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聊天消息
  • 系统消息
  • 评论与回复
登录后你可以
  • 下载海量资料
  • 学习在线课程
  • 观看技术视频
  • 写文章/发帖/加入社区
会员中心
创作中心

完善资料让更多小伙伴认识你,还能领取20积分哦,立即完善>

3天内不再提示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中国SiC功率器件产业的崛起如何重新定义行业热点与技术路线

杨茜 ? 来源:jf_33411244 ? 作者:jf_33411244 ? 2025-09-04 16:07 ? 次阅读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中国SiC功率器件产业的崛起如何重新定义行业热点与技术路线

wKgZO2ixr9KAB_fEAAtEeYZcyJI764.pngwKgZPGixr72AD4gAABEzy41TdGw074.png

一些曾被视为行业发展关键瓶颈和热点议题的技术挑战,例如栅氧可靠性问题以及作为过渡方案的SiC-IGBT混合器件,其在产业界的关注度风光不在甚至无人问津。

1. 倾佳电子引言:SiC产业的范式转换与核心议题的演变

1.1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背景与核心议题陈述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其重心正从早期的技术探索与性能验证,转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与成本优化。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一些曾被视为行业发展关键瓶颈和热点议题的技术挑战,例如栅氧可靠性问题以及作为过渡方案的SiC-IGBT混合器件,其在产业界的关注度风光不在甚至无人问津。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动因,其中中国供应商提供的“优质且廉价”的全面外延供应在此次产业范式转换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梳理和分析,倾佳电子将阐明,这种转变并非意味着这些技术挑战已不复存在,而是表明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能否解决”的研发难题转变为“如何高效、规模化控制”的普通制造业。

1.2 倾佳电子行业洞察结构与分析框架

倾佳电子将采用“技术成熟度-经济可行性-供应链战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逐层递进地阐述核心议题的演变,并最终揭示中国产业链崛起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第二章将从技术维度,审视栅氧可靠性问题如何从核心技术壁垒转变为可控制造挑战。第三章将从经济维度,分析SiC-IGBT混合器件作为过渡性解决方案,为何在全SiC成本曲线持续下探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第四章将从供应链维度,剖析中国外延供应的崛起,如何作为核心催化剂,加速了上述转变并重塑了全球产业格局。第五章将进行总结与展望,探讨未来行业新的焦点所在。

2. 栅氧可靠性:从核心技术壁垒到可控制造挑战的范式转移

wKgZPGixr76AclXZABc74ZEXKeQ706.pngwKgZPGizZ56AHT2AAAY1SSdASk8954.pngwKgZPGizZ52AT9RTAATwqBmHySw108.pngwKgZPGizZ52AT9RTAATwqBmHySw108.png

2.1 SiC/SiO?界面缺陷:一个历史性的技术难题

栅氧层是SiC MOSFET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然而,与成熟的硅基器件相比,SiC与热生长氧化物SiO?之间的界面存在着根本性的技术难题 。这一界面的缺陷密度远高于Si/SiO?界面,其主要原因在于热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碳副产物、悬挂键和晶格失配等结构缺陷 。这些缺陷曾是SiC器件商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障碍,其具体表现为两大核心挑战:

第一,阈值电压(Vth?)漂移。在长时间偏压和高温应力下,界面及近界面陷阱会捕获或释放电荷,导致器件的$V_{th}$发生不稳定漂移 。正向漂移会增加器件的导通电阻( RDS?on?),从而增大导通损耗;而负向漂移则可能导致器件提前导通,这在高频开关应用中可能引发灾难性的系统故障 。

第二,栅极漏电流与介质击穿(TDDB)。SiC的宽禁带特性使得SiC MOSFET在阻断状态下,其栅氧层需要承受高达$7.5text{MV/cm}$的电场强度,远高于Si器件 。在如此高的电场下,载流子更容易通过隧穿效应进入氧化层,导致栅极漏电流显著增加,并最终引发介质完整性失效,造成不可逆的器件故障 。这两种现象都直接影响了SiC MOSFET的长期稳定性和应用可靠性,使其曾被视为阻碍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 。

然而,对该问题的深入分析表明,业界对栅氧可靠性的关注点正在发生转变。虽然相关研究仍在持续,但该问题已从一个“根本性技术瓶颈”转变为一个“可控制造挑战”。它不再是“能否”制造出可靠器件的问题,而是转变味“如何以高良率、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普通制造业。这一转变标志着SiC技术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并正从实验室研究进入产业化成熟期。

2.2 R&D的突破与产业化解决方案的成熟

面对栅氧可靠性这一核心挑战,SiC研究界与产业界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展。其中最成功的解决方案之一便是退火(Annealing)工艺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氮化退火(如NO、N?O)可以有效钝化SiC/SiO?界面上的缺陷,显著降低界面态密度,从而大幅提升沟道载流子迁移率和器件的可靠性 。此外,引入高介电常数(High-k)介质层也被证明是降低栅氧层所承受电场强度、抑制隧穿电流、并延长介质寿命的有效手段 。

这些技术突破为SiC器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SiC MOSFET的“本征(Intrinsic)”可靠性已能与硅基器件相媲美 。然而,一个新的挑战随之浮现:虽然内在的物理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大规模量产中由衬底缺陷、加工瑕疵等引起的“外在(Extrinsic)”缺陷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些缺陷会成为器件的“薄弱环节”,导致早期失效 。

当一个核心技术难题被“驯服”后,它便不再是行业创新的主旋律,而是成为日常制造工艺和良率控制的组成部分。栅氧可靠性问题的阶段性解决,使得SiC器件的主要成本瓶颈从核心技术研发转移到了上游材料(衬底和外延片)的制造和良率控制上 。这种矛盾的交替,正是为什么行业焦点从对“栅氧”的深度研究转移到对“成本”和“供应链”的宏观考量的根本原因。技术挑战的解决为更高层次的商业化挑战——即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铺平了道路。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这一范式转移,以下表格对SiC与Si器件在栅氧挑战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性对比,并揭示了行业关注点的战略性变化。

特性维度 SiC MOSFETs (4H-SiC) Si MOSFETs (Si) 行业关注点转移
界面缺陷 SiC/SiO?界面态密度高约100倍 ;易产生碳团簇、悬挂键等缺陷 Si/SiO?界面成熟稳定,缺陷密度极低 从“如何降低缺陷密度”转向“如何以高良率大规模生产”
可靠性问题 严重的$V_{th}$漂移和栅氧击穿(TDDB) $V_{th}$漂移和TDDB问题相对可控 从“技术是否可行”转向“制造良率与成本”
解决方案 氮化退火、高k介质层等复杂工艺 标准化热氧化工艺,技术成熟 解决方案已趋于成熟,关注点转向工艺优化和批量生产一致性
当前核心挑战 “外在”缺陷(衬底/外延缺陷)导致良率偏低 “本征”可靠性极高,主要挑战是尺寸微缩 从对器件本身性能的探索转向对上游材料和制造良率的把控

3. SiC-IGBT混合器件:一个被成本曲线超越的过渡方案

wKgZO2izZ52AXhbCAAWqrhkuEMQ018.pngwKgZO2ixr72AFC0AAAgKsqXYEk0569.pngwKgZO2izZ5-AWfgoAAftGrzlebE922.pngwKgZPGizZ6OATf2QAA8TJn5joYA115.png

3.1 混合器件的诞生与价值主张

SiC-IGBT混合器件并非一项革命性技术,而是在SiC产业发展早期,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而诞生的务实性解决方案。它将SiC肖特基二极管(SBD)或SiC MOSFET与成熟的硅基IGBT进行集成,旨在结合两者的优势 。

其核心价值主张在于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从技术角度看,SiC器件拥有更快的开关速度和显著更低的开关损耗,尤其是在关断时的拖尾电流几乎为零,这能够大幅降低系统的能量损耗 。研究表明,混合方案可以将总开关损耗降低约44% ,同时还能实现更高的开关频率 。这种性能提升,使得混合模块特别适用于要求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应用场景 。

从经济角度看,早期全SiC器件因其高昂的成本而难以大规模普及 。在这种市场条件下,混合器件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甜蜜点”:在仅增加10%左右的成本下,提供显著的效率提升和系统级优势 。其本质是利用了SiC在开关特性上的优势,同时依靠成本更低的Si-IGBT来承担大部分导通电流,从而在性能和成本之间取得理想的平衡。混合器件的出现,完美地填充了SiC性能优越但价格昂贵与Si-IGBT技术成熟但性能受限之间的市场空白,成为一个理性的过渡性选择。

然而,混合器件的“风头不在”,并非其技术本身失败,而是全SiC方案的成本下降速度超出了市场预期。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逻辑:一个技术路线的胜出,往往不是因为其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综合成本效益在特定阶段超越了其他所有方案。当全SiC方案的系统成本趋近甚至持平时,混合器件作为“折中方案”的独特价值便不复存在。

3.2 碳化硅材料的成本下行与全SiC方案的崛起

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成本结构与硅基器件截然不同,其成本主要集中在上游材料:衬底和外延片合计占总成本的70% ,而硅片在硅基器件成本中仅占7% 。因此,要推动SiC器件的普及,核心任务便是降低上游材料成本。

近年来,随着全球SiC衬底和外延片技术的成熟以及产能的持续扩张,其价格呈现出显著的下行趋势。数据显示,全球6英寸外延片单价已从2020年的1.14万元/片降至2024年的7300元/片,并预计到2029年将进一步降至4400元/片 。这一持续的成本下行,直接削弱了混合器件最初的“成本折中”价值主张。

更重要的是,全SiC方案除了器件本身性能卓越外,还能带来显著的系统级成本节约。SiC器件的高效率和低损耗意味着系统可以采用更小、更轻的散热器,并使用更紧凑的无源元件,从而降低了整个系统的总成本、体积和重量 。这在对体积和重量敏感的新能源汽车等应用中尤为关键 。有分析指出,使用SiC MOSFET的系统总成本与使用IGBT的系统成本差异正在迅速缩小,预计未来几年内将趋于接近 。

这种成本下行,是产业发展逻辑从“技术探索”转向“商业优化”的必然结果。当全SiC方案在成本上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时,其在性能上的绝对优势(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体积)自然成为市场选择的主流。混合器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全SiC方案的全面普及铺平了道路,它的逐渐淡出是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4. 中国SiC产业链的崛起:加速行业成熟的关键催化剂

wKgZPGiKLKeAGQzpACGexa7jumQ439.pngwKgZO2iKLKmAAgISAB58dV-iLPE271.pngwKgZPGiKLKiAW-ENAC9FblH3h78528.pngwKgZO2iKLKaAOK5PABuj7XMlfbM908.pngwKgZO2iKLKeAB1sRACCC4LVCvzE767.pngwKgZO2iKLKeAM2VrAAQ5liQRXCw311.png

4.1 中国供应商的产能扩张与市场份额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涵盖衬底、外延、器件的全产业链,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加速发展 。在SiC外延片领域,中国已经涌现出以瀚天天成为代表的领军企业。瀚天天成作为中国首家提供商业化4英寸和6英寸外延片的厂商,其产能规划显示,计划在完成二期厂房建设后实现十倍产能增长,达到年产30万片 。而在SiC衬底领域,中国天岳先进与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巨头签署了长期供应协议 ,中国SiC衬底销售额已占据全球市场的24.4%,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

中国供应商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原有国际厂商的寡头垄断格局 ,并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府支持,为全球SiC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新产能。这种崛起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供应增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市场-技术-资本“双向奔赴”的闭环。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领域,为本土厂商提供了规模化验证和出货的基础 。另一方面,本土厂商的规模化能力又进一步加速了成本下行,使得SiC器件在关键应用领域加速渗透。

4.2 “优质”与“廉价”的辩证分析

用户命题将中国供应商的“优质”和“廉价”并置,这一措辞揭示了深入分析的必要性。中国供应商的“廉价”并非简单的低价竞争,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大规模的投资和产能扩张实现了规模效应;其次,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补贴降低了初期成本;最后,国内产业链协同效应,使得上游材料和设备供应日趋完善,降低了整体制造成本 。

正是足够好的质量配合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使得SiC器件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对成本敏感的应用(如新能源汽车),从而加速了全SiC方案的普及。这种“以价换量”的战略,使得中国供应商得以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因此,行业关注的重心自然从对“极致技术性能”的追求,转向了对“供应链安全”和“批量供货能力”的考量。汽车OEMs与SiC制造商建立长期供应协议,正是这种战略转移的最佳体现 。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全球汽车OEMs开始寻求供应链多元化,而中国的本土OEMs则表现出明确的本地化采购倾向,预计到2030年,本土采购比例将从目前的15%升至60% 。这种采购策略的转变,使得SiC厂商的竞争焦点从单一的技术指标转移到了更宏观的商业能力。

4.3 中国力量如何改变行业格局

中国供应商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成本结构和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深层次地重塑了全球SiC产业的战略重心。首先,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和成本下探,直接加速了全SiC方案的普及,使得混合器件的经济性优势迅速消失。其次,供应链的本地化趋势,使得SiC器件的供应安全成为下游客户的关键考量,这为中国本土供应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契机 。最后,中国的市场-技术-资本闭环,使得SiC产业的竞争从简单的技术性能竞赛,转向了产能、成本、良率、供应链安全和客户关系的全方位博弈,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发展周期 。

5. 总结与展望:SiC行业新周期的开启

5.1 核心发现总结

通过对SiC功率器件产业发展轨迹的深度分析,本报告得出以下核心发现:

栅氧可靠性问题:它已从一个基础性的技术研发难题,转变为一个在成熟工艺下可管理的制造良率问题。行业已找到了有效的技术路径,并将其内化为日常生产工艺的一部分。

SiC-IGBT混合器件:作为一个有效的成本-性能折中方案,其存在价值已被持续下行的全SiC成本曲线所超越。当全SiC方案在系统级成本上更具竞争力时,混合方案的过渡性使命便宣告完成。

中国供应商的崛起:中国供应商以其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作为核心催化剂,显著加速了上述两大转变的进程。这不仅改变了成本结构和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深层次地重塑了全球SiC产业的战略重心。

5.2 行业新焦点:从技术可行性到商业化落地

SiC产业正进入一个以商业化落地为核心的新周期,其竞争焦点已发生根本性转移。

技术焦点:行业重心已转移至更高层次的规模化挑战。这包括:8英寸晶圆技术的突破与良率提升 ,上游衬底与外延片的缺陷控制,以及更高效、更高可靠性的器件封装与模块化 。

商业焦点:竞争从单一技术指标比拼转向了综合的商业博弈。核心要素包括:通过垂直整合以控制全产业链成本;构建具有韧性和安全性的供应链,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与下游大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确保市场份额和持续出货 。

倾佳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倾佳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连接器。?

倾佳电子杨茜致力于推动国产SiC碳化硅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全面取代进口IGBT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功率器件三个必然,勇立功率半导体器件变革潮头: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模块全面取代IGBT模块和IPM模块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IGBT单管和大于650V的高压硅MOSFET的必然趋势!

倾佳电子杨茜咬住650V 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全面取代SJ超结MOSFET和高压GaN 器件的必然趋势!


深圳市倾佳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倾佳电子”)是聚焦新能源与电力电子变革的核心推动者:
倾佳电子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深圳福田区,定位于功率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专业分销商,业务聚焦三大方向:
新能源:覆盖光伏、储能、充电基础设施;
交通电动化:服务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控、电池、电机)及高压平台升级;
数字化转型:支持AI算力电源、数据中心等新型电力电子应用。
公司以“推动国产SiC替代进口、加速能源低碳转型”为使命,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降低电力电子系统能耗。
需求SiC碳化硅MOSFET单管及功率模块,配套驱动板及驱动IC,请搜索倾佳电子杨茜

wKgZPGiKLKqAShsQADK_uu_1dBw942.pngwKgZPGiKLKeAOMUIACOFdnXt8PU371.pngwKgZPGeWK1yAOeWJAKQ1CMWu2yQ695.png

5.3 对行业参与者的启示与建议

SiC行业的这场范式转换,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对于技术创新者:研发应更侧重于解决规模化生产中的良率和一致性问题,而非从零开始的基础科学探索。重点应放在如何将实验室成果高效、低成本地转化为大规模量产能力。

对于电力电子设计人员:必须重新评估SiC-IGBT混合方案的长期价值,并加速向全SiC方案的转型。市场不再青睐折中方案,而是追求极致的综合成本效益。

对于供应链管理者:建立多元化、本地化的供应链至关重要,以确保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和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与具有成本和产能优势的中国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

审核编辑 黄宇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由入驻作者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电子发烧友网立场。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工程师学习之用,如有内容侵权或者其他违规问题,请联系本站处理。 举报投诉
  • 功率器件
    +关注

    关注

    42

    文章

    1970

    浏览量

    93387
  • SiC
    SiC
    +关注

    关注

    32

    文章

    3305

    浏览量

    66287
收藏 人收藏
加入交流群
微信小助手二维码

扫码添加小助手

加入工程师交流群

    评论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电子三电平拓扑中中点电位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解决对策及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作用深度分析

    电子(Changer Tech)是一家专注于功率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的分销商。主要服务于中国工业电源、电力
    的头像 发表于 09-06 16:05 ?148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三电平拓扑中中点电位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解决对策及<b class='flag-5'>SiC</b> MOSFET<b class='flag-5'>功率</b>模块的作用深度分析

    电子Hydrogen Rectifier制氢电源拓扑、技术演进与SiC功率模块的颠覆性作用

    电子Hydrogen Rectifier制氢电源拓扑、技术演进与SiC功率模块的颠覆性作用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10:37 ?132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Hydrogen Rectifier制氢电源拓扑、<b class='flag-5'>技术</b>演进与<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模块的颠覆性作用

    电子SiC碳化硅MOSFET功率模块在电力电子应用中对IGBT模块的全面替代

    、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08:36 ?284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MOSFET<b class='flag-5'>功率</b>模块在电力<b class='flag-5'>电子</b>应用中对IGBT模块的全面替代

    电子行业洞察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控技术深度解析:SiC功率模块的变革与未来

    电子行业洞察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控技术深度解析:SiC
    的头像 发表于 09-05 06:18 ?167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行业</b><b class='flag-5'>洞察</b>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控<b class='flag-5'>技术</b>深度解析:<b class='flag-5'>SiC</b><b class='flag-5'>功率</b>模块的变革与未来

    电子固态变压器SST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及SiC MOSFET功率模块的关键作用

    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18:23 ?297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固态变压器SST在数据中心的应用及<b class='flag-5'>SiC</b> MOSFET<b class='flag-5'>功率</b>模块的关键作用

    电子SiC碳化硅MOSFET开关行为深度研究与波形解析

    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功率半导体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11:32 ?402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MOSFET开关行为深度研究与波形解析

    电子SiC MOSFET串扰Crosstalk效应深度解析与综合抑制策略研究报告

    、电力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10:51 ?407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SiC</b> MOSFET串扰Crosstalk效应深度解析与综合抑制策略研究报告

    电子桥式电路:从经典测量工具到现代功率转换核心的演进与技术解析

    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09:38 ?239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桥式电路:从经典测量工具到现代<b class='flag-5'>功率</b>转换核心的演进与<b class='flag-5'>技术</b>解析

    电子碳化硅MOSFET短路特性与退饱和保护(DESAT)深度研究报告

    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iC MOSFET、GaN等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09:28 ?70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碳化硅MOSFET短路特性与退饱和保护(DESAT)深度研究报告

    电子SiC碳化硅MOSFET开关行为深度解析及体二极管的关断特性

    电子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电子聚焦于新能源、交通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并提供包括IGBT、S
    的头像 发表于 09-01 08:53 ?321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MOSFET开关行为深度解析及体二极管的关断特性

    电子SiC碳化硅功率器件革新混合逆变储能系统,引领能效革命

    的核心“调度官”,负责光伏发电、电池储能与电网电能的高效双向流动。传统硅基IGBT器件却日益成为制约系统性能提升的瓶颈——开关损耗大、温升高、功率密度有限。 碳化硅(SiC)MOSFET技术
    的头像 发表于 06-25 06:45 ?346次阅读

    电子力荐:BASiC 62mm封装BMF540R12KA3 SiC MOSFET模块 —— 重新定义功率密度与效率的边

    电子力荐:BASiC 62mm封装半桥BMF540R12KA3 SiC MOSFET模块 —— 重新定义
    的头像 发表于 06-24 07:58 ?207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力荐:BASiC 62mm封装BMF540R12KA3 <b class='flag-5'>SiC</b> MOSFET模块 —— <b class='flag-5'>重新定义</b>高<b class='flag-5'>功率</b>密度与效率的边

    SiC(碳化硅)模块设计方案在工商业储能变流器(PCS)行业迅速普及

    模块,助力电力电子行业自主可控和产业升级!电子杨茜跟住S
    的头像 发表于 04-30 14:30 ?375次阅读
    <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模块设计方案在工商业储能变流器(PCS)<b class='flag-5'>行业</b>迅速普及

    电子提供SiC碳化硅MOSFET正负压驱动供电与米勒钳位解决方案

    SiC-MOSFET,SiC功率模块驱动板,驱动IC)分销商,聚焦新能源、交通电动化、数字化转型三大方向,致力于服务中国工业电源,电力电子
    的头像 发表于 04-21 09:21 ?425次阅读
    <b class='flag-5'>倾</b><b class='flag-5'>佳</b><b class='flag-5'>电子</b>提供<b class='flag-5'>SiC</b>碳化硅MOSFET正负压驱动供电与米勒钳位解决方案

    全球功率半导体变革:SiC碳化硅功率器件中国崛起

    功率器件变革中SiC碳化硅中国龙的崛起:从技术受制到全球引领的历程与未来趋势 当前
    的头像 发表于 03-13 00:27 ?437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