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bus和MQTT协议在设计目标、通信模式、应用场景、网络结构、数据传输效率、设备兼容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一、设计目标与定位
Modbus:诞生于1979年,由施耐德公司开发,最初为串行通信(RS232/RS485)设计。其目标是解决工业设备(如PLC、传感器、仪表)之间的短距离、点对点或小范围组网通信,核心是设备间直接的数据读写控制。Modbus属于工业现场总线协议,侧重底层设备的高效数据交互。
MQTT:2013年由OASIS标准化,最初为石油管道远程监控设计。其目标是在低带宽、高延迟、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实现设备与云端(或中心节点)的轻量级通信,核心是数据的发布与订阅。MQTT属于物联网(IoT)协议,侧重设备与云端的异步通信。
二、通信模式
Modbus:采用主从(Client/Server)模式。只有一个主站(客户端)可主动发送请求(如读/写指令),多个从站(服务器)被动响应。从站之间无法直接通信,且主站同一时间内只能向一个从站发送请求。
MQTT:采用发布/订阅(Publish/Subscribe)模式。无主从之分,设备可作为发布者(Publish)、订阅者(Subscribe)或两者兼具。通过中间代理(Broker)转发消息,发布者与订阅者解耦(无需知道对方存在)。
三、应用场景
Modbus:强项在于设备控制与实时交互,如读写寄存器、线圈(开关量)、设置参数等(功能码定义明确,如0x03读保持寄存器)。适用于工业现场设备(PLC、仪表、传感器)近距离通信,如配电系统中电表与采集器的本地数据交互。
MQTT:强项在于大规模设备联网与数据分发,支持异步通信、断线重连、遗嘱消息(设备离线通知)等。适用于物联网远程监控(如分布式光伏电站向云端上传发电数据)、跨地域设备集群管理。
四、网络结构与设备兼容性
Modbus:功能码固定(如0x01-0x17),扩展需自定义功能码,兼容性较差。从站数量有限(RTU最多247个),不适合大规模设备组网。物理接口支持串口(RS232/RS485)和以太网(Modbus TCP)。
MQTT:主题(Topic)可灵活分级(如“factory/line1/temp”),支持海量设备分类管理。协议本身不限制设备数量,通过Broker可扩展至百万级设备(如阿里云IoT、EMQX等平台)。基于TCP/IP协议簇,支持多种网络环境。
五、数据传输效率与负载能力
Modbus:通常使用ASCII或RTU格式传输数据,传输效率相对较低。但在局域网环境下,其稳定性和实时性表现优秀。
MQTT:采用二进制格式编码,同时支持QoS(Quality of Service)级别,能够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即便在网络状况不佳时也能通过重传机制确保消息送达。
六、安全性
Modbus:安全性较弱,无加密机制,不适合安全敏感场景(需通过VPN等外部手段增强)。
MQTT:支持账号验证、鉴权、TLS加密传输等安全机制,安全性较高。
审核编辑 黄宇
-
MODBUS
+关注
关注
28文章
2191浏览量
80122 -
MQTT
+关注
关注
5文章
697浏览量
2385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GraniStudio :MQTT 协议的深度剖析

简析Modbus与MQTT的区别
御控网关如何实现MQTT、MODBUS、OPCUA、SQL、HTTP之间协议转换
MQTT为何成为物联网协议
工业智能网关与MQTT物联网云平台的关系
通过Modbus转MQTT协议网关实现PLC数据采集与远程控制

Modbus RTU协议与Modbus TCP/IP协议的区别
MQTT.fx 连接Onenet 多协议接入平台 MQTT协议(旧版)详解

物联网行业中MQTT通信协议详解以及使用

MQTT协议网关的工作原理及功能特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