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柏峰【BF-GFQX】一、系统目标 :分布式光伏发电监测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化的监测手段,实现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全方位、高精度、实时化管理。该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光伏组件、逆变器等设备的运行数据及电站周边的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为用户提供设备运行状态评估、发电效率分析、故障预警及远程控制等功能,从而提高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降低运维成本,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二、系统设计原则
可靠性:系统采用成熟稳定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能够持续稳定运行,数据采集和传输准确可靠。
实时性:具备高效的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能够实时获取电站的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
扩展性:系统架构设计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可根据电站规模的扩大或功能需求的增加,方便地进行设备扩容和功能升级。
易用性:采用直观简洁的人机交互界面,操作便捷,用户能够轻松掌握系统的使用方法,实现对电站的高效管理。
经济性:在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提高系统的性价比。
三、系统核心功能模块
(一)数据采集模块
设备运行数据采集:通过在光伏组件、逆变器、汇流箱等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和智能采集终端,实时采集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温度等运行参数。采集终端采用高精度的测量芯片,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环境数据采集:在电站周边合理布置环境监测设备,如光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数据,为发电效率分析和设备运行状态评估提供依据。
数据传输: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 4G、5G、Wi-Fi、LoRa 等)或有线通信技术(如以太网)传输至数据中心。根据电站的实际情况和通信条件,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二)数据处理与存储模块
数据处理:数据中心接收来自采集模块的数据后,进行数据清洗、过滤、转换和融合等处理,去除无效数据和干扰数据,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同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生成各类统计报表和分析结果,如发电量统计、发电效率分析、设备运行状态评估等。
数据存储:采用高性能的数据库系统(如 MySQL、PostgreSQL 等)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储,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库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备份恢复功能,可根据数据量的增长进行存储容量的扩展,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三)监测与控制模块
实时监测: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时展示电站的运行状态,包括设备运行参数、环境数据、发电量等信息。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电站的实时运行情况,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和故障。
远程控制:系统支持对光伏逆变器、汇流箱等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如远程启停逆变器、调整逆变器工作参数等。用户可以根据电站的运行情况和实际需求,通过系统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操作,提高电站的管理效率。
(四)故障预警与诊断模块
故障预警:系统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和环境数据的实时分析,建立故障预警模型。当监测到设备运行参数超出正常范围或环境条件异常时,系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用户进行排查和处理,避免故障扩大。
故障诊断:对于出现故障的设备,系统根据采集到的故障数据和历史故障记录,进行故障诊断和定位,为用户提供故障原因分析和维修建议,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五)报表与分析模块
报表生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如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年报表等。报表内容包括发电量、发电效率、设备运行时间、故障情况等信息,为用户提供全面的电站运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够挖掘电站的发电规律和设备运行特性,为用户提供发电效率优化建议、设备维护计划制定等决策支持。同时,系统还可以对不同电站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电站的投资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系统技术参数
数据采集精度:电压测量精度≤±0.5%,电流测量精度≤±0.5%,功率测量精度≤±1%,温度测量精度≤±0.5℃,光照强度测量精度≤±5%。
数据采集频率: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默认采集频率为 1 次 / 秒。
通信方式:支持 4G、5G、Wi-Fi、LoRa、以太网等多种通信方式,通信速率根据通信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高可达 100Mbps。
存储容量:根据电站规模和数据存储时间要求配置,支持 TB 级以上数据存储。
响应时间:系统对数据的处理和反馈响应时间≤1 秒。
工作环境:设备工作温度范围为 - 20℃~+60℃,相对湿度范围为 0%~95%(无凝露)。

-
监测系统
+关注
关注
8文章
2923浏览量
82750 -
光伏
+关注
关注
49文章
3944浏览量
71637 -
分布式光伏
+关注
关注
0文章
369浏览量
4342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