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联大11月13日发起公开收购文晔5%-30%股权一事,本该于12月12日见分晓。但是,由于这桩收购引发外界太多疑虑,大联大本月4日宣布,决定延长收购期50天,到明年1月30日截止。
回顾大联大宣布收购文晔股份以来,文晔内部及业界质疑主要聚焦在两大问题上:第一,恶意垄断;第二,意在文晔控制权。
个中细节,颇有看点。下文试图深挖这些疑点,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剧情走向。大联大这起“霸总”式收购能否顺利达成?
对于这个疑点,厘清一个问题非常重要:何谓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市场及市场占有率?这个“市场”该如何界定?
大联大收购文晔股权最关键的问题,应当是“反托拉斯市场”范围的界定。首先,大联大与文晔分别头顶着“亚太半导体电子零组件代理销售市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光环,外界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很多都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结合,很可能形成垄断”。
深入分析一下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的销售模式,基本上有两种:半导体原厂直供,专业经销商分销代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模式,是因为市场规模够大,以及专业化、分工不同等多种原因所导致。根据Gartner的数据,原厂直接销售的比例约为70%左右,借由分销商销售的比例约30%。
根据Gartner、大联大以及文晔的公开资料,历年来,大联大营业额占全球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额比例为:2016年,4.7%;2017年,4.0%;2018年,3.6%;文晔营业额占全球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比例为:2016年,1.3%;2017年,1.5%;2018年,1.9%。
再从亚太市场来看,文晔在去年的公开财报中,写明了亚太市场市占率为3.2%,大联大的营收是文晔的1.6倍,以此数字推算,市占率应该是5.1%左右,两者相加约8.3%。
就***市场而言,大联大与文晔占***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整体的67%,整个***分销商营收最多占12.4%,就算再将其他代理商全部包括进来,也不会超过20%。
从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来看,2018年进口额约3120亿美元,若以10.4%的自给率推算,整体市场约为3482亿美元,若以15%自给率推算,整体市场约3671亿美元。大联大和文晔全球销售额及占比如下表,整体市占率最高约为7.8%。
从以上四个市场层次来看,双方数据合并后,均距“构成垄断或寡占优势”相去甚远。
除了市占率,一个存疑的症结点还在于:这两家企业所处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本身所从事服务的属性,是否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中。
事实上,在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市场上,原厂销售部门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分销商在原厂面前并无太多话语权,必须靠服务及更多产品线才能获取客户认同,得到更多的机会。近几年原厂的分销策略在不断调整,先有ADI取消安富利代理权,接着Cypress宣布取消科通芯城、时讯捷和创兴电子的代理权,TI取消四家代理权,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当原厂决定取消代理权时,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而关于分销商的毛利率,业界有个说法叫“毛三到四”。即使是大联大、文晔这样的代理商,毛利率都达不到5%,大联大为4%~4.5%,文晔为3%~3.5%,毛利率在3%~4%之间挣扎,几乎是这一行业非常典型的微利现状,一些小规模的分销商毛利率则更低。
回到前面所讨论的界定“反托拉斯市场”的范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原厂在销售层面的强势地位,将所有与供给替代密切的厂商都纳入这一“市场”范围中,而不能只局限于“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否则难免会以偏概全。
由此可以看出文晔股权极为分散的特征。如果大联大收购30%股权后,其股份超过第二股东的6倍。是否会通过压倒性股权地位,影响文晔的经营决策?甚至,大联大会不会提出变更董事会要求,并通过提名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影响高管人事任命?都是存在的种种疑点。
以上存疑,每一条无不决定着这起收购的合法合规性。对此,大联大采取了所谓的“以时间换空间”之举。于12月4日宣布修改公开收购说明书,纳入五点声明与承诺,包括:
1、凡是文晔的股东会,都会出席参与表决;
2、若取得文晔股权后,将会独立行使股东权,不行使表决权;
3、不与其他股东进行所谓结盟,去取得控制权;
4、不提名参选文晔董事;
5、股权最高只维持30%,不会加购。
在<电子发烧友>向大联大的进一步求证中,大联大财务长兼发言人袁兴文多次强调:“大联大收购文晔股权只是财务投资,绝不牵涉产业,时间会证明,大联大一定会做到以上承诺。”
袁兴文表示,以文晔公司今年预估获利落在24亿至26亿元间,大联大如果持股三成,可以认列7至8亿元,投资报酬率可达8.6%至9.9%,对大联大今年获利也可以有12%到15%的提升。对文晔来说,股价及市值也可以获得提升,这是对大联大及文晔都双赢的结果。
至于为何突然发起收购,“霸总”式收购风格又是为哪般?袁兴文表示,首先,为了确保做到合法合规,大联大在正式发起收购前需要做到完全绝密。其次,大联大没有采取任何私下定向邀约的方式,而是采用这种最为公开的方式,一次性、透明地做公开邀约。此外,大联大目前决定延长收购期50天,都是充分考虑到各界疑虑,愿意做进一步的声明,表面了大联大希望完全合法合规、务实理性的收购态度。
看点一:大股东联合买股
据了解,文晔董事长郑文宗从挂牌时持股23.69%,降至目前的4.79%,其夫人许文红从8.12%将至1.42%,持股大幅降低,且公司又在公开市场交易,确实存在被买走的风险。
先前降低这么多持股,本身应该拥有一定的实力。大联大此举,会不会引起大股东联合起来买股?
看点二:大股东回补持股
此外,大股东也有可能宣布回补持股。目前文晔全体董监持股才7.18%,面对大联大三成的收购邀约,显然偏低。这样的情况下,大股东有没有可能回补过去卖出的股票?
看点三:文晔争取股东认同,进场买股
在这种短时间就要决定生死的战争中,文晔眼下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做出明确有效的诉求,以争取股东认同。
例如,文晔请第三方专家算出公司合理的股价应该在50.48~53.68元,建议股东不要以每股45.8元卖给大联大。但是,文晔的股价基本一直在42~43元游走。下一步,文晔会不会对偏低股价有所动作,让股东看到更多诚意之举?例如,进场买股票,或是搬救兵,都是短时间内最有可能奏效的举动。
在认为其股价被严重低估后,文晔如果拿出一部分现金,宣布在一个价格区间内买进库藏股,例如在其认为的合理价50.48元以下宣布买进,只要股价涨到大联大要收购的45.8元以上,这起收购案也就破局了。
而这七年间,文晔的成长更为惊人。营收从803亿元增加到了2734亿元,扩增至三倍以上;税后净利润从10.77亿元成长至27.78亿元,也有两倍增长。
也正是因为文晔拥有这种惊人的成长速度,也成了大联大发起公开收购的诱因。早在几年前,业内就猜测,一路通过收购不断壮大的大联大,下一个收购对象会是谁?
当时,大联大的答案是:“无论是***还是大陆本地分销商,或是国外IC分销商,只要本身能与大联大互补发挥优势,都在考虑范围内。”业界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台系分销商,而文晔就是其中一个可能性最大的对象,其规模、实力不俗,且与大联大有差异互补优势。
***分销行业经历了快速成长、上市潮、并购潮之后,现在行业格局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不可避免。
但没想到大联大最终以这种方式发起公开收购,且仅仅定位于“财务投资”,无意于通过收购扩大自身规模,或是获取任何对方的经营权。
分销商当前确实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电商业务并不发达的过去,由于渠道、采购量、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差异,客户最终购买到元器件的价格往往各不相同。加上元器件行情不稳定,拥有信息优势的分销商,往往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但是,随着价格越来越透明化,原厂直销渠道的不断完善,分销商的业务和利润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挤压。而随着电子元器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下游行业应用兴衰波动大,分销商的风控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销商纷纷寻求转型,例如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或是转型为技术方案型分销商。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寻求良好投资标的,都能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大联大主动求变无可厚非,惟愿双方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次收购,友好对话,开启***产业界另一种竞合的可能性。
回顾大联大宣布收购文晔股份以来,文晔内部及业界质疑主要聚焦在两大问题上:第一,恶意垄断;第二,意在文晔控制权。
个中细节,颇有看点。下文试图深挖这些疑点,以及未来可能会有的剧情走向。大联大这起“霸总”式收购能否顺利达成?
疑点一:恶意垄断
根据文晔独董及董事长公开记者会资料显示,独董所言“若两家公司合并,在***市占率将高达七成,在亚洲扣除日本市占率五成,具有寡占地位”。同时,董事长认为“文晔与大联大,两者市占率在***市场接近70%,在亚太前十大分销商则超过50%,已经具有实质垄断之影响力。”对于这个疑点,厘清一个问题非常重要:何谓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市场及市场占有率?这个“市场”该如何界定?
大联大收购文晔股权最关键的问题,应当是“反托拉斯市场”范围的界定。首先,大联大与文晔分别头顶着“亚太半导体电子零组件代理销售市场”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光环,外界看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很多都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结合,很可能形成垄断”。
深入分析一下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的销售模式,基本上有两种:半导体原厂直供,专业经销商分销代理。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模式,是因为市场规模够大,以及专业化、分工不同等多种原因所导致。根据Gartner的数据,原厂直接销售的比例约为70%左右,借由分销商销售的比例约30%。
根据Gartner、大联大以及文晔的公开资料,历年来,大联大营业额占全球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额比例为:2016年,4.7%;2017年,4.0%;2018年,3.6%;文晔营业额占全球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比例为:2016年,1.3%;2017年,1.5%;2018年,1.9%。
再从亚太市场来看,文晔在去年的公开财报中,写明了亚太市场市占率为3.2%,大联大的营收是文晔的1.6倍,以此数字推算,市占率应该是5.1%左右,两者相加约8.3%。
就***市场而言,大联大与文晔占***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分销商整体的67%,整个***分销商营收最多占12.4%,就算再将其他代理商全部包括进来,也不会超过20%。
从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来看,2018年进口额约3120亿美元,若以10.4%的自给率推算,整体市场约为3482亿美元,若以15%自给率推算,整体市场约3671亿美元。大联大和文晔全球销售额及占比如下表,整体市占率最高约为7.8%。
从以上四个市场层次来看,双方数据合并后,均距“构成垄断或寡占优势”相去甚远。
除了市占率,一个存疑的症结点还在于:这两家企业所处市场的市场结构,以及本身所从事服务的属性,是否应该被纳入考虑范围中。
事实上,在半导体电子元器件销售市场上,原厂销售部门与分销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分销商在原厂面前并无太多话语权,必须靠服务及更多产品线才能获取客户认同,得到更多的机会。近几年原厂的分销策略在不断调整,先有ADI取消安富利代理权,接着Cypress宣布取消科通芯城、时讯捷和创兴电子的代理权,TI取消四家代理权,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当原厂决定取消代理权时,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而关于分销商的毛利率,业界有个说法叫“毛三到四”。即使是大联大、文晔这样的代理商,毛利率都达不到5%,大联大为4%~4.5%,文晔为3%~3.5%,毛利率在3%~4%之间挣扎,几乎是这一行业非常典型的微利现状,一些小规模的分销商毛利率则更低。
回到前面所讨论的界定“反托拉斯市场”的范围,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原厂在销售层面的强势地位,将所有与供给替代密切的厂商都纳入这一“市场”范围中,而不能只局限于“半导体电子元器件分销市场”,否则难免会以偏概全。
疑点二:意在文晔控制权
依照文晔财报,到今年4月下旬为止,董事长郑文宗是第一大股东,约持有文晔4.79%股权,郑文宗妻子许文红持有1.42%股权,许文红名下的绍阳投资持有1.55%,许文红与郑文宗名下文友投资担任文晔法人董事,也持有约0.2%股权,夫妻两人合计持有约7.69%股权,近期名下的持股数没有异动;分销大厂联强旗下的伊凡投资有2.29%股权,是第四大股东。由此可以看出文晔股权极为分散的特征。如果大联大收购30%股权后,其股份超过第二股东的6倍。是否会通过压倒性股权地位,影响文晔的经营决策?甚至,大联大会不会提出变更董事会要求,并通过提名占据董事会多数席位,影响高管人事任命?都是存在的种种疑点。
以上存疑,每一条无不决定着这起收购的合法合规性。对此,大联大采取了所谓的“以时间换空间”之举。于12月4日宣布修改公开收购说明书,纳入五点声明与承诺,包括:
1、凡是文晔的股东会,都会出席参与表决;
2、若取得文晔股权后,将会独立行使股东权,不行使表决权;
3、不与其他股东进行所谓结盟,去取得控制权;
4、不提名参选文晔董事;
5、股权最高只维持30%,不会加购。
在<电子发烧友>向大联大的进一步求证中,大联大财务长兼发言人袁兴文多次强调:“大联大收购文晔股权只是财务投资,绝不牵涉产业,时间会证明,大联大一定会做到以上承诺。”
袁兴文表示,以文晔公司今年预估获利落在24亿至26亿元间,大联大如果持股三成,可以认列7至8亿元,投资报酬率可达8.6%至9.9%,对大联大今年获利也可以有12%到15%的提升。对文晔来说,股价及市值也可以获得提升,这是对大联大及文晔都双赢的结果。
至于为何突然发起收购,“霸总”式收购风格又是为哪般?袁兴文表示,首先,为了确保做到合法合规,大联大在正式发起收购前需要做到完全绝密。其次,大联大没有采取任何私下定向邀约的方式,而是采用这种最为公开的方式,一次性、透明地做公开邀约。此外,大联大目前决定延长收购期50天,都是充分考虑到各界疑虑,愿意做进一步的声明,表面了大联大希望完全合法合规、务实理性的收购态度。
剧情可能反转的看点
从过去许多公开收购案例中都可以看出,这其实就是一场比试股权多寡、比试谁的口袋更深的争夺战。所涉及的利益方包括员工、客户、原厂、股东等等,前面三方固然重要,但是绝对没有股东优先,股东才是利益最直接相关、最重要的主角。因此大联大收购文晔股权这部“连续剧”,接下来更多的看点,可能都在文晔股东身上。看点一:大股东联合买股
据了解,文晔董事长郑文宗从挂牌时持股23.69%,降至目前的4.79%,其夫人许文红从8.12%将至1.42%,持股大幅降低,且公司又在公开市场交易,确实存在被买走的风险。
先前降低这么多持股,本身应该拥有一定的实力。大联大此举,会不会引起大股东联合起来买股?
看点二:大股东回补持股
此外,大股东也有可能宣布回补持股。目前文晔全体董监持股才7.18%,面对大联大三成的收购邀约,显然偏低。这样的情况下,大股东有没有可能回补过去卖出的股票?
看点三:文晔争取股东认同,进场买股
在这种短时间就要决定生死的战争中,文晔眼下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做出明确有效的诉求,以争取股东认同。
例如,文晔请第三方专家算出公司合理的股价应该在50.48~53.68元,建议股东不要以每股45.8元卖给大联大。但是,文晔的股价基本一直在42~43元游走。下一步,文晔会不会对偏低股价有所动作,让股东看到更多诚意之举?例如,进场买股票,或是搬救兵,都是短时间内最有可能奏效的举动。
在认为其股价被严重低估后,文晔如果拿出一部分现金,宣布在一个价格区间内买进库藏股,例如在其认为的合理价50.48元以下宣布买进,只要股价涨到大联大要收购的45.8元以上,这起收购案也就破局了。
收购早有端倪?
从双方公开的财报来看,自2012年至2018年,大联大的营收从3606亿元成长到了5451亿元,成长率为51%;税后净利润从44.7亿元成长到74.6亿元,成长率为66.9%,增速高于营收。而这七年间,文晔的成长更为惊人。营收从803亿元增加到了2734亿元,扩增至三倍以上;税后净利润从10.77亿元成长至27.78亿元,也有两倍增长。
也正是因为文晔拥有这种惊人的成长速度,也成了大联大发起公开收购的诱因。早在几年前,业内就猜测,一路通过收购不断壮大的大联大,下一个收购对象会是谁?
当时,大联大的答案是:“无论是***还是大陆本地分销商,或是国外IC分销商,只要本身能与大联大互补发挥优势,都在考虑范围内。”业界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台系分销商,而文晔就是其中一个可能性最大的对象,其规模、实力不俗,且与大联大有差异互补优势。
***分销行业经历了快速成长、上市潮、并购潮之后,现在行业格局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局面不可避免。
但没想到大联大最终以这种方式发起公开收购,且仅仅定位于“财务投资”,无意于通过收购扩大自身规模,或是获取任何对方的经营权。
分销商当前确实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电商业务并不发达的过去,由于渠道、采购量、技术服务等因素的差异,客户最终购买到元器件的价格往往各不相同。加上元器件行情不稳定,拥有信息优势的分销商,往往能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但是,随着价格越来越透明化,原厂直销渠道的不断完善,分销商的业务和利润空间,都受到了一定的挤压。而随着电子元器件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下游行业应用兴衰波动大,分销商的风控挑战也越来越大。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销商纷纷寻求转型,例如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或是转型为技术方案型分销商。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寻求良好投资标的,都能促进企业的稳健发展。大联大主动求变无可厚非,惟愿双方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这次收购,友好对话,开启***产业界另一种竞合的可能性。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大联大
+关注
关注
4文章
560浏览量
88382 -
分销商
+关注
关注
0文章
55浏览量
24563 -
半导体元器件
+关注
关注
0文章
37浏览量
11708 -
文晔
+关注
关注
0文章
10浏览量
4245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Cadence收购Arm基础IP业务,谁是赢家?
官网上发文宣布与Arm达成最终协议,收购Arm的Artisan foundation IP业务,包括标准单元库、嵌入式内存和GPIOs等产品。 ? 一直以来,EDA企业都通过积极的并购
银湖资本拟收购英特尔可编程芯片部门Altera
尚未最终敲定。 尽管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消息人士指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导致谈判出现延迟甚至失败。因此,对于这一交易能否最终达成
多家私募股权公司竞相收购趋势科技
据路透社近日发布的博文报道,多家知名私募股权公司正积极寻求收购日本网络安全巨头趋势科技(Trend Micro)。趋势科技作为一家在网络安全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企业,其市值高达1.53万亿日元(折合
文晔科技荣膺2024年度“优秀国际品牌分销商”
由权威媒体集团AspenCore主办的“2024年度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卓越表现奖颁奖典礼”在深圳隆重举行。文晔科技凭借自身突出的综合实力及优异表现,再度获得“优秀国际品牌分销商”奖项。作为全球排名

燕麦科技成功收购AxisTec公司67%股权
近日,燕麦科技宣布成功完成对Axis-Tec PTE. LTD.(以下简称“AxisTec公司”)67%股权的收购。此次收购是通过其全资子公司YANMADE ELECTRONIC PTE. LTD.以自有资金进行的。
软银接近达成收购Ampere协议
近日,据报道,软银集团目前正就收购芯片设计公司Ampere Computing LLC进行深入磋商。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据悉,软银集团正在与Ampere进行积极谈判,旨在达成一项收购协议
Cadence收购Secure-IC强化嵌入式安全布局
近日,全球领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解决方案提供商Cadence宣布,已成功达成最终协议,将收购嵌入式安全IP平台领域的佼佼者Secure-IC。
TCL华星收购LGDCA 20%股权
TCL科技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成功以26.1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LGDCA的20%股权。LGDCA是LG显示在广州的重要生产基地,专注于液晶面板的生产。
Arm或有意收购Ampere Computing
,Ampere在积极探索其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引起了Arm的浓厚兴趣。然而,目前双方谈判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成任何最终协议。因此,此次收购能否成功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双方谈判随时有
文晔荣获帝迈生物“卓越交付奖”
2024年12月6日,深圳市帝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度供应商合作伙伴大会在深圳召开。帝迈授予了WT文晔“2024年度卓越交付奖”,以表彰文晔在过去一年里对帝迈的快速响应和鼎力支持

兆易创新3.16亿元收购苏州赛芯控股权
近日,兆易创新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合肥石溪兆易创智创业投资基金、合肥国投、合肥产投共同以现金方式收购苏州赛芯70%的股权,总交易金额高达5.81亿元。其中,兆易创新将以3.16亿元收购
KKR拟收购半导体设备厂商ASMPT
近日,美国私募基金KKR向知名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PT提出了不具约束力的私有化收购要约,这一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这一收购计划仍处于早期阶段,且最终能否达成交
长电科技完成晟碟半导体80%股权收购
长电科技近日宣布成功完成对晟碟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80%股权的收购,标志着这一半导体领域的重大交易正式落地。此次收购中,长电科技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新股东强势加入,通过认缴2.176亿美元(约合15.26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金,实
TCL华星斥资108亿元收购LGD旗下多家公司股权
9月27日,发布了重要公告,宣布其控股子公司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计划收购乐金显示(中国)有限公司(LGDCA)80%股权,以及乐金显示(广州)有限公司(LGDGZ)的全部股权,并同时获取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