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发烧友网综合报道 2025年8月,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狄大卫、邹晨研究员和赵保丹教授团队在《自然》期刊上发表了一项颠覆性成果——全球首个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正式问世。这一突破不仅攻克了钙钛矿光电子学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更为下一代光通信、集成光子芯片和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全新的光源解决方案。
技术背景:从光驱动到电驱动的跨越
半导体激光器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光源,广泛应用于光通信、数据存储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然而,传统半导体激光器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难以与硅基光电子平台兼容。近年来,钙钛矿半导体、有机半导体和量子点等新型材料因其溶液法制备、低成本和光谱可调等优势,成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钙钛矿半导体在光泵浦条件下可实现极低的激光发射阈值,且发射光谱覆盖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技术前景尤为广阔。
然而,驱动激光器所需的外部能量源主要分为电和光两种形式。过去十余年,全球科研团队在光驱动钙钛矿激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光驱动需要依赖体积庞大的外部光源(如脉冲激光器),严重限制了器件的实用性和集成度。因此,研发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成为该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全球科研团队竞相追逐的目标。
创新结构:双腔集成实现高效耦合
狄大卫团队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集成式双腔结构”。该器件将高功率微腔钙钛矿LED子单元与低阈值钙钛矿单晶微腔子单元垂直堆叠,形成一个多层结构。在电脉冲激励下,微腔钙钛矿LED子单元产生约2.5×10?mW/cm?的峰值辐射功率密度(相当于约2.0×10?W/sr/m?的超高辐亮度),并通过82.7%的高效耦合将光子注入单晶钙钛矿微腔,激发增益介质产生激光。
这一设计的核心优势在于:
低阈值电流:电驱动下激光阈值仅为92A/cm?,比性能最优的电驱动有机激光器低一个数量级;
高稳定性:器件在空气中工作半衰期达1.8小时(10Hz下6.4×10?个电压脉冲),远超现有电驱动有机激光器;
快速调制:通过减小器件有效面积以降低电阻电容常数,并采用硅衬底改善散热,实现了36.2MHz带宽下的电脉冲快速调制。
研究团队指出,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的成功源于三大技术突破:
双腔耦合机制:通过精确控制光学微腔的间距和材料折射率,实现了光子从LED子单元到单晶微腔的高效传输;
材料优化:采用溶液法制备的钙钛矿单晶微腔具有极低的缺陷密度,显著降低了激光发射阈值;
热管理设计:硅衬底的使用有效分散了电脉冲产生的热量,避免了器件因过热而失效。
实验数据显示,该激光器在36.2MHz调制带宽下可稳定输出激光,且光谱线宽低于0.1nm,满足高精度光学数据传输的需求。此外,其垂直堆叠结构仅需微米级空间,为未来与CMOS工艺兼容的片上光子集成提供了可能。
写在最后
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的问世给多个领域创造了革命性机遇。在光学数据传输领域,凭借其低能耗和高速调制特性,该激光器能够显著提升数据中心的光互连效率;在集成光子芯片方面,作为相干光源,它可取代传统分立式激光器,助力光子芯片朝着更小尺寸、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柔性基底上的钙钛矿激光器有望应用于生物传感和健康监测,像非侵入式血糖检测这类应用就可能得以实现。
研究团队已与多家半导体企业展开合作,探索器件的量产工艺。赵保丹教授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克服微腔钙钛矿LED子单元纳秒级自发辐射寿命的限制,目标是实现GHz级高速运行。”而狄大卫教授则指出,从当前的“集成式泵浦”架构向激光二极管结构的演进,将是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目前,团队正致力于优化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并探索其在量子通信和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应用。随着技术的成熟,电驱动钙钛矿激光器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电子技术的核心组件,推动信息产业进入全新的“光子时代”。
-
激光器
+关注
关注
18文章
2805浏览量
63597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钙钛矿电池的季节性效应:MPPT揭示衰减机制与稳定性优化

隆基最新Nature:非对称自组装分子刷新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效率至34.58%!

从实验室到工业级:激光划线工艺推动钙钛矿电池规模化应用

DLP9500UV在355nm纳秒激光器应用的损伤阈值是多少?
美能光伏亮相扬州钙钛矿光伏盛会,共谋光伏产业新展望

中国科大徐集贤团队Science:抑制相分离的三卤化物宽带隙钙钛矿可实现高效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测试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