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尔给予参赛团队哪些合作方式和软硬件支持?哪些团队和作品获得这次英特尔人工大赛企业赛道和个人赛道特等奖?参赛团队的代表们在这次AI创新当中遭遇哪些挑战,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本文进行详细报道。
英特尔酷睿Ultra和边缘AI开发套件助力,端侧AI创新加速落地
回顾一年来英特尔AI技术的演进,李映表示有两个关键节点。全新英特尔酷睿? 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整体平台算力高达120TOPS,而功耗较前代降低50%;其搭载的领先AI引擎更实现性能跃升——NPU AI吞吐量提升约4倍,GPU AI吞吐量提升约3倍。不仅如此,AI PC加速计划与200多家ISV共推出470项AI功能,支持900多款AI模型,让AI工具流畅运行。最新消息显示,30B参数的大模型现在已能在 Ultra 200H 平台上高效运行。
当前,边缘AI部署面对的重要挑战是,需要在空间受限、低功耗且成本敏感的环境中,与既有的IT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融合。2025年初,英特尔进一步发布了全新的英特尔边缘AI系统(Intel AI Edge Systems)、边缘AI开发组件(Edge AI Suites)与开放式边缘平台(Open Edge Platform)产品。这些解决方案通过简化与既有基础设施的集成流程,助力各行各业加速边缘AI的部署与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在大模型支持方面,英特尔不仅快速适配了Llama等国际主流模型,更将重心聚焦于国内模型生态——针对DeepSeek、Qwen、文心等模型,在AI PC与边缘系统上实现了对模型新版本的快速支持。
李映强调说,“不论是英特尔酷睿?Ultra系列处理器所带来的出色算力,还是工具链升级所激发的创新活力,英特尔的AI技术都在不断进化。而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所发挥的作用,是让开发者充分体验英特尔AI技术的价值,并推动更多AI应用从云端走到边缘,从创意概念飞跃到商业化。”
在谈及AI应用的发展趋势时,李映认为,未来AI创新将向五大方向加速演进:
1、云-边-端协同成主流架构。云、边缘、终端的分工协同更趋精细化:云端依托海量算力承担大模型训练、全局决策与跨场景共性需求处理;边缘节点聚焦本地化实时计算,大幅降低数据传输延迟;终端设备 AI PC、手机、物联网设备等,通过轻量化模型实现隐私数据本地处理。三者借助智能调度算法动态分配任务,精准平衡效率、成本与实时性。英特尔凭借覆盖云-边-端的全栈产品组合,从硬件到软件提供完整支撑,通过算力分层部署与协同,高效满足大模型训练、本地化实时计算、隐私数据处理等场景需求,为协同架构筑牢根基。
2、传统AI与大模型形成互补生态。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与传统AI的“专精特性”将深度融合:大模型主导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交互等“通用智能”任务;传统AI比如计算机视觉、预测性分析等专注垂直场景“精准执行” ;两者通过接口标准化实现协同,既发挥大模型灵活性,又保留传统AI的效率与可靠性。而英特尔至强、酷睿Ultra处理器结合GPU,已形成针对AI大小模型各类任务的完整解决方案。
3、人性化与个性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AI应用正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与“专属服务”:通过情感计算、多模态交互实现对人类情绪的理解;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提供“千人千面”服务,甚至催生“个人专属AI代理”,深度适配个体需求。
4、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用户的重要数据不方便在云端处理,通过端侧落地,很好的解决了用户在对大模型应用过程当中,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上的一个愿景。
5、开发门槛持续降低,推动“全民AI创新” 时代到来: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普及;预训练模型经蒸馏、量化技术适配终端设备,开发者无需从头训练,仅需少量数据微调即可落地,如PC部署专属小模型;自动化工具链日趋成熟,可大幅缩短开发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共同构建更普惠的AI应用开发工具与生态。
获奖团队现身说法,AI应用创新初衷和英特尔AI平台的强劲助力
在英特尔AI应用创新大赛的现场,一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具身智能赋能绿色制造团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支参赛队伍获得个人赛道的特等奖。
图:英特尔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特等奖 电子发烧友拍摄
获奖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彭延龙表示:“我们的项目主要是研发了一个基于拆解世界模型的这样的一个具身智能体,把具身智能的Agent应用到动力电池拆解回收行业,我们实验室也在做这样的拆解产线。”
电池的二次回收一直是业界的一个难题,你们立项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运营这个项目当中英特尔提供了哪些帮助?针对电子发烧友记者的连串发问,彭延龙指出:首先,课题组会尝试做这个方向,是因为电池拆解本身和正向生产是完全不一样的,正向生产是高节拍、预编程。但是对于拆解来说,很多厂商就是人工暴力拆解,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包括人身安全等一系列的问题。
交通大学具身智能团队现在把电池拆解分为刚性零件、柔性零件和软性零件的拆解,现在我们的技术是用具身智能先去应对这种复杂的、非结构化的环境,比如电池包种类不同,有的是生锈的,有的是没生锈的,电池状态也都不太一样,更多的挑战是先解决刚性零件的拆解。下一个挑战是柔性和软性零件的拆解,里面还有线束、BMS芯片的拆解问题。
在这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英特尔给予团队强大助力。项目执行当中,具身智能采用多个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去做多模态感知,在感知精确的前提下,智能决策才能准确。英特尔提供了OpenVINO的一系列小模型加速方案,以及在推理侧可以用IPEX-LLM去做部署,实现在本地就可以对7B、8B优化的模型去做实时的推理,带来效率的快速提升。
必优科技的CEO周泽安表示,他们此次带来的项目是基于AI PC的文档智能体项目,获得企业赛道的特等奖。周泽安2020年成立的必优科技,此前他已经干了11年的Office文档,这次参赛项目的将一个注册1500万用户的C端产品ChatPPT,搬到基于英特尔的AI PC中,希望为每个职场人建立一个可信的,用于办公的超级工作站,现在已经基本跑通所有流程。
“C端文档生成很卷,卷的是基础生成,但是生成的价值很少,所以大家现在更加关注数据来源是否可靠,能否基于企业的已有数据生成,这是企业私有化需求,企业也愿意为此买单。我们和英特尔合作,基于现有的AI PC,在特定量化的基础之上可以做出一个特定垂类的Agent来。”周泽安分析说。
必优科技推进项目分成两步走:一是从今年3月到8月,已经在云端的文档全部在PC完成,采用英特尔第二代酷睿 Ultra的AI PC就可以满足,16GB的显存就跑得就非常快;二是在C端、云端之后,未来能借助AI PC打造一个可信的文档服务。周泽安指出,网页数据溯源、文章段落定位,这些都需要调用4B以上大模型的能力,英特尔AI PC给予了强大的助力。第二个最关键的点,你给了数据之后,它能不能做推理上信息的对齐。这是目前还没有做到,未来要继续努力的,必优科技是国内专注于智能文档写作的公司,面向企业客户及用户提供垂类行业内容文档的生成服务,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诚意的产品带给行业用户。
联想中国天禧AI生态事业部总经理陈学桂向获奖选手表示祝贺,他说道:“联想通过整合硬件、软件、服务和AI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体验。我们期待与更多创新者携手,通过联想天禧生态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据悉,英特尔将携手联想、惠普、腾讯应用宝、腾讯应用宝移动应用跨端引擎、火山引擎、扣子等合作伙伴,共同为优秀团队及项目提供从技术指导到商业孵化的全方位支持,推动创新成果从赛场走向实际应用。
本文由电子发烧友原创,转载请注明以上来源。微信号zy1052625525。需入群交流,请添加微信elecfans999,投稿爆料采访需求,请发邮箱zhangying@huaqiu.com。
-
英特尔
+关注
关注
61文章
10220浏览量
175597 -
具身智能
+关注
关注
0文章
169浏览量
544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英特尔发布边缘AI控制器与边缘智算一体机,创造“AI新视界”

英特尔锐炫Pro B系列,边缘AI的“智能引擎”

直击Computex 2025:英特尔重磅发布新一代GPU,图形和AI性能跃升3.4倍

直击Computex2025:英特尔重磅发布新一代GPU,图形和AI性能跃升3.4倍

英特尔发布全新GPU,AI和工作站迎来新选择
英特尔2025年Q1营收127亿美元,数据中心与AI业务可圈可点
英特尔与面壁智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研发端侧原生智能座舱,定义下一代车载AI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4章-AI与生命科学读后感
《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第一章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创新学习心得
英特尔将为亚马逊定制AI芯片
名单公布!【书籍评测活动NO.44】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科学创新
“创客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复赛圆满落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