动汽车逆变器中首次采用了SiC功率器件,旨在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系统小型化,最终使电耗降低6%,这对于延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至关重要 。

电动汽车充电桩: 随着高压快充技术的普及,充电桩的功率密度和效率要求也日益提高。SiC功率器件凭借其在高压高频下的低损耗优势,能够满足高达350kW的充电桩功率需求,并实现超过95%的转换效率 。

光伏发电与储能: 在太阳能逆变器中,SiC器件能够提高直流电到交流电的转换效率 。例如,GE公司1MW的光伏逆变器采用SiC MOSFET,峰值效率可超过99%,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SiC器件同样被广泛应用于储能系统,助力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和发展 。

第五章 碳化硅MOSFET应用的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

5.1 栅极驱动电路设计:高频、高压下的精细控制

SiC MOSFET的高速开关特性是一把“双刃剑”。其极快的开关速度和高$dV/dt$(电压变化率)对栅极驱动电路的设计提出了严苛的挑战 。

米勒效应与寄生导通: 高$dV/dt$会通过栅-漏极电容(米勒电容)产生寄生电流,导致原本处于关断状态的器件栅极电压抬高,一旦超过阈值电压,就有可能发生误导通,甚至导致上下管直通,从而严重影响系统可靠性 。

电压振铃与EMC 栅极驱动回路中的寄生电感与电阻会与器件的输入电容形成谐振,导致栅源电压$V_{GS}$出现振铃现象 。这种不稳定的驱动信号会增加开关损耗,并可能导致误开关。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用专门为SiC MOSFET设计的栅极驱动IC。这些驱动器通常具备以下功能:

宽电压范围驱动: 能够提供正向高栅极电压(如+18V)以降低导通损耗,并提供负向关断电压(如-4V)以增强抗米勒效应能力和鲁棒性 。

米勒钳位电路: 驱动芯片内部或外部集成的米勒钳位电路能在关断时提供一个低阻抗通路,迅速泄放米勒电流,有效抑制寄生导通 。

开通/关断解耦: 允许分别使用不同的栅极电阻来控制开通和关断速度,从而在开关损耗和电磁兼容性(EMC)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

快速短路响应: 具备快速退饱和检测功能,能够利用功率器件短路时的$V_{DS}$电压快速上升特性来检测并响应短路事件,保护器件在极短的短路耐受时间内(通常为$2-3mu s$)不被损坏 。

5.2 电磁兼容性(EMC)与高频噪声管理

SiC MOSFET的超快开关速度带来了高$dV/dt$和$di/dt$,这使得电磁干扰(EMI)和EMC成为新的设计重点。高速开关产生的噪声频谱宽,可能导致传导和辐射发射,干扰其他电子设备或超出EMC标准 。

有效的解决方案包括:

优化PCB布局: 减小栅极驱动回路和功率回路的寄生电感,通过紧凑的布局和合适的布线来降低电压和电流的振铃 。

使用滤波电路: 增加共模和差模滤波器来抑制高频噪声的传播。

器件级优化: 通过调整栅极电阻来控制$dV/dt$和$di/dt$,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开关速度以换取更低的EMI。

5.3 可靠性验证与缺陷控制

尽管SiC器件性能卓越,但其可靠性仍是行业关注的重点。这主要源于SiC材料本身的制造挑战和固有的晶体缺陷。

材料与制造挑战: SiC晶体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约为Si晶体生长速度的1/800,且加工难度大 。SiC晶锭和衬底中含有多种晶体缺陷,如微管、位错和堆垛层错等,这些“杀手级缺陷”一旦出现在器件上,将直接导致器件失效,严重影响良率和可靠性 。

器件级可靠性测试: 为了确保SiC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可靠性测试。其中,高温反向偏压测试(HTRB)用于验证长期工作下的漏电流稳定性,以暴露钝化层和边缘结构的弱点 。高温栅极偏压测试(HTGB)则专注于验证栅极氧化层的稳定性,因为它在高压高温环境下会发生漂移 。

5.4 成本与价值链分析

SiC器件成本正在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得到改善。随着产业链向8英寸晶圆转移、长晶和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衬底成本预计将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从而加速SiC器件的产业化推广 。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SiC器件在系统层面的价值优势(如减少电池成本、简化散热)能够抵消其本身的高昂成本,这使得其在高价值应用中的渗透率正快速提升 。

第六章 市场趋势与未来展望

6.1 SiC MOSFET市场驱动因素与规模预测

全球SiC MOSFET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其主要驱动力包括 :

电动汽车(EV)的广泛普及: 汽车产业是SiC MOSFET最大的应用市场,其对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逆变器和车载充电器的迫切需求驱动了SiC技术的快速发展 。

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 太阳能逆变器和风力发电机系统对高效功率电子的需求,为SiC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 。

工业自动化和通信基础设施: 在工业电机驱动、数据中心和5G通信基站等领域,SiC的高频和高效率特性同样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

据市场预测,全球SiC MOSFET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6.2亿美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32.5% 。其中,1200V-1700V电压等级的器件预计将迎来最高的增长,而逆变器应用将持续占据最大的细分市场份额 。

6.2 技术发展与产业链展望

未来,SiC技术的发展将集中在几个关键方向:

衬底尺寸扩径: 产业链正从6英寸晶圆向8英寸晶圆过渡,这将显著提升单片晶圆的芯片产出,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

器件结构创新: 新一代沟槽栅(Trench-gate)MOSFET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进一步降低导通电阻,提高器件性能 。

产业链协同: 衬底、外延和器件制造厂商将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降低材料缺陷密度,提升良率和可靠性 。

6.3 结论:SiC MOSFET作为功率电子核心的未来地位

SiC MOSFET的出现,不仅仅是Si器件的简单替代,它代表着功率电子系统设计理念的根本性转变。SiC以其独特的材料优势,在器件层面实现了高耐压、低损耗和超高频的完美结合,从而在系统层面带来了效率的飞跃、功率密度的激增和整体可靠性的提升。

尽管目前SiC器件仍面临着高速开关带来的设计挑战,但其在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核心应用领域所创造的巨大价值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充分验证。随着产业链的持续降本和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挑战将逐步得到克服。可以预见,SiC MOSFET将成为推动电源系统进入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新时代的核心驱动力,并最终确立其在未来功率电子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MOSFET
    +关注

    关注

    150

    文章

    8760

    浏览量

    221875
  • 电源拓扑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3

    浏览量

    13690
  • 碳化硅
    +关注

    关注

    25

    文章

    3101

    浏览量

    50760
  • 功率电子
    +关注

    关注

    0

    文章

    54

    浏览量

    11186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什么是MOSFET栅极氧化层?如何测试SiC碳化硅MOSFET的栅氧可靠性?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碳化硅MOSFET因其高效的开关特性和低导通损耗而备受青睐,成为高功率、高频应用中的首选。作为碳化硅MOSFET
    发表于 01-04 12:37

    浅谈硅IGBT与碳化硅MOSFET驱动的区别

      硅IGBT与碳化硅MOSFET驱动两者电气参数特性差别较大,碳化硅MOSFET对于驱动的要求也不同于传统硅器件,主要体现在GS开通电压、
    发表于 02-27 16:03

    图腾柱无桥PFC中混合碳化硅分立器件的应用

    的功率半导体器件选型,并给出性能和成本平衡的混合碳化硅分立器件解决方案。  02  图腾柱无桥PFC拓扑分析  在正半周期(VAC大于0)的
    发表于 02-28 16:48

    在开关电源转换器中充分利用碳化硅器件的性能优势

    技术需求的双重作用,导致了对于可用于构建更高效和更紧凑电源解决方案的半导体产品拥有巨大的需求。这个需求宽带隙(WBG)技术器件应运而生,如碳化硅场效应管(SiC MOSFET) 。它们
    发表于 03-14 14:05

    碳化硅MOSFET在家庭储能(双向逆变,中大充)的应用优势

    )的应用优势。 ? 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2-09 09:55 ?568次阅读
    <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在家庭储能(双向逆变,中大充)的应用优势

    6.6 KW双向OBC碳化硅MOSFET替代超结的仿真计算

    摄氏度下的模拟损耗仿真对比。 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09:36 ?622次阅读
    6.6 KW双向OBC<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替代超结的仿真计算

    5G电源应用碳化硅B3M040065Z替代超结MOSFET

    电子杨茜以48V 3000W 5G电源应用为例分析BASiC基本股份国产碳化硅MOSFET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09:37 ?470次阅读
    5G<b class='flag-5'>电源</b>应用<b class='flag-5'>碳化硅</b>B3M040065Z替代超结<b class='flag-5'>MOSFET</b>

    高频感应电源国产SiC碳化硅模块替代英飞凌IGBT模块损耗计算对比

    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
    的头像 发表于 02-10 09:41 ?484次阅读
    高频感应<b class='flag-5'>电源</b>国产SiC<b class='flag-5'>碳化硅</b>模块替代英飞凌IGBT模块损耗计算对比

    高频电镀电源国产SiC碳化硅模块替代富士IGBT模块损耗对比

    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
    的头像 发表于 02-09 20:17 ?627次阅读
    高频电镀<b class='flag-5'>电源</b>国产SiC<b class='flag-5'>碳化硅</b>模块替代富士IGBT模块损耗对比

    桥式电路中碳化硅MOSFET替换超结MOSFET技术注意事项

    在桥式电路中,国产碳化硅(SiC)MOSFET(如BASiC基本股份)替换超结(SJ)MOSFET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需注意技术细节。
    的头像 发表于 02-11 22:27 ?431次阅读
    桥式电路中<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替换超结<b class='flag-5'>MOSFET</b>技术注意事项

    BASiC基本股份国产SiC碳化硅MOSFET产品线概述

    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2-12 06:41 ?484次阅读
    BASiC基本股份国产SiC<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产品线概述

    国产碳化硅MOSFET和隔离驱动的真空镀膜电源设计方案

    电子杨茜为客户提供BASiC基本股份(BASiC Semiconductor)全国产碳化硅MOSFET和隔离驱动的真空镀膜
    的头像 发表于 02-13 21:56 ?526次阅读
    国产<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和隔离驱动的真空镀膜<b class='flag-5'>电源</b>设计方案

    电子提供SiC碳化硅MOSFET正负压驱动供电与米勒钳位解决方案

    SiC-MOSFET,SiC功率模块驱动板,驱动IC)分销商,聚焦新能源、交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致力于服务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装备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的头像 发表于 04-21 09:21 ?373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提供SiC<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正负压驱动供电与米勒钳位解决方案

    深度分析650V国产碳化硅MOSFET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器件的潜力

    深度分析B3M040065Z和B3M040065L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器件的潜力 电子(Changer Tech)-专业汽车连接器及
    的头像 发表于 05-04 11:15 ?248次阅读
    <b class='flag-5'>深度</b>分析650V国产<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的产品力及替代高压GaN<b class='flag-5'>器件</b>的潜力

    三电平电源拓扑结构及碳化硅MOSFET应用深度分析报告

    电子三电平电源拓扑结构及碳化硅MOSFET应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8-17 17:43 ?168次阅读
    三电平<b class='flag-5'>电源</b><b class='flag-5'>拓扑</b>结构及<b class='flag-5'>碳化硅</b><b class='flag-5'>MOSFET</b>应用<b class='flag-5'>深度</b>分析<b class='flag-5'>报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