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半导体碳化矽(SiC)自 2023 年由中系业者打破过往料源产出瓶颈后,不仅打通了整个产业的上下游通道,实现供货顺畅且成本快速下降,同时也如同一面 “照妖镜”,让那些在 SiC 领域缺乏竞争力的业者逐渐显露出颓势,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近期,供应链传出一则重磅消息:某欧系一级汽车供应商(Tier 1)正计划出售其旗下的 6 寸 SiC 晶圆厂,对外宣称是为了向 8 寸 SiC 升级做准备。
不过,业内对此事有着不同的解读。目前,8 寸 SiC 技术尚未达到真正能够大规模量产并实现商业化盈利的阶段。因此,该欧系 Tier 1 业者这一举措更深层次的战略动机,很可能是希望先关停 6 寸产能,让企业有机会中场休息、缓解经营压力。由于 Tier 1 主要负责为各大车厂进行各类零组件的系统整合工作,在产业链中仍牢牢掌控着 SiC 元件暨模块的关键销售渠道,甚至在采购环节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业界猜测其暂时放弃 6 寸晶圆厂生产业务的主要原因,或许仅仅是为了剥离当前 “获利不佳” 的事业部,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
也正因如此,若该欧系 Tier 1 真的出售 6 寸 SiC 晶圆厂并减少自身生产,其潜在的委外订单需求可能会大幅增加。这对于台湾地区的相关厂商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市场机遇。包括富士康旗下鸿扬、中美晶集团茂矽及朋程、世界先进、汉磊等厂商,都有望在这一波产业调整中获得新的业务增长机会。
从产业格局来看,欧系 SiC 产业主要集中在晶圆制造、元件生产到模块组装等环节,但在地的 SiC 原材料自制率并不高。因此,欧系与中系 SiC 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互补的态势。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当时 Tier 1 中的博世(Bosch)、整合元件(IDM)大厂英飞凌(Infineon),分别与中国的山东天岳、天科合达签订了 SiC 长期料源供货协议;意法半导体(STM)更是与三安光电合资,在中国重庆兴建 SiC 工厂,从晶体生长、晶圆制造到模块生产,进行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布局。
然而,即便拿到了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国原材料,部分欧系厂商在 SiC 晶圆制造环节依然难以实现盈利,这也成为了他们萌生割舍相关业务念头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欧洲汽车产业链正处于多事之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整合压力,欧系 Tier 1 厂商更是如履薄冰。这使得欧洲的半导体供应链陷入了前期投资难以回收、资本大量搁浅的困境,参与其中的欧系 Tier 1 厂商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损失惨重。
以德国三大汽车厂商大众汽车(Volkswagen)、BMW、奔驰(Mercedes - Benz)为例,它们在销售和获利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前期加大对中国制造领域投资的这三大厂商,在扩大与中系供应商合作的同时,也让长期与其紧密合作的欧洲 Tier 1 厂商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三大厂的这一策略成效并未达到预期,反而陷入了 “巨投巨亏” 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中系车厂近年来积极进军欧洲市场,不断蚕食欧系车的市场份额。
上述欧系车厂面临的困境,也同步传导至欧系 Tier 1 厂商,使其面临来自多方的巨大压力。为了拓展业务出路,Tier 1 厂商纷纷加码与中系车厂合作。但中系车厂对于产品价格和成本的要求,远比主流车厂更为严苛。在这种情况下,欧洲 Tier 1 厂商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业务优化。可想而知,获利不佳的 SiC 晶圆制造厂,自然就成为了他们优先考虑割舍的对象。
来源:半导体芯科技
审核编辑 黄宇
-
半导体
+关注
关注
335文章
29026浏览量
240095 -
晶圆厂
+关注
关注
7文章
638浏览量
38518 -
SiC
+关注
关注
32文章
3239浏览量
65608
发布评论请先 登录
BK 机床控制变压器能扛住自动化生产线多变负载吗?

加速全球化进程 | 芯旺微电子通过全球顶级Tier1导入审核

12英寸SiC,再添新玩家
德赛电池荣获2025年第二季度BNEF Tier1一级储能厂商
自动驾驶行业中的Tier1与Tier2是个啥?有何区别?
高频 PCB 叠层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优化策略大起底

一发多收模拟量对传模块
洞察每一丝变化:壁挂式二氧化碳传感器,工业环境的 “透视眼”
天域半导体8英寸SiC晶圆制备与外延应用

请问ds90uh949-q1 FPD-Link如何实现一发多收功能?
天合储能再度斩获BNEF Tier 1一级储能厂商评级

炬光科技获欧洲知名汽车Tier1激光雷达项目新定点披露

安波福、立讯对碰?盘点汽车Tier1厂商半年业绩

评论