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智能手机的无线能力,究竟由哪些环节共同塑造?业内普遍将其拆分为射频、基带、电源、外设与软件五大子系统。其中,射频系统负责把比特流转化为电磁波,再让电磁波跨越空间回到比特流;基带系统则专精于符号运算与协议栈;二者相辅相成,却又各司其职。本文尝试以“信号的一生”为主线,抽丝剥茧地还原射频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完整旅程。
信号的原点:基带与射频的分工
如果把一次通话抽象成快递流程,基带芯片就像分拣中心:它对语音或数据进行编码、交织、加密,形成“数字包裹”;射频芯片则是运输车队,把包裹加载到特定频率的载波上,通过天线发射,并在接收端卸货、还原。
现代通信中,基带信号通常指经过数字调制的零中频谱信号;射频信号则是被搬移到数百兆赫兹乃至数十吉赫兹的电磁波。前者强调信息格式,后者强调媒介特性。
电磁波如何“上车”:射频发射链路拆解
数字基带接口
基带芯片以 I/Q 两路差分信号输出符号流,进入射频收发器(RF Transceiver)内部的发射通路。
上变频与锁相环
发射调制器将基带波形与本地振荡器(LO)混频,生成中频或零中频信号;随后,压控振荡器(VCO)在锁相环(PLL)的牵引下,把信号搬移到最终信道频率。PLL 的相位噪声与锁定时间直接决定信号纯度与跳频速度。
功率放大器(PA)
经 PA 放大后的射频信号功率可达 28 dBm(0.6 W)以上。为了兼顾效率与线性度,现代 PA 采用多模式偏置、Doherty 或包络跟踪技术,并依据基站的功率控制指令实时调整增益。
双工与天线调谐
双工器(或天线调谐器)在同一副天线上隔离收发路径,并针对不同频段动态调谐阻抗,降低反射损耗。5G 高频段引入多天线阵列后,调谐网络复杂度进一步增加。
从空中回到硅片:射频接收链路拆解
低噪声放大器(LNA)
天线捕获的微弱信号首先进入 LNA,典型噪声系数低于 1 dB,增益 15–20 dB,为后级链路奠定信噪比基础。
下变频与滤波
混频器将射频信号搬回基带或中频,紧接着由可编程带宽的模拟滤波器抑制邻道干扰。Sub-6 GHz 与毫米波频段需分别采用 SAW/BAW 滤波器与片上带通滤波器。
模数转换与数字前端
高速 Σ-Δ ADC 将模拟 I/Q 信号采样后,交由数字前端完成抽取滤波、直流偏移校正及自动增益控制,最终把干净的数字码流交回基带芯片解调。
产业链视角:国产射频的突围路径
设计环节
5G 射频前端模组(FEM)需集成 PA、LNA、开关、滤波器及控制逻辑,设计壁垒在于跨工艺协同与系统级仿真。
国内已出现具备完整 Sub-6 GHz FEM 设计能力的厂商,例如紫光展锐、唯捷创芯等;毫米波 FEM 尚处于样品验证阶段。
代工环节
化合物半导体是射频 PA 与开关的理想平台。台湾稳懋、宏捷科在 GaAs pHEMT、GaN HEMT 工艺上占据主导;大陆三安光电已建成 6 英寸 GaAs/GaN 产线,并通过多家头部客户认证。
硅基 RF-SOI 工艺则用于射频开关与低噪声放大器,国内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已量产 180 nm 及 130 nm RF-SOI 平台。
封装环节
5G 高频使引线寄生效应放大,Flip-Chip、Fan-In/Fan-Out 与 SiP(System-in-Package)成为必选项。
长电科技通过收购星科金朋获得 FC+SiP 一站式能力;华天科技、通富微电亦在积极扩充先进射频封装产能。
写在最后
射频芯片的演进,是一部“与物理规律赛跑”的历史:频率不断推高、带宽持续拓宽、功耗却必须下降。每一次工艺节点的跨越,背后都是材料科学、电磁场理论与系统工程的集体突破。国产射频链条虽起步较晚,但在设计、制造、封装三大环节已出现并行追赶的苗头。随着 5G-A 与 6G 研究窗口的开启,射频领域的下一轮洗牌或许不再遥远。
-
封装
+关注
关注
128文章
8859浏览量
146027 -
基带
+关注
关注
5文章
164浏览量
31551 -
电磁波
+关注
关注
21文章
1492浏览量
54960 -
射频芯片
+关注
关注
989文章
447浏览量
81315
原文标题:把看不见的电波讲清楚,一文了解射频芯片
文章出处:【微信号:射频微波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射频微波研究院】欢迎添加关注!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芯片上市公司正在放弃射频业务
射频芯片该如何测试?矢网+探针台实现自动化测试

射频电路与芯片设计要点
简单认识射频同轴终端负载
一文了解5G射频前端模组中的滤波器

一文了解射频功率

简单了解SDK与APK的区别
射频功放芯片选型原则
射频芯片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基带芯片和射频芯片的关系
一文简单介绍射频识别RFI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