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实现环境计算真正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贸泽电子 ? 来源:贸泽电子 ? 2025-09-10 16:21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科学家Mark Weiser提出了“泛在计算”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让技术融入日常生活环境中[1]。尽管智能家居组件、传感器网络和智能设备取得了进展,但环境计算这一概念依然难以实现。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硬件基础和连接能力。那么,真正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本文将探讨阻碍环境计算“隐形化”的技术与人因挑战,并分析工程师需要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

环境计算的工程基础

边缘设备连接到边缘节点和云端,实现智能环境中的快速本地处理

Weiser所描绘的愿景之所以令人向往,在于技术能够静默地运行于背景之中,悄然提升我们的生活体验。然而,要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并非易事。这需要工程专家的共同努力,且每个领域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实现环境计算所需的要素,以及当前仍需克服的难题。

传感器:赋予空间感知能力

环境计算的核心是传感器,也是系统的“神经末梢”,让环境能够感知周围的事件。这些器件可以检测运动、温度、光线、声音、空气质量等。例如,在智能家居中,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有人进入房间,并指示系统相应调整照明或室内温度。

在设计这些传感系统时,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传感器必须足够敏感,能够区分人类与宠物,或感知微小的环境变化。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数字感官”像人类感官一样自然、可信,并实现无缝衔接。

能效:始终需要考虑的因素

要让环境计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其设备必须始终在线、随时响应。这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工程挑战:如何在不频繁更换电池或消耗过多能量的情况下,实现设备的持续运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工程师可采用多种策略,例如设计超低功耗电子元件,探索太阳能、动能和热能在内的能量采集技术。在某些场景下,如新建建筑中,设备还可以直接硬接入建筑的电力系统以确保可靠性。[2]但在许多现有住宅中,电池供电仍是实用的选择,即便这意味着需在性能与节能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自然接口:让技术更人性化

环境计算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们不再依赖屏幕和键盘,而是转向更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比如说话、手势或仅仅是通过空间移动。例如,语音助手让用户只需通过说话就能控制环境,而手势识别则可以实现对灯光或电器的无触控控制。

构建这些接口需要先进的硬件和软件,以准确、情景化地解读人类行为。挑战在于让这些交互感觉直观、可靠,使用户无需刻意关注技术本身。如果实施得当,这些系统会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助手,而不是需要我们去管理的工具。

边缘智能:源头上的智慧

为了确保快速、私密和可靠的体验,环境计算中的大部分处理工作都在设备端完成,这被称为边缘计算。设备不再将所有数据发送至云端,而是越来越多地配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在本地分析信息并做出决策(图1)。

这种方法减少了延迟,保护了隐私,并确保设备在互联网不可用时仍能正常工作。然而,将先进的智能功能集成到小型、低功耗设备中绝非易事,这需要巧妙的工程设计,以在计算需求与电力、空间和成本的现实限制之间取得平衡。

互操作性:打造无缝协同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家庭环境中真正实现环境计算的主要障碍之一,是不同制造商设备之间缺乏无缝通信能力。虽然理想状态是所有智能设备(如灯具、恒温器、传感器和家电)能够无缝协作,但现实却远非如此。

这种碎片化源于各种通信协议(如Wi-Fi蓝牙Zigbee、Z-Wave和Matter)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多个专有标准的存在。例如,一款智能音箱可能仅能控制特定品牌的灯具或恒温器,迫使用户在多个应用程序或中枢设备之间切换。

即使设备在技术上兼容,当系统需要共享信息时,也可能存在隐私和安全问题,若管理不当,可能会暴露系统漏洞。然而,行业正在通过推动如Matter标准这样的统一规范,推广统一的设备通信和数据共享方式,以解决这些问题。

AR、VR与MR在环境感知家居中的应用

环境感知家居中的环境计算已远不止于调节灯光或恒温器。新一代系统旨在打造适应性强、具备情境感知能力的环境,实现数字与物理体验的无缝融合。一个新兴的前沿领域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技术的整合,这些技术正被应用于实际场景,例如维护提醒、虚拟指令以及能够识别用户位置并提供相关控制或信息的智能眼镜。

在这些场景中,环境计算通过将传感器、空间数据和用户行为联系起来,超越设备检测,解读意图。这使得人与数字及物理环境之间的交互更加顺畅。工程师必须确保这些体验无缝衔接、安全可靠,并能提升日常生活质量,而不是让生活变得更加复杂。

人因因素与采用挑战

环境计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成就,还取决于人类的接受程度。无缝、情景感知环境的承诺非常有吸引力,但也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挑战,工程师和设计师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广泛采用。

信任与自主性

当系统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独立运行时,用户可能会感到失去控制感。无感智能系统常常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这可能会引发用户的不适或怀疑,尤其是当这些行动背后的原因不明确时。

用户需要清楚地了解系统正在执行的操作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时也应具备一种直观、便捷的方式来覆盖或调整自动化行为。过度依赖自动化可能削弱人类的技能与自主判断,因此工程师在设计系统时,必须在便利性与可控性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3]

无障碍与包容性

如果仅在小范围内测试技术,可能会忽视残障人士、不同背景的人群或对技术不熟悉的人群。无障碍设计不仅是勾选选项或添加功能,更是创建一个包容的环境,确保具有不同需求和经验的用户都能舒适、自主地使用技术。

通过收集来自广泛用户的反馈,设计师更有可能融入多样的交互方式,如语音、触摸或手势,从而让每位用户——无论其年龄、能力或文化背景如何——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使用方式。无障碍设计的初衷是确保技术对所有人都可用、可及。

可靠性和依赖性

随着家庭对无感智能系统的依赖性增强,可靠性要求也随之提高。单个设备或网络故障可能通过相互连接的系统引发连锁反应,从而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安全关键功能。建立冗余、故障安全机制和手动控制功能对于维护用户信心至关重要。

隐私与数据安全

人们对环境计算持观望态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担心隐私与数据安全。如今传感器、麦克风和摄像头几乎无处不在,且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人们自然会关心:这些数据将被谁看到?将如何使用?又会被保存多久?

为了建立用户信任,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必须融入强大的安全措施:

仅收集必要数据。避免收集无关信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匿名化处理。

对数据使用保持透明。明确告知用户收集的数据内容、收集方及用途。赋予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控制权。

保护数据安全。无论数据在传输还是存储过程中,均需采用加密技术和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

遵守法规。确保系统符合所有相关法律和伦理标准,包括隐私保护和用户权益保障。

当隐私保护从设计之初就被融入系统,用户才能对家居环境和个人数据的安全性充满信心。

公众认知与逐步采用

要实现环境计算的广泛接受,必须正面应对其中的人因问题。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及对其优势与风险的开放沟通,可以帮助技术更顺利地被采纳,并建立起必要的信任,使无感智能系统自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环境计算的未来之路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将信任、隐私、包容性和控制等人类价值观融入设计的每一层和部署的每一环节。只有这样,这些系统才能赋能而非疏远它们所服务的群体。

迈向真正的智能家居

计算技术正在重塑家居生活,无论是通过智能语音助手调节灯光亮度,使用监测空气质量的智能设备,还是安装随太阳升降的遮阳系统。尽管当今的传感器系统和设备仍面临集成与可靠性挑战,但长期目标清晰明确:将智能控制系统嵌入家庭基础设施,并通过电网供电,这与Weiser的设想非常相似。

对于工程师而言,真正的机遇在于设计集成、可靠且真正“隐形”的系统。随着我们从独立设备转向嵌入式智能,每个项目都在推动我们迈向更智能、更简约、更贴近人类需求的居住环境,为技术真正提升生活质量、而非分散注意力奠定基础。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传感器
    +关注

    关注

    2571

    文章

    53543

    浏览量

    773186
  • 智能家居
    +关注

    关注

    1937

    文章

    9870

    浏览量

    191823
  • 环境计算
    +关注

    关注

    0

    文章

    3

    浏览量

    744

原文标题:如何构建真正的无感智能系统?

文章出处:【微信号:贸泽电子,微信公众号:贸泽电子】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量化评估企业软件测试能力的评估工具包

    的能力评估标准,让测试团队陷入"救火式加班"的循环。更令人焦虑的是——管理层难以量化测试团队的真实能力水平;工程师说不清效率瓶颈究竟在哪里;工具投入不少,但效果始
    的头像 发表于 08-27 10:04 ?131次阅读
    量化评估企业软件测试能力的评估工具包

    三相电抗器在哪些场景发挥作用?实用场景指南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三相电抗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究竟在哪些场景中会使用电抗器呢?下面跟着电抗器厂家来详细探讨一下。
    的头像 发表于 08-22 16:23 ?284次阅读
    三相电抗器<b class='flag-5'>在哪</b>些场景发挥作用?实用场景指南

    嵌入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究竟在哪

    。特别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同学,面对一堆硬件电路图和芯片手册,心里可能就一个字:懵。因此如何降低学习门槛,让零基础硬件小白快速入门,轻松掌握硬件工作原理与接口的使用,一直
    的头像 发表于 07-31 15:07 ?308次阅读
    嵌入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b class='flag-5'>究竟在哪</b>?

    请问USB2CAN驱动程序在哪里

    USB2CAN驱动程序在哪里?它没有像说明书中所说的那样附带 SSCB 演示 GUI。CH341SER.exe 在哪里?我在您令人沮丧的支持网站上找不到它。我无法连接到我的 REF_SSCB_AC_DC_1PH_SiC
    发表于 07-24 07:09

    工业机器人行业究竟在卷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波新品发布潮,不仅是企业之间的“技术秀场”,更是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让人不禁好奇:机器人行业究竟在卷什么?
    的头像 发表于 03-26 11:27 ?919次阅读

    请问移植rtthread nano版时官网里面系统时钟函数在哪里实现的?

    我在已有的华大HC32开发板的LED例程里我找不到官网移植教程里的这三个函数,文档也没说明这三个函数的移植步骤?到底在哪里找的?是rtthread里的实现还是需要用户自己找函数实现
    发表于 03-10 06:16

    STMHAL库的USB每次插拔时识别位置在哪里

    STMHAL库的USB每次插拔时识别位置在哪里
    发表于 03-07 14:00

    传统PCB与高难度PCB,差距究竟在哪

    领域为例,某行业领先企业推出的内嵌式PCB封装电驱控制器(CEPU),通过将功率芯片直接埋入PCB,将厚度压缩至两个硬币直径(约20mm),同时实现超低杂感电感( 在AI服务器领域,高密度互连(HDI)PCB成为关键。某厂商采用0.1mm线宽/距的盲埋孔
    的头像 发表于 03-01 18:56 ?595次阅读

    人工智能的下一站在哪里

    DeepSeek的爆发进一步推动了AI行业的发展速度,这让人们不得不想象AI的下一站在哪里?维智科技所深耕的时空大模型与AI发展的逻辑轨迹又是如何联系的?
    的头像 发表于 02-14 10:27 ?619次阅读

    DAC161P997加电后极速发热的原因?

    DAC161P997,用于4-20mA信号输出。 板子加电后,该元件在数秒内升温极快,达到烫手的程度。 电路经TI代理商技术人员看过,没有问题。元件焊接几经重焊,应该也不存在问题。 现在有些崩溃,问题究竟在哪
    发表于 02-07 06:41

    PGA300EVM在标定ADC参数时,软件提示ADC系数计算错误,问题出在哪里

    你好!我在使用PGA300EVM时遇到问题:在标定ADC参数时软件提示:ADC系数计算错误, 现在我不清楚问题出现在哪里?是不是我DAC代码计算的问题?但是我在Debug->
    发表于 12-26 06:40

    智慧灯杆到底“智慧”在哪里?条形智能为您专业解读 AI灯杆屏

    智慧灯杆到底“智慧”在哪里?条形智能为您专业解读 AI灯杆屏
    的头像 发表于 11-14 13:51 ?842次阅读
    智慧灯杆到底“智慧”<b class='flag-5'>在哪里</b>?条形智能为您专业解读 AI灯杆屏

    如何做一个hpm6750evk2的bootloader?

    的rtthread。boot工程烧入在0x80000400处,APP烧入在0x80100000处,但是这样跑起来后boot工程能正常怕跑到跳转的地方,但是在跳转后就没反应了,意思就是说点灯没成功,这个问题究竟在哪里
    发表于 10-23 19:01

    HPM6750 Bootloader设计

    的rtthread。boot工程烧入在0x80000400处,APP烧入在0x80100000处,但是这样跑起来后boot工程能正常怕跑到跳转的地方,但是在跳转后就没反应了,意思就是说点灯没成功,这个问题究竟在哪里
    发表于 10-23 18:59

    ARM 架构工控机与 X86 架构工控机:差异究竟在哪

    随着ARM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芯片加工工艺的快速提高,生态系统的日臻完善,边缘计算与智能化的需求趋势,ARM工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尤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物联网领域、智慧城市、智能设备、工业自动化
    的头像 发表于 09-20 15:13 ?1399次阅读
    ARM 架构工控机与 X86 架构工控机:差异<b class='flag-5'>究竟在哪</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